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我陪你,从外滩1号吃到外滩33号

 KANG的珍藏文章 2020-04-28

A Thousand Nights Maria Arredondo - Maria Arredondo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收藏级长文)


上海「外滩」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即「中山东一路」。

1845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上海近代城市史的开端。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地标和象征,「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位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让我们跟随百年的时光变迁

感受那曾经浮世的荣辱沉浮

如何转变为如今的繁华烂漫


外滩 1号
No.1 The Mc Bain Building

外滩1号地位显赫,初建的1916年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平面「回」字形中央天井,外观带巴洛克装饰。朝向延安东路和外滩的两个立面,分别设置两排爱奥尼式立柱,柱头涡卷优美,是点睛之笔。

1917年,壳牌石油旗下「亚细亚火油公司」购入命名「亚细亚大楼」。解放后成为「上海冶金设计院」所在地,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入驻。

外滩 2号

No.2 The Shanghai Club Building

外滩2号优雅栖身于中山东一路南端,建成于1911年,由「马海洋行」设计。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场所。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设计,中部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柱廊引人瞩目。窗楣、窗裙及墙面装饰均为巴洛克风格。屋顶两侧各一座巴洛克式瞭望塔。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总会」命运多舛,1941年沦为「日军海军武官府」。1956年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又化身「东风饭店」。

2011年,外滩2号百岁生日之际,又经历修整,恢复历史旧貌,变身为低调奢华的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浸满了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回忆。

B1层 百味园

提供摩登现代却又不失惬意的用餐环境,散发着精心雕琢的奢华韵味,甄选季节性食材,经典而简约的烹饪手法带来美味可口的欧陆佳肴。

可透过长长的展示厨房,可尽情观赏厨师们展示娴熟的烹饪技术。通过落地窗可俯瞰整个精美庭院,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享受难得的平静与自然。



1层 Pelham's 西餐厅

久负盛名的 Pelham's 西餐厅,精选当季新鲜食材,延续摩登西式美食概念,以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演绎经典与时尚巧妙结合的西餐体验。

透明展示厨房让用餐体验如同享受精彩的剧场演出。酒柜兼饰两角,不仅营造独特的私密空间,而且提供百款美酒可供选择。

Pelham's 西餐厅集优雅礼节与温馨独享一体,无以伦比的贴心服务结合精致摩登的西式料理,打造令人难忘的用餐体验。



5层 蔚景阁
蔚景阁中餐厅,以各种有趣的中国古玩和艺术展示为特色。开放式椽木天花板,搭配中式传统栅格,仿佛被光阴遗忘的老阁楼。

中式风室内设计与传统结构交相辉映,营造出奢华的就餐环境。提供品质绝佳的中式佳肴,包括上海菜和广东菜,此外经典粤式点心也因地道风味而倍受好评。

外滩 3号

No.3 The Union Building


外滩3号落成于1916年,是叱咤风云的「公和洋行」上海滩开山之作。被《远东时报》誉为「最值得关注的设计进步之一」。

自由复兴式建筑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钢框骨架。立面三段式设计,底部为贯通二层的落地券窗,主入口两侧竖立巨大的爱奥尼克立柱,其上是布满雕饰的山墙。东北转角顶部有巴洛克式塔亭,结构优雅,线条美丽。

外滩3号起初名为「联保大楼」,位于外滩4号,2001年改建后称「外滩3号」。后英国「有利银行」入驻更名「有利大楼」。1949年后「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使用。

外滩3号是外滩近年首座全面商业改造的建筑,2004年重新开张后成为时尚地标。凝聚艺术、文化、美食与音乐于一体,历史和新潮的交融赋予其难以抵挡的独特魅力。

2层 CHI-Q 

韩国餐厅CHI-Q,由名厨 Jean-Georges 韩裔妻子 Marja 出品。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韩国美食文化,融汇特有的法式风格重新诠释,呈现传统与创新兼具的美食体验。



CHI-Q在料理与餐厅设计风格上平衡质璞与精致,对于装饰与材质的选择更是匠心独具,展现了韩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挑高中庭创造出抽象的景观和空间,暖色调金属天花板以独特光影与倒映式图案,体现森林的轮廓并结合质璞的原木地板、隔板创造出自成一格的用餐空间,叹为观止。


2层 欣舍日本料理
Shinpaku
「欣舍」灵感源于日本社交文化精髓 「崇尚分享与相聚」。餐厅简单而时髦,旨在让志趣相投的好友,共享美食美酒美景陪伴的欢聚时刻。

食材,堪称日料灵魂。无论是传统的日式炭烧、寿司、刺身亦或是各类小食甜品,「欣舍」在重视季节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利用食材本身色香味,打造无与伦比的惊艳口感。

