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东莞市召开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试验区暨“拓空间”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会议对《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要点》(简称《方案要点》)进行说明,同时发布首批40多项试点项目,动员全市上下全力推进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打造“新时代广东改革品牌” 据悉,目前广东共批准了广州开发区、佛山顺德区、东莞和佛山南海区等4个改革创新实验区,其它3个实验区的建设主体都只是区一级,全域建设实验区的地级以上市只有东莞。同时,东莞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以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为主题的实验区。 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指出,建设实验区是省委给予东莞的重要任务和重大红利,是东莞突破发展瓶颈制约的迫切需要和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战役,对东莞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把实验区打造成“新时代广东改革品牌”,凸显东莞在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交给东莞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 东莞市长肖亚非表示,省委正式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东莞市改革发展征程中的一件大事、好事,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注入了强大动力,必将对东莞市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重点解决发展空间和新旧动能转换 第一批试点项目超40个 《方案要点》围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和新旧动能转换还不够充分两大问题,牢牢抓住东莞市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突出对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制造业供给侧方面的要素进行改革,初步提出两大板块共22项重点改革任务。 其中,为破解东莞市各镇街(园区)普遍存在的产业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提出完善“拓空间”发展机制,着力推动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如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新机制、探索建立土地物业收储市场价格和补偿新体系、探索空闲用地盘活整治新路径、创新优质项目快速落地建设新机制等。为破解新旧动能尚未完全转换的问题,创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机制,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提出在13个方面开展改革探索,统筹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如创新机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精准扶持企业的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培育新机制、优化重大科技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探索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新机制、创新大学办学机制等。 根据《方案要点》,东莞提出改革创新实验区第一批试点项目,涉及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机制和创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机制两大类40多项。包括完善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机制类试点项目30个,创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机制类试点项目14个。 会议要求,以建设实验区为契机,通过试点先行先试,研究探索形成体系,再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努力闯出一条符合东莞实际的拓空间有效路径。承担试点的园区、镇街、部门要按照“落地生效”的原则,对照政策创新的要点,制定试点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不仅要把试点项目打造成为亮点工程,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2022盘活存量土地3万亩 鼓励镇街(园区)申报试点项目 会议指出,着力抓好土地收储、“三旧”改造、镇村工业区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努力摸索出一条符合东莞特色的“拓空间”之路,在收储新模式、在完善征收补偿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同时,要着力抓好天空、地下、海陆等立体空间的改革创新。树立城市立体化开发的新思维,大胆地向天空、向地下、向海陆统筹要空间,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肖亚非表示,“到2022年,我们要建立起强而有力的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工作机制,收储土地4.8万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3万亩以上,实现土地资源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利用。” 目前,东莞已经将水乡、松山湖、银瓶、滨海湾新区等四大平台选定为“拓空间”综合性试点区域,并在规划引领、城市经营、城市更新等七大方面选取24个具体项目试点,这些项目都已被纳入实验区首批试点。同时,鼓励各镇街、园区大胆探索,在现有“拓空间”40条政策基础上,提出更多创新做法,并挖掘、申报更多试点项目。 文 / 信息时报记者 刘桂平 编辑丨李凤珍 责编丨叶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