分享

真正的高手,有不少是“懒人”

 wenxuefeng360 2020-04-28

真正的高手,有不少是“懒人” 来自有书 11:34

文 | 有书微度 · 主播 | 阿成

在明朝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执政晚期的二十多年不上朝,却创下了明朝皇帝在位48年的最高纪录。

有人说他懒,有人说他贪,更有人说他揭开了明朝衰亡的序幕。

然而,正是他凭借高超的权谋之术,才使得祖宗基业多挺了二十来年。

他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

幼年登基时用人

为的是争取支持和依靠

神宗登基前十年,被称为“万历中兴”,使明朝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切,多亏了首辅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

神宗十岁登基,二人一内一外,把他当成自己的学生、子嗣一般扶持教导,帮助神宗走过了意气风发的头十年。

但是,神宗对他们的感情却十分微妙。

一方面,是依赖仰仗。

神宗每见张居正,必会称呼“元辅张先生”。

张居正丧父,打算离职守丧时,神宗竟然下旨“夺情”,不准首辅撂挑子;

冯保身在内宫,神宗亲切地称作“大伴”。

不仅饮食起居尽皆托付,还跟着素有文艺范的冯保,学了不少知识。

神宗知道自己羽翼未丰,此时靠着张、冯二人,当皇帝就能轻松许多。

于是,他姿态做足,不仅自己对二人恭敬听从,还严惩说他们坏话的大臣。

可另一方面,神宗又恨。

张、冯二人对他管束太过严格,经常让他这个“天子”觉得憋气。

在神宗十八岁时,因为酒后行为不检,被冯保抓了个正着。

冯保上报太后,使得他差点被废黜。

神宗跪了六个小时,还当众念了张居正起草的那份“罪己诏”,这才保住了皇位。

十八岁,正是好面子、爱逞强的年纪,可神宗贵为天子,竟然会因为一个宫女遭此羞辱和劫难。

神宗羽翼已丰,开始对张、冯二人心生不满和忌惮。

没有一个皇帝希望自己的言行被他人左右,更不愿御座下的权臣功高震主。

因此,等张居正死后,神宗很快发起了清算。

他顺带贬谪了冯保,还抄了二人的家。

神宗之所以对两位恩师这般狠戾,是为了榨取二人最后一点剩余价值。

之前,是靠他们立业;现在,是靠他们立威。

经此一事,神宗的皇权高度集中。

在位的后几十年,再没有出过张居正、冯保这样的权臣。

亲政时用人

为的是制衡和转移矛盾

神宗对张、冯二人的利用,正符合他老祖宗朱元璋的执政思路。

从前的丞相,当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常常威胁皇权。

于是,朱元璋废掉丞相制,将相权一分为六。

等到朱棣设立内阁制时,代表明朝臣子巅峰的首辅,权力早已被高度稀释。

仅剩对皇帝执政的建议权,不再拥有决策权。

可是凡事并不绝对,类似张居正这样的牛人,通过个人魅力就能影响他人,同样能达到施政目的。

神宗被这样拿捏过,绝不允许同样的事再次发生。

所以,他沿袭朱元璋的思路,鼓励朝堂之上内耗。

只有大臣们纷纷结党,互相攻伐,才不会集中火力对抗皇权。

按照这样的想法,神宗在亲政后的用人方针,始终都很注意挑起各方势力的矛盾。

他从不让一派独大,也总能巧妙地利用各种事件,找好“背锅侠”,把众人抨击的火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去。

著名的“国本之争”,就被神宗拿来大作文章。

臣子们要按祖制立长,他偏要按自己喜好立幼。

其实,长幼之争不是重点。

关键在于,臣子们放下成见,开始一致要求立长了。

这就有了一丝动摇皇权的危险意味,必须要整饬一番。

就这样,神宗借着“国本之争”,跟大臣们斗了十几年。

在他的刻意安排下,数位分属不同派别的重臣,都被他折腾得身败名裂。

神宗用人如此随意混乱,让群臣摸不到头脑,不知道皇上到底中意哪个派别。

《明史》对神宗的这一手也有记载,说是:“人主蓄疑,贤奸杂用。”

实际上,神宗当然是哪派都不喜欢。

他这是在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哄着朝臣们一边努力工作争取话语权,一边又倾轧政治对手变相维持着朝纲。

因此,无论哪派,都没能一家独大。

大权在握时用人

为的是守护祖宗基业

神宗之所以处心积虑地对付自己的员工,也是实属无奈。

因为,明朝文官的风骨和韧性,在整个历史中都赫赫有名。

可以说,他们最重视的是士大夫“青史留名”。

至于皇帝的感受,他们不太关心。

按他们的想法就是:

我要当个流芳千古的名臣,所以皇帝你必须得是个明君,不然就是给我拖后腿。

于是,臣子们就对皇帝指手划脚,嫌七嫌八。

身为天子,还不如老百姓活得自在,这让皇帝如何能忍?

所以,神宗很不喜欢手下的臣子,敞开了让他们斗,让他们耗。

为此,不惜懒政近三十年,许多官位空缺了都不增补。

毕竟,官员越多,跳出来横加指责的人就越多。

反正你们想要“名留青史”,就会自行克服困难。

于是,神宗自己老是不上朝,六部也长期缺少人手,国家照样运转如常。

正因为大臣们破事太多,神宗只好在背地里安排太监做事。

太监们没那么多博名的想法,更关注自身利益。

因此,比大臣们更容易控制。

神宗起用了不少太监,经营起了隐形朝政。

主要的工作只有一项——敛财,以补充皇帝自己的小金库。

众多担任“矿监税使”的宦官被神宗派往全国各地。

他们做事没有底线,却效率奇高。

许多富户和商人都被强征了钱财,神宗和督办的太监们却因此富得流油。

神宗此举被众多人贬损,视为破坏国家秩序的罪行。

可实际上,不靠偏门敛财还真不行。

“万历三大征”、民间数次大灾、日渐吃紧的辽东战事,哪个都耗资巨大。

但是朱元璋当初定下的税收比例太低,根本补充不了亏空。

万历二十七年,边饷告急。

户部只好请示皇上,神宗虽然骂骂咧咧,但还是拿出了私房钱,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他的孙子天启皇帝登基后,老臣叶向高在奏章中不无感慨地表示:

“幸亏神宗当初极力敛财,不然大明早就没了。”

神宗绕开了大臣,自行安排太监去征税,这才使边关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硬是让明朝多存续了二十多年。

明神宗继位时才十岁,帝王权术却已经玩得很溜:

用什么人、怎么用、用多久,他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所以,即便他常年不上朝,治下的外戚、宦官也很安分,朝堂党争更没失控,就连边关战事,也一直有着抵抗之力。

这说明,神宗万历表面上看是懒政,可实际上一切尽在他的掌握。

可惜,神宗没生在一个好的时代,接手江山就是个烂摊子。

先帝也明白这点,因此,遗诏的核心要求不是“开疆拓土”,而仅仅是“保守帝业”。

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自然先要皇朝绵延,才有治下百姓安乐。

毕竟,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想让祖宗基业坏在自己手里,担上千古骂名。

明神宗能够在位这么久,始终维持着社稷不倒,已是殊为不易。

而他之所以会背上骂名,并非由于懒政,而是输给了前朝积弊,以及时代变革的力量。


💗

记 得 拉 至 文 末 为 有 书 君 点 赞 哦 !


【中国历史的七张面孔】之

解读中国帝王系

已经结束啦

【品读名士风流,浓缩人生智慧】

明天开始正式连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