百余款清酒窖藏是欣舍一大特色,从远近闻名的獭祭全赏,到皇室青睐的黑龙与菊理媛,从新鲜爽口的生酒到古法酿制的生酛系酒,都令人沉醉不已。餐厅还暗藏神秘酒吧3&Co.Speakeasy。

4层 Jean-Georges 法国餐厅

上海滩最顶尖的奢侈法餐厅Jean-Georges,是世界名厨Jean-Georges Vongerichten 在纽约之外,首间以其名字命名的餐厅。



Jean-Georges 提供融合亚洲风味的法式料理,以芳香馥郁的新鲜蔬菜搭配草本香料调味,增添层次感和丰富度的同时,衬托出高品质食材的精华之处,将经典法餐提升至全新的味觉境界。


Jean-Georges 自2016年重装开业以来屡获殊荣,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荣获《上海米其林指南》一星餐厅。

5层 黄浦会粤式餐厅
三号黄浦会 Canton Table 以雍容雅致的海派腔调,缀以现代简约风格,相互联结激荡,让沪上食客也能一享传统粤菜真滋味。

黄浦会追溯经典粤菜本源,用料广博、百里挑一,在倾注时间与诚意的繁复工序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和保留食材本味,完美诠释「菜式合时、食出真味」的粤菜精髓。

餐厅室内设计与窗外浦东丽景,呈现出对上海金色年华的绝佳诠释。传承传统美食文化精髓的同时,将创意才情与当地特色完美融合,带来前所未有的味蕾体验和精神享受。



6层 Mercato 意大利餐厅

活力四射的分享式意大利餐厅 Mercato,由米其林星级大厨 Jean Georges Vongerichten 倾情打造。

新颖别致的空间赋予餐厅「农场时尚」的全新概念,再生木材与温暖皮革相得益彰,清冷金属和梦幻灯光交相辉映,清新宜人而又活力四射。

Mercato 擅用季节性食材创作出激荡味蕾的料理。自制 pizza 恰到好处的焦脆感衬托出果木烧材的燻香,搭配无与伦比的外滩美景,令人难以抗拒。

Mercato 在开业不久已成为沪上最受欢迎的餐厅,并在近两年荣获2018年「米其林推荐餐厅」和2019年「米其林餐盘奖」。


7层 望江阁 The Cupola

上海最为私密的用餐场所,望江阁高雅的双层拱形建筑曾经为钟楼,如今统领外滩三号的制高点。俯瞰着浦江两岸绚丽繁华的景色,造就泸上最豪华的私人包房。

二层为私密用餐场所。挑高的穹形屋顶,笼纳着浓浓的复古温情;360度全方位居高临下的环视如梦如画的无边美景,无愧外滩充满浪漫气息的时尚圣地。

专享VIP礼遇,以及 Jean-Georges、黄浦会以及POP餐厅的特殊定制服务。让望江阁成为真正的梦想之地。被《私家地理》杂志评为「世上最浪漫的50个地方」。

7层 POP美式餐厅
Pop American Brasserie

作为在典雅环境与温馨氛围中,提供经典菜品的全天候餐厅。POP美式餐厅追求自由、轻松、开放的生活态度,成为享受美食与畅意交流的优选之地。

餐厅设计演绎出经典的美式风格:怀旧风吊灯、弧形皮革与拼贴艺术相互映衬,经典又不失前卫。


皮革与石面装饰的吧台、木质与石板交错的地面、深红皮质沙发、大理石与木质餐桌,以及酒红色与米色座椅,赋予POP餐饮优雅又清新的氛围。奢华和闲适相得益彰。

外滩 5号

No.5 The NKK Building

外滩5号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建造,开启了外滩大建设的黄金时代。

灰色建筑庄严凝重,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风格结合的产物。钢筋混凝土框架,花岗岩立面,三段式设计,局部点缀有雕饰的山花与希腊爱奥尼方壁柱,装饰简明。

外滩5号最初入驻日本和清政府联合成立的「日清汽船株式会社」,也称「日清大楼」。1945年后作为敌产没收,由「轮船招商局」使用。

1949年后由「海运局」等单位合用,多次易主,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改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2层 Atto Primo

Atto Primo 的中文意为歌剧的「第一幕」,是剧院与美食融合的私密空间,提供精致而地道的意大利美食。

餐厅弥漫着浓郁的欧式格调,开放式用餐空间,和以吧台为中心的舞台,灵感源自意大利歌剧院。室内设计融汇意大利经典人文艺术,包括 Sonetto 手绘十四行诗,Drama戏剧面具,Satira 蔬菜构建的公牛壁画等。


