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阳经侦对东方银谷立案又上了热门。 过去几年,很多投资者奔向了互联网金融的热潮,有赚钱的,也有亏损的。 很多投资者亏损后,维权的群加了一大堆,一问身边都是差不多的人,有的人是重复踩雷亏损,投资了几个平台都亏了或者投了七八个,只剩一两个。为什么踩雷受伤的总是你? 有人说不投了,都是骗子,再也不买了,还是去银行买理财,存定期。 有人去炒股了,觉得及时亏了也是自己操作的。 资金顺利到账的庆幸不已,也有人思考到底是这个市场不行,全部都是不靠谱的,还是有什么更好的投资策略可以避免踩雷? 市场上没有新鲜事,我们来看看一些共性 倒闭平台总有一两条符合 1挪用投资者资金 2 虚假标的 3设立资金池,没有银行存管 4坏账逾期过高 5投资方向都是大额企业标的 6风险控制能力差 高管都是跨界的非金融专业人士, 7没有自己的资产端,只负责收钱,不负责投资 8自融,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融资给自己的企业用 如果你投资的平台雷了,可以看看以上的8条,总有一两条符合的,更有甚者几乎全中,那麻烦就大了。 什么样的投资决策导致选择了问题平台,为什么踩雷受伤的总是你,投资者是怎么想的,我们来回忆下看看是怎么中招的。 1听说鸡蛋不要放到一个篮子里,所以多投几个平台分散风险,结果雷了好几个,也没有分散风险。 2做投资决定时过于草率。 听人说占一半,有朋友在投资的那我也投点,有的平台名人代言,认为听过名字的靠谱,没听过的平台不靠谱。 凭感觉投资占一半,看平台广告做得多,感觉高大上,听着名气响,感觉应该靠谱。 3过分看中利息高,哪个平台礼品多或者活动多买哪个。 有投资者这么算账,我就是冲着高利息才来的,自然哪个高投哪个。也有很多抱着侥幸心理,我投资个短期的,赚一把就走,结果没走成。更有个中高手,总结出经验,专门挑平台做活动有加息返利的投资,认为刚成立的平台不会那么快倒闭专买刚成立的。 4线下合同,现金刷卡交易,喜欢实体项目,旅游产业,厂矿集资 这是大片借互联网金融的东风兴起的线下理财,各种理财公司门店遍地开花。有很多年龄大一点的投资者,虽然理财的知识不懂,但是理财的观念跟得上,频频参加各种免费拿礼品的活动。为了免费拿几个鸡蛋,有的人能听几个小时的理财讲座。 老的观念认为实体的公司融资是靠谱的,喜欢去实地考察,纸质版的合同拿在手里就安心,一手交钱,一手签合同。殊不知,这是骗子公司最喜欢的方式,也是最可恶的地方。多少老年人的养老钱就这么被骗走了。 还有贪小便宜吃大亏的,有一个阿姨,线下的公司做宣传活动,大酒店请她吃了两次丰盛的大餐,抹不开面子投资了两万,结果公司倒闭了一分钱没拿回来,一顿饭一万,阿姨说这是她吃过最贵点饭。 5不喜欢学习,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沙龙讲风控不想听,出去吃饭旅游兴致高 缺乏金融知识,这是很多投资者的普遍问题。有些课程听不懂,听得懂的都为了销售产品。能积累财富的,很多都是各界的精英,在自己的领域是能手,在金融方面就不怎么擅长,面对复杂的产品也是手足无措,缺乏耐心。这也正常,有些合同条款,专业的人也要看上半天。 6盲目的看中平台的背景,什么银行系,风投系,上市系,国企背景最受欢迎。 没有研究风险控制,简单的按照自己的认知逻辑觉得应该是靠谱的。事实证明,越是强调背景的,倒闭的越快,最后一看,很多背景都是假的,根本不沾边。有的背景是真的,但也只是投资占了股份,并不能对客户的资金进行兜底。就好像一场跑步比赛,某个参赛选手自己平时没有良好的训练,也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一个劲强调他哥哥是全国冠军,他隔壁村的某某是世界冠军,跟他特别熟。比赛结果可想而知,这你要是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买多少赔多少。 金融本身面临的风险,做不得半点假,来不得半点马虎。想要在这个市场赚到钱,投资都需要花时间精力研究,要么选对人,要么选对公司。 怎么判断人和公司是值得信赖的,如果我们没办法一眼看出哪些是好人,那就先把坏人排除吧。 经常加班的业务人员比不加班的靠谱 不善言辞只会讲风控的比张口就是故事的靠谱 天天忙着见客户的比办公室打游戏的靠谱 交五险一金还要扣税的比只发现金的靠谱 公司交税的比到处做广告的靠谱 公司会议多的比管理松散的靠谱 活动经费少的比处处大方的靠谱 投资者多总结得到什么经验教训,怎么避免踩雷,对后期怎么投资大有帮助。毕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低,银行理财收益也不高。看看国外很多都负利率了,物价每年都上涨,就是工资不怎么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怎么获取较高的收益,大家还会面临新的投资选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