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莲街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三

 hyd129 2020-04-28

按原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布名录中的前后顺序,今天我们依次来讲上海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故事之三:青莲街。

青莲街

北起人民路,南到方浜中路,与西马街相连。长435公尺,宽5.6~10公尺,柏油路面。西段(应该是北段,以大境路可分为南北段两段才对)1911年(宣统三年)筑,东段(应该是南段)1913年筑,时为石片路面。以青莲座、青莲庵得名。青莲座原为明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顾氏衰后,园渐荒塌。1572年(明隆庆六年)僧启峰在原青莲座的废基上建庵,潘允端书额曰青莲庵。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僧法恒建不染楼。1801年(嘉庆六年)邑人陈元锦建观音殿及海印堂。1830年后(约道光中叶)殿毁。1835年(道光十五年)僧鉴舒重修,再塑佛像,后至同治初年屡加修葺,庵基有所扩大。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设崇正北官塾于内。现沿街属居民区,设有回民小学、建浦中学和区少年科技站。

                               ——《南市区地名志》146页 

上海老城厢内青莲街位置地理图

在《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文化区》规划文件中,关于“青莲街(大境路~昼锦路)”中,后面括号里的这段文字,自己有点看不懂了。青莲街理应是:北起人民路,南至方浜中路才是正确的。不知为何有这样的错误表述。见上图右下面,有条东西走向的昼锦路,他与青莲街没有丝毫的直接相连的关系。也许这里有点小错误吧,这里对大境路~昼锦路的表达,是有问题的。

上图为青莲街与大境路相交的十字路口实景照片

对于青莲街来说,我还是比较熟的。自己的学生时代常常路过那里。小时候去大境庙里玩耍时,一定会路过这里。另外生活中母亲临时要去大境路菜场去买葱姜或豆制品之类的简单小菜时,常常都是我的任务。从后弄堂口出来右转弯,没几步路就是青莲街了。

今天我想把青莲街从北到南,分成三段来分别叙述。北段从人民路到大境路;中段从大境路到同庆街;南端从同庆街到方浜中路。

青莲街,是因为这里曾经有过“青莲”庵、院的原因,这才有了“青莲街”这样的街道地名。看看下面上世纪40年代的老上海的地图,在青莲街的北端东面,门牌街号从31号到51号这一大块地,标注有“青莲精舍”4个字。这个地方从明代开始就有了“青莲座”,历经“青莲庵”、“青莲禅院”,到了今天最后成为“露香园公寓楼”的住宅小区中的一部分。

地图上原来“青莲精舍”的地址门牌号应该是:东青莲街133号。

图为青莲街的北段从人民路到大境路一段

上海当地的民间人士,对这个地方一直称其为:青莲庵。这个庵堂来自明代三大名园之一,露香园的园主顾名世家族。其前身是露香园内原来的青莲座,是顾氏家族私家的庵堂。

明代隆庆六年也就是1572年,顾氏家族的一位佛教界的朋友僧人启峰,来到露香园内,将原来这里“青莲”的故基之上,重建了昔日的庵堂。建成后仍然沿用“青莲”旧的名称,称其为“青莲庵”。

以后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楼、堂建筑。如1752年即清代乾隆十七年,当年的住持僧法恒,在庵堂内造起了一座新楼,取楼名“不染楼”。1801年即清代嘉庆六年,上海本地人陈元锦在这里又增建了大士殿和海印堂。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僧人鉴舒重修青莲庵,并增添了佛像,此时的青莲庵,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

1866年也就是清代同治五年,僧人清华以历年来殿屋屡遭损毁,发动募捐重新修葺并重塑佛像,此时的青莲庵也许是其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在上海老城厢内,青莲庵和沉香阁皆供观音大士像,成为那个年代上海古城内北城的两大著名僧寺。

清末至民国年间的青莲庵,尽管也不时进行过修缮工作,但她的命运却并不幸运。解放后的1952年,青莲庵被最后废除了,以后这儿成为了街道的工厂用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这里曾经是上海织袜五厂的第二车间。而上海织袜五厂是在会稽路边的人民路上。1952年我还在幼儿园上学,所以尽管青莲街这条路我很熟,但是对于青莲庵,自己却从来没有真正见过它的旧貌是个什么样子的。

青莲街因为直接穿过大境路,所以在靠近大境路的左右那两头,还是分布着一些卖菜的小贩小摊,因此这里自然成为大境路菜市场”向外延伸中的边缘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为青莲街的中段从大境路到同庆街一段

    这一段青莲街的131弄2号和青莲街156号,也许可能多讲两句。这里面的人物或者是这里的房子,还是有点小故事可以做点介绍。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大境路口到同庆街的这一段青莲街实景

上面照片中的左边,有个门牌号为青莲街的131弄2号,前些年在露香园地块动迁时,曾经有过一些议论和故事,并且都登在了报上。说这栋楼房应该是民国时期“颜料大王”赵竹林先生,为其儿子建造的婚房。其实儿子的宅第与父亲的房子还是连在一起的。父亲赵竹林房子的门牌号为前面左转弯的万竹街41号。以后在讲万竹街的时候,就一块简单聊聊吧。

20204大境路口到同庆街的这一段青莲街实景

从大境路口到同庆街这同一地段的今昔两张照片,让我们见证了上海古城老城厢的巨大变化。旧貌换新颜,一个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新上海老城厢的美丽画卷,正在慢慢向我们展露出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古代美丽的水乡花园老城厢,历经时代的磨练,又将重回昔日上海滩最美到花园之城。