无论是帕尔玛火腿蜜瓜,还是镇馆之宝黑松露披萨,亦或鲜美绵密的托斯卡纳鸡肝冻。沉浸在食物的艺术中,仿佛也化身为私密「戏剧」的一部分。





3层 瑠RYU

作为外滩唯一正对东方明珠的餐厅。优雅浪漫的法式日料餐厅瑠RYU,糅合日式料理的精致和法式料理的奢华,将餐饮体验提升至全新境界。



室内热烈的红色与神秘的黑色交织,星星点点的灯光点缀,竹子餐椅,日式餐具温馨雅致,浓郁的设计感带来优雅的享受。


瑠 RYU 无论菜色选择还是呈现,都透露出精致细密的日式风,一字排开的招牌寿司拼盘令人叹为观止。诸多性价比颇高的午市套餐,兼具创意与美味,令人唇齿大动。






4层 茹丝葵牛排馆
Ruth's Chris steak house

作为美国顶级餐厅「茹丝葵牛排馆」的大陆首秀,主打顶级客制化澳洲和牛,以优异肉质和卓越油花成为顶级牛肉代表。


餐厅拥有引以为傲的独门秘籍,创始人专利研发的982摄氏度大烤炉,再将每份牛排以260摄氏度的保温瓷盘呈上,确保牛排保持「滋滋作响」的热度和最佳口感。

餐厅简洁大气,临窗位可饱览外滩和陆家嘴景色,还提供新奥尔良风味的招牌菜品,包括干烹虾、蟹肉马丁尼、新奥尔良烹虾,以及面包布丁配威士忌甜酱等。

5层 老乾杯 Kanpai Classic

来自台湾的日式烧肉名店。在上海吃和牛的首选,曾在2017年评为米其林一星。进门就是整个冰柜的冷藏熟成澳洲和牛,散发着难以抵御的诱人光芒。


前菜薄片生牛肉配芝士粉,口感惊艳。各式和牛拼盘纹路优美,鲜嫩多汁,明火炙烤之后一口爆浆。还有入口即化的和牛海胆寿司,配合紫菜的松脆度,味蕾瞬间沦陷。


5层 太和殿精致麻辣火锅

太和殿精致麻辣火锅成名于宝岛台湾,从锅物种类和锅物上桌后如何分段涮煮、品尝食物的先后顺序、及沾料与食物的搭配等,都有很深刻的理解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鸳鸯麻辣锅是「太和殿」的招牌,经过三煮三焖三泡做成的牛骨麻辣烫,用猪骨与金华火腿吊煮3天才做成的白汤,再搭配招牌鸭血、极品和牛、鲜甜海鲜… 让火锅也成为味觉和体验的双重享受。

太和殿麻辣火锅甚至被美国CNN和《国家地理》评为最值得品尝的餐厅、口味最独特的餐厅,及去台湾的40个理由之一。




6层 魔厨馆 daimon bistro

外滩五号6楼的厨魔馆,以香港当年「九龙城寨」为主题,浓郁的市井味道和「外滩系」截然不同。

餐厅各种元素都体现出独特韵味。门口电表箱装饰搭配当铺柜台,皮箱陈列酒吧台结合迷幻灯光,以及满墙涂鸦墙面的视觉惊喜,一进入就有空间转换之感。


Daimon 主厨梁经纶外号「厨魔」,餐厅以东南亚香料结合传统粤菜技艺,融汇成浓浓亚洲风味,超越想象的创意菜品带来无限惊喜,原创调酒中西融合,从感官和认知都被带动跳跃到飞起。





7层 米氏西餐厅 
M restaurants group

享誉全球的米氏西餐厅入驻上海已有十几年,主打融合中式美味的精致西餐,引领高档餐饮风潮,见证外滩从最初到如今高档餐饮商圈的变化。

米氏西餐厅拥有超大的户外露台,陆家嘴至浦江的别致美景尽收眼底,品尝欧洲,北美,澳洲各地的多元化国际美味。在这里,可以真切的感受上海的时光变迁。


7层 M Glamour 魅蓝
M Glamour Bar

米氏西餐厅旗下闪耀夺目、美轮美奂的餐厅酒廊M Glam 魅蓝,暗色珠宝基调的气氛,灵感源自孔雀绚烂的尾羽,散发出神秘魅惑的气息,优雅而精致。

在此可以品尝到亚洲各地风味美食,菜品专为分享而设计,还提供全上海品种最丰富的杯售葡萄酒,以及独出心裁的鸡尾酒,可以一边啜饮,一边欣赏外滩的旖旎风光。



外滩 6号

No.6  The Russell & Co.Building


外滩6号的小尖顶和老虎窗独树一帜,「如同晚期维多利亚式小市政厅,具有威尼斯自由风格,又略带苏格兰男爵的豪华情调」。

外滩6号由英国『玛礼逊洋行」设计,呈现维多利亚式哥特风格,主入口有漂亮的连拱廊。各层窗洞自上而下,分别采用尖券、平券、弧形券和半圆券,和谐中充满细节的微妙变化,优美而灵动。

外滩6号最初是美商「旗昌洋行」产业,后为官办「轮转招商局」,1897年5月27日,近代中国首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此翻开中国金融史的全新篇章。

1956年「中国通商银行』划入「中国人民银行」,外滩6号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2006年修复后,融奢侈品旗舰店和高档餐饮于一体,成为外滩另一座时尚地标。

2层 东京和食

「东京和食」被誉为上海滩目前质量和品位最高,最接近东京和式料理的日本餐馆。其「Aqua Bar」以「水」作为独特的设计元素,墙上是长达11米的水族缸,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餐厅原材料全部当天从日本空运而来,再按照日本最传统的方式烹制。特别推荐中午的定食,价格公道,食量充足,选择多多,服务上乘,环境优美,在美食界有口皆碑。

3层 悦·6 

悦6 Cuisine & Lounge 餐厅酒廊简洁大气又不失格调,复古的欧式风格中,混搭元素运用的恰到好处,完美融合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入夜后灯光音乐与外滩迷人的夜景交织,更添魅惑。

菜单品类丰富又创意十足,各款分量十足性价比极高的肉排是一大招牌,供应20多款的生蚝吧也令人惊艳,极富设计感的威士忌吧品种齐全,汇集全球140多款佳酿的酒窖,还有专业侍酒师提供服务。

3层 御锦天

本帮江浙菜餐厅御锦天,环境优雅,菜式清淡,在秉持和保持淮扬特色菜的基础上,融合各地风味,形成独特风格,达到「意、形、色、香、味」的完美统一。

餐厅选用的绿色食材异常考究,绝大部分源自集团生态养殖基地。更被业界权威杂志《美食与美酒》评为2016年度BEST 50餐厅,以及大众点评2018黑珍珠指南餐厅。


4层 CASANOVA 意大利餐厅 

CASANOVA 意大利餐厅露台正对东方明珠,拥有30余款创意意大利菜和上百种烈酒,夜景无敌,美食撩人。

餐厅内部主打「新工业」风格,原木与金属两种材质的搭配,带来原始与现代的穿越、温暖与冷静的碰撞。餐厅也会与各大画家合作,将作品在店内巡展。

意大利餐是这里的当家菜品。新鲜的食材经由主厨娴熟的烹饪技艺,焕发出全新活力。靠窗景观位望出去就是浦江美景,室内室外景致交融,感受到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外滩 7号

No.7 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Building


作为最早在中国经营电报业务的公司,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于1882年购入外滩7号,原「旗昌洋行」办公楼,1906年斥资建造了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大楼。

外滩7号由英国「通和洋行」设计,高4层,砖混结构,立面三段式划分,造型典雅,装饰有大量希腊爱奥尼柱式,一对巴洛克式黑色穹顶,优雅的立于顶端两侧,与巨大的白色山花对比鲜明。

1922年「大北电报公司」迁址另建,外滩7号先后入驻「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等。1995年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泰国「盘古银行」首批入驻的外资银行。

外滩 9号

No.9 The China Merchants 

Company Building

1876年,中国首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购入竞争对手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

作为外滩唯一现存的维多利亚风格外廊建筑,外滩9号由「玛礼逊洋行」设计仅3层,砖木结构,清水红墙,底层为石筑外墙,二三层优雅敞廊点缀塔斯干柱式和科林斯柱式。两侧顶部山墙有雕刻精美的山花。

1901年「轮船招商局」斥资220万两白银重建该楼,委托英国「通和洋行」设计,成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1937年后数易其主,至1998年已残破不堪。
2001年外滩9号大修工程启动,重新恢复红砖外立面和三角形山花,以及外滩独树一帜的柱廊空间,终于焕发百年华彩,转型为「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外滩10-12号

No.12 The HSBC Building


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楼」占据外滩10-12三块地皮,由「公和洋行」设计。宏大的体量融合精美的设计,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壮观的建筑」。

建筑仿佛恢弘的神殿,内部装饰格调高雅,用材考究,工艺精湛。八角形门厅穹顶的马赛克镶嵌画令人目眩神迷,大厅中8根由整块意大利大理石制作的奢华圆柱,散发着浓郁的欧洲宫廷艺术气息。

1955年上海市政府迁入「汇丰银行大楼」,直至外滩恢复金融街功能后迁出。1997年上海「浦发银行」获得使用权。

外滩13号

No.13  The Customs House


外滩13号的「海关大楼」,由当时为外国人掌控的「上海海关」主持修建,1927年落成,是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

「海关大楼」风格的演变,浓缩了一段上海城市发展史,1857年「江海关」正式迁入中式歇山顶建筑,1891年翻建时,屋顶变为都铎式红瓦砖墙,透着浓浓的英伦味道。
时光流转,20世纪20年代,设计方「公和洋行」选择有节制的古典主义风格,既有摩天楼般的钟塔,又保留古典多立克柱式,简洁现代,带有当年时髦的装饰艺术风格。