当青莲街向南走到万竹街的道口时,在东西街口曾经有过有这么一栋房子非常漂亮的大楼,门牌号是青莲街156号。

青莲街与万竹街交口处的街156号解放前为玻璃业公会

    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拍的这张青莲街156号最后模样的照片,感慨万千。童年时代那幢漂亮的楼房,最后怎么会是这么一个模样,让人有点不可思议。同时也让自己陷入怀旧的情感之中。

儿时我们一直称呼这幢大楼为“玻璃公会”,门前是高高的楼阶,要登上好几个台阶才能走到大门口,门面也非常气派。大楼外观造型非常的漂亮,最能吸引我们的是这幢大楼所有的门窗玻璃,它们不是用平常的白色透明的那种玻璃,这里全部都是用彩色玻璃装饰而成的。真正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玻璃公会办公处,非常有自己行业的特色。里面是典型的经典大楼格局,进门后的大厅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宽敞和高大。包括楼梯和走廊也都是很华丽的……。这种印象一直保留到今天仍然如此清晰。

旧上海时,这里曾经是上海玻璃制业公会所在地。南市区政府在编写内部资料《南市区地名志》时,这里曾经是区少年科技站。但在区少年科技站之前,这里曾经是求进民办中学。在区少年科技站之后,它又曾经是南市区政协的联谊俱乐部的所在地。

大家可以想一想,解放后在一幢大楼内,这里能办民办中学,能办区少年科技站,还能成为区政协的联谊会大楼。可见这这幢大楼不管是里面的房屋建筑,还是她的建筑规模,甚至它的房子质量,应该都是非常不错和非常好的。

上世纪90年代露香园地块动迁时,母亲过来与我一块住,所以老屋那里就不再去了。据说最后拆房子前,这里竟然成为了一个大众浴室,如此高品质的房屋,最后被任意瞎弄做成浴室,真是天晓得的怪事。

青莲街的南端从同庆街到方浜中路的这一段

沿着青莲街我们继续往南走,在青莲街的小转弯处的东侧,有一个青莲街243号的门牌号。自己小时候这里是万竹小学自己的西校门,门很小平时一般不常开。万竹小学正门在露香园路上,是东门。在万竹街上有个朝北的北门。看上图,按照比例尺你可以想一下,民国时期的万竹小学的规模,该有多么的大。我那时自己的家,离这个小门只有200米左右的距离。当年我去报名万竹小学,很遗憾没有收到它的入学通知书。尽管很懊恼,但在方浜中路第三小学,整整教我四年语文的班主任老师,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想到自己能在如此优秀的老师教育下学习,又意外感到非常的幸运。想一想整个上海滩能有几个能够评为全国优秀的老师呢。

上世纪90年代,创办民办小学非常的时髦。青莲街243号成为当时民办万竹小学的正式校门,那时这里的名气不要太响亮。当然现在都已经消失过去了。

万竹小学的西小门对面,是青莲街的222号,我小时候就知道这里是敦化小学。据说是上海中国回教学会于民国19年在此创立而建的。民国34年,回教学会又在此地改建为大化中学,后中小学合并,改称敦化中小学。

青莲街222号的敦化小学动迁前的回民幼儿园(上网找的)

解放后这个学校由敦化小学改为回民小学。最后又从回民小学变成回民幼儿园,直至最后被“露香园”房地产公司将其铲平,如今这里被创新建设成为露香园的别墅住宅区。

在这里设置回民小学,意味着在这个区域内,还有很多回族的小朋友。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在这里得到了很大的体现。民族政策掌握的还是非常细腻的。

在1982年南市区政府编写的内部资料《南市区地名志》里,写到青莲街这儿还有一座“建浦中学”。是的,一点没错,而且还是有初、高中的一所完中。我自己念中学的时候,它还一直存在的。这个学校就在上面地图中空白的那一块地方,没有具体标注门牌号。可见解放前后这段时间内还没有“建浦中学”,它并不存在。校址在回民小学对面朝南一些的地方,按我的记忆大概是青莲街281号。

1980年上海建浦中学高中师生的合影照片

上海建浦中学的校徽

    建浦中学如今被消失的一干二净,太遗憾了。网上有很多建浦中学的毕业生,这几年相互聚会的录像片。里面有老师,有同学,但也没有校园地址。

走过建浦中学,向南再走没几步就是方浜中路了,也就是说青莲街走到这儿到头结束了。

街最南头的路牌被隔离板挡住只能看到一半的青街三个字(左上角)

整个青街我们走完了,上面包裹住的旧青街,一旦拉开露出它的全新面貌,相信这里一条重生的青街,一定美丽无比。

在青莲街的北端有青莲禅院;在青莲街的中端有玻璃公会和后来的民办求进中学;在青莲街的南端有回民幼儿园、公办民办的万竹小学和建浦中学。一条总共才435米长的小街上,不仅有幼儿园、小学,还有民办中学和完中,可想这条很平常的老城厢的小街里,不但有宗教文化,还有除了大学之外的所有各个年龄段的教育学校。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什么,那就是上海老城厢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好学的风气。上海老城厢的原住民,他们对学习的重视和渴望,在这儿一览无遗,得到充分的显示。

回忆这段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古老上海老城厢的这些往事,重温过去漫步在老城厢古街巷中的学生时代的记忆,这让我们更加怀念那些即将逝去的美好时光。我们现在正处在新旧上海老城厢的巨大变迁的历史中。旧时的上海老城厢,正在慢慢的向我们告别,一个崭新的上海老城厢正在逐步向我们走来,我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人。

过去曾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将来会给我们带来更灿烂的明天,而现在让我们带着对未来更美好的期盼,告别古老的上海旧城厢,迎接那正慢慢向我们走来的全新的上海老城厢。

在此,让我深深的祝愿上海老城厢的原住民们,永远热爱我们的故乡——上海老城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