大楼主体高8层,规模庞大,造价高达425万两白银。立面花岗岩装饰,入口多立克柱式柱廊灵感源于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顶部设角亭和层层收分的四面钟楼。钟楼旗杆曾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

「海关大楼」在百年间建筑功能从未改变。引人瞩目的楼顶「海关大钟」,仿照伦敦伊丽莎白塔报时钟设计,英国制造,是中国最大、建造最早的著名大钟。

外滩14号

No.14 The Bank of 

Communications Building


外滩14号直至1948年10月才成,也是临江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虽然地处核心,灰白水泥外墙在左右气派的花岗石立面的映衬下,显得低调而朴素。

14号建筑原是文艺复兴风格「德华银行」大楼,一战后由「交通银行」接管,1937年委托匈牙利「鸿达洋行」重新设计。

建筑采用当时新潮的「装饰艺术」风格,强调垂直线条,中轴对称,顶部中央加高两层作塔状造型。底层及入口以黑色大理石饰面,质朴其外,精美其中。

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

外滩15号

No.15 The Russo-Chinese Bank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1902年竣工,由德国「倍高洋行」设计,建筑巧夺天工,施工精益求精,是当时跨时代的先锋之作。

建筑以花岗石饰面,立面经典三段式设计,表面镶贴乳白色釉面瓷砖,开创先河。是上海现存最早的,按照西方古典原则运用柱式的建筑,纯粹而古典。楼内贯通三层的中央大厅,高大敞亮。

1928年「中央银行」成为外滩15号新主人。此后1949年「上海航天局」,199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均曾入主,「上海黄金交易所」在此成立。如今则为「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外滩16号

No.16 The Bank of Taiwan


1926年,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的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竣工,并非最雄伟的银行建筑,但古希腊神庙式外观却独一无二。

矩形建筑由巨大的古典石柱环绕,雕饰简朴却独具特色。立面设多根变体爱奥尼克式立柱,柱头涡卷改为传统特色的「回纹图案」,搭配平拱窗框气势非凡,赋予建筑欧洲古典主义风貌,高贵典雅。

二战后,外滩16号先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使用,1998年至今为「招商银行」外滩支行。

外滩17号

No.17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ilding


修长的外滩17号1924年建成,由在华出版最著名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报社出资兴建,「德和洋行」设计。

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底层有两根多立克式柱子,上部设有多立克式双柱柱廊,屋顶巴洛克双塔耸立。高悬于顶的8尊大力神雕塑托举檐口,生动的姿态充满艺术张力。

「字林西报」大楼多次易主,1941年曾被日军所占,此后1951年由「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等使用。1998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入驻,成为首家回归昔日「远东华尔街」的外资金融机构。

外滩18号

No.18 The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


外滩18号建于1923年,原是英商「麦加利银行」总部,由「公和洋行」设计建造。

建筑为希腊复兴古典主义风格,立面三段式设计。底部基座为花岗岩砌筑;中部中央设一对贯通三层的爱奥尼克式柱,两侧窗楣为希腊式檐饰;顶部两道简洁的檐口线脚。

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此楼数次易主。2004年重新修复改建,在保留珍贵历史痕迹之上,为老建筑注入了全新的生命与活力。入驻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著名餐厅、酒吧、艺术展馆等。
2006年,改造工程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

1层 Salon de Thé 

Salon de Thé 位于外滩18号一层挑高中庭,全天候提供精致的西式用餐体验。菜品选择从每日新鲜烘焙的甜点和面包, 从咸甜口味的可丽饼,到色拉、意面和传统法式简餐等,应有尽有。

传统法式下午茶从每天下午两点开始供应,绝妙的滋味,带你重温 Jo?l Robuchon 先生的法式经典蛋糕、甜点及面包等烘焙品。

3层 Ginza Onodera鮨

Ginza Onodera 鮨是米其林二星银座小野寺的上海分店,提供顶级的日料美味。自入驻外滩以来,便被各界媒体评价「挑战魔都奢华日料榜新高度」。

餐厅特邀日本本土设计公司设计定制,以日本俳句「银座的柳林」为灵感,采用大量的桧木条、桧木珠串联而成,打造古典的日式风格。店内的装修和餐具都异常考究。

Ginza Onodera 鮨店内分为寿司、铁板烧和天妇罗三种料理区间,彼此独立,私密性极强。将最名贵的食材、最新鲜的食材,最优质的服务、最美妙的味道呈现给每位深谙日式料理精髓的客人。


3层 L'ATELIER de Jo?l Robuchon

法国殿堂级米其林厨师 Jo?l Robuchon 的大陆首秀,开业两年蝉联米其林二星。Jo?l Robuchon 延续了JR的经典风格,用复杂的烹饪方式呈现看似简单的食物,最大程度地散发食材自身的风味。


这家 L'Atelier de Jo?l Robuchon 灵感源自JR在日本的游历,并结合他心仪的西班牙小食吧概念而成。黑与红的配搭让餐厅空间呈现极强的艺术氛围。

别致、温暖的开放式厨房设计,可全程观摩美食创作,赋予食客更多的欢愉体验与视觉享受,呈现出独到别致、自在惬意的全新法式美食体验。

5层 Hakkasan

知名伦敦餐饮与服务巨擘 Hakkasan,秉承伦敦当代烹饪艺术精髓,结合传统粤菜予以全新演绎。不仅是美食的殿堂,更带来丰富的多重感官体验。

Hakkasan 注重细节的打造,从渲染气氛的光影投射、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到标志性的茉莉花香氛,随处可见的刺绣元素,每处都是感官的奢华礼遇,令人不禁沉醉于这轻松曼妙的感官飨宴之中。

餐厅拥有5个绝美包房,正对黄浦江和东方明珠,视野极佳。在兼具高端中式特色和现代美感的环境中,品味饕餮美馔,尊享卓越贴心的服务。





6层 Mr & Mrs Bund

Mr & Mrs Bund 的设计灵感源于对法式酒馆的现代解读,摒弃传统美食理念束缚,将日常饮食文化,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引入时髦轻松的设计主轴,优雅舒适情调,营造出多维度的用餐体验。

Mr & Mrs Bund 轻松但不失优雅。流行的法国经典招牌菜式,经由 Pairet 的重新演绎焕发出全新华彩,家庭式的贴心服务与现代化的用餐环境相得益彰。被评为亚洲餐厅20佳和上海前4名的目的地。

6层 Ultraviolet by Paul Pairet

仅10张座位,每晚呈现20道前卫分子料理,集多媒体效果的感官用餐体验,神秘且不可告人的位置,来去由私属专车接送… 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感官餐厅 Ultraviolet。


主厨 Paul Pairet 曾经因在翡翠36餐厅任厨而闻名,又因 Mr & Mrs Bund 成为上海滩最顶尖大厨之一,花费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成此餐厅创意,神秘而极致的多维感官体验,颠覆你对餐饮的全部想象。

Ultraviolet 是上海米其林三星霸主,也是上海滩唯一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

外滩19号

No.19 The Palace Hotel


外滩19号1908年建成之时,曾是租借历史最悠久的外资豪华旅馆「汇中饭店」,远望如同漂浮外滩的童话王宫。

建筑由司各特设计,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共6层,清水红白砖的立面在灰色的外滩背景下格外生动夺目。顶部东侧南北各有一座造型迥异的巴洛克式塔亭,室内还安装有两部国内最早的电梯。


抗日战争期间「汇中饭店」曾被日军占领,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易主,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再度开放。

2010年全球最大钟表集团「斯沃琪集团」将建筑整体修缮,刻意裸露原始立柱和灰色砖墙,将古老和现代精彩碰撞,华丽转身为如今的「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The Swatch Art Peace Hotel)。

5-6层 Shook
Restaurant & Roof Terrace

Shook!诞生于吉隆坡,这里是海外首家分店。拥有「法拉利级别」的梦幻开放式厨房。顶级名厨领衔,带来中国、日本、东南亚以及西方多风格美食。


其中,澳洲和牛肉眼牛排,扒烤波士顿龙虾都极为著名。世界级的酒窖更有1945年以来各款年份的顶级佳酿,包括罕见的波尔多白马堡和狄康堡的珍贵出品。

餐厅的露台具有风格纯粹的设计感,白色长沙发点缀以红黑两色花纹,可以在这里一边享用鸡尾酒和各色饮品,一边览尽浦江以及陆家嘴的无边美景。

外滩 20号

No.20 The Peace Hotel

1929年9月5日,「沙逊洋行」投资兴建的外滩20号「沙逊大厦」建成,「公和洋行」设计。楼高10层(局部13层)77米,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高也是最宏伟的一座,有「远东第一楼」之称。

「沙逊大厦」为装饰艺术化的浪漫新古典主义风格,俯视平面呈「A」字形,立面简洁,垂直线条构图,檐部和基座线脚饰有几何图形。屋顶东部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是外滩的著名标志之一。

建筑底层西大厅和4-9层原为「华懋饭店」,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以豪华著称,曾名噪上海。

1956年,饭店被更名为「和平饭店」,并于2010年耗资5亿港元修缮翻新为如今的「华彬费尔蒙:上海和平饭店」(FAIRMONT PEACE HOTEL)。

北楼8层 和平饭店龙凤厅

拥有80多年历史的传奇中餐厅「龙凤厅」,是建造沙逊大厦的沙逊先生亲自所开,提供闻名遐迩的经典上海菜和粤菜。

从 Lalique 玻璃装饰的走廊步入龙凤厅,传统的紅柱绿壁,契丹金纹和著名的龙凤圆柱,紫禁城装饰的奢华拱形穹顶,塑造出装饰艺术和传统风格融合的东方韵味,仿佛穿越时空,置身皇家美食天堂之中。


「龙凤厅」特色菜肴除鲍鱼,燕窝和海参外,还有各式海鲜和其它时令特色美味。



9层 华懋阁 Athay Room
早在20世纪30年代,华懋阁就已是上海顶级餐饮场所,不仅以美食闻名,更以其卓越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而显耀。

精致华丽、酒香四溢的宜人氛围中,可以边俯瞰外滩的优美景致,边尽情品尝雅致的欧陆式时尚融合佳肴,精选的欧美200 多款顶级佳酿,享受尊享无与伦比的用餐体验。

此外,华懋阁充满装饰主义风格的开放式露台,营造出轻松高雅的露台用餐体验。提供特色鸡尾酒及欧式小食,享用饕餮美食的同时,以360度视角享受浦江两岸的天际线。

外滩22号

No.22 on the Bund

1906年建成的外滩22号「太古洋行大楼」,由「太古洋行」投资兴建,「瑞和洋行」设计。折衷主义风格共5层,除第三层外,其余各层皆采用半圆形券窗,立面装饰线脚丰富,稳重大方。

「太古洋行」创建于1867年,总部位于伦敦,主要经营船舶运输业务。太平洋战争期间,「太古洋行大楼」一度为日军占领,成为日本宪兵司令部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大楼多次易主,如今的外滩22号,以外滩唯一百年红楼的姿态,汇集高级手工定制品牌、时尚艺术盛宴及异国饕餮,尤其是中庭尽头墙上,高达26米的巨幅油画,从地面直达天花,堪称美轮美奂。

这栋大楼并未按门牌号顺序排列在外滩建筑群中,而是位于南边独成一栋。

2层 Napa Wine Bar & Kitchen
纳帕红酒主题法餐厅于2007年成立。是一个安逸,充满独特魅力的世界。在亲密和豪华的环境中,展开一次独特的美食之旅。

行政总厨 Javier Araya 将各种食材巧妙和谐融合,保留风味的同时,保证食材间的完整性及平衡,餐厅氛围高雅又不失休闲。



除了汇集世界顶级珍馐美馔,纳帕红酒主题法餐厅还拥有中国酒藏最丰富的酒窖之一,有着来自世界知名葡萄酒产区的超过800种葡萄酒,酒单屡获殊荣。

 



3层 天家二十二

天家二十二主厨和老板都是日本人,之前在日本银座经营日料多年,经验深厚而丰富,从刺身的切片、寿司的制作到每道菜的陈设和摆盘,其过程本身便如同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墙上笔法粗犷的壁画搭配墙角细腻温柔的兰花,一刚一柔形成鲜明的对比;店面不大却气势高雅。天家金枪鱼最为出名,每天由料理长亲自挑选的各种新鲜鱼生也极其惊艳。






3层 王品牛排 The Wang

王品做了26年的牛排界大佬,外滩店特请台湾金牌大厨坐镇。店里放着超高3米的人头马酒柜。店里还展示Christofle皇室御用银器。窗外360度外滩江景尽收眼底。


全美仅有2%的Prime级牛排只是标配,特别定制的瓷盘加热到200℃,酥烤牛排外皮焦脆,里面依然肉汁满满。眼肉肉质鲜嫩,夹着Q弹有劲的油筋,入口油脂化开后的幸福感,令人食欲大开。

5J火腿,露杰鸭肝酱配波特红酒冻,焗香茅白玉蜗牛,吉拉多生蚝、经典法菜在这都只能当配角。XXXL号的豪华海鲜大餐,蓝鳍金枪鱼刺身等等,令人唇齿大动。



4层 贰千金 Lady Bund
这间占据着外滩22号大楼最佳位置的餐厅由沪上知名美女主播一手操办,设计软装由知名法国设计团队精心打造,处处都充满着华丽诞生的惊艳。

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原英国太古银行的金库地下室,贰千金 Lady Bund 原封不动的将这里改造成了地下酒窖,来自欧洲的有500多年历史的长桌支撑着这片空间的主体。

4层 大蔬无界

外滩唯一素食餐厅,「大蔬无界」汇聚中国古代「五行」元素,寻找24节气对应的食材,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理念,注入雅致空间和时尚菜品中,为蔬食呈现出不一样的美学视野。

「大蔬无界」采用最时令的食材,以中国传统养生饮食作烹调基础,制作的素食,打破素菜平淡无味的观念,创新的煮意与国际化的烹调,偏向欧陆风味的菜式,带来崭新的味蕾体验。
室内装潢将江南园林元素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亦古典亦时尚,似要与身处的百岁欧陆建筑相互呼应。这店只供应套餐,是2018上海米其林一星餐厅。

5层 泊诗南 Deja vu by Amanda

外滩红楼里的新晋法餐厅,法餐,海鲜惠灵顿、鸵鸟蛋做碗,甜品里还加了黑松露,一边吃饭还能一边看江景。

餐厅以法国经典的「红、蓝、白」三色为元素,点缀法国国花鸢尾花,透露着浓郁的法式风情。餐具也是特别定制的,每一副刀叉上都有精致的印花。

餐厅主厨独创「海鲜惠灵顿」,用不同海鲜代替牛肉,鳕鱼、龙虾、鲍鱼,顶级食材的组合,提升了整道菜的品质。海鲜的汁水渗入到了酥皮里,酥皮又赋予了海鲜奶香气,配上特质的酱料,鲜美无比。

外滩 23号

No.23  The Bank of China

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中,只有建于1937年的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带有浓郁的中国建筑风格。

这座中西合璧的银行大楼,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和「公和洋行」共同完成,是外滩唯一一座华人参与设计的临江大楼。四方攒尖屋顶、琉璃瓦和镂空花格窗,以及檐部的石质斗拱装饰,将西方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风格完美融合。

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伪储备银行营业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至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迁入办公,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 24号

No.24 The Yokohama Specie Bank

外滩24号建于1924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最初是日资「横滨正金银行」所在地。除正常业务外,还曾处理中国对日战争赔款和对华贷款。

建筑将日本元素和希腊复兴风格融为一体,高7层,立面三段式设计。外立面浅色日本花岗岩与黑色铁门对比鲜明。中层设一对贯通四层的爱奥尼克式巨柱,局部雕像装饰。

1945年外滩24号一度作为国民党「中央银行」。1949年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迁入。

外滩 26号

No.26 The Yangtze

Insurance Association Building

外滩26号建于1916年,由美商「旗昌洋行」旗下「扬子保险」投资,「公和洋行」设计。

建筑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中规中矩又富有变化。底层平梁式入口,二层变化为半圆形券窗,壁柱贯通三至五层,六层中部设爱奥尼克式双柱柱廊,屋顶花园视野绝佳。

太平洋战争期间,「扬子大楼」曾被日军接管,战后恢复保险业务。1950年公司结束在华业务,「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等进驻办公,1957年房管部门接管,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 27号

No.27 The EWO Building

外滩27号建于1922年,是洋行之王「怡和洋行」新楼。「怡和洋行」曾力推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

新楼在1851年怡和老楼原址新建,英国「思九生洋行」设计,现代文艺复兴风格,粗凿花岗石垒砌的底层,8扇巨大拱门一字排开,直达2层后自然形成落地拱窗,视觉效果坚实而稳定。

太平洋战争期间,「怡和洋行大楼」曾被日军短暂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接管,1955年划为「上海市外贸局」。如今是是美国罗斯福家族旗下的「罗斯福公馆」,设有高档餐厅和奢侈品店。

2层 罗斯福酒窖餐厅

罗斯福酒窖餐厅历史悠久,近1500平的大型酒窖收藏约3500款佳酿,近30000瓶葡萄酒,老式电梯缓缓升至二层,有穿越到民国老上海歌舞升平年代错觉。

恒温酒窖中的美酒醇酿,与餐厅高品质的美食完美绝配,相得益彰。暗门之后,还有恒温恒湿的藏酒密室,提供罗斯福私人会所会员储存私人珍藏。

酒窖陈设古朴怀旧,宛如穿越时光回到几百年前的欧洲。透过每扇圆拱窗,黄浦江和陆家嘴的美景尽收眼底。

3层总统套房 罗斯福色戒餐厅

装修之中的色戒餐厅酒吧,暂时移至三层总统套房。在欣赏在美景的同时,每款特色菜肴皆是大厨的精心之作。


区别于其它外滩建筑的华丽装修,色戒餐厅主要突出稳重与宁静的格调,可根据客人的饮酒需求随时更换酒杯,同时还配备有专业的葡萄酒侍酒师挑选配酒,贴心又周到。





8层 罗斯福一番

罗斯福公馆八楼,「罗斯福一番」是典型的日式风格,布置雅致,纸绢灯笼,复古海报搭配布制的彩绘门帘,以及放有日本酒品的幕墙,很有日式居酒屋的味道。



这个地段和环境的日料,品质自然不俗。无论是新鲜刺身、各式烤物还是乌冬面,都诠释了日式料理的精髓。原有菜单基础上,更新增美味的日式铁板烧和怀石料理。


作为与众不同的日式居酒屋,风情各异的室内外夜上海风情,悠扬的爵士乐,再配上特色的日本小吃,仿佛感觉身置银座。



外滩 28号 

No.28 The Glen Line Building

与一街之隔的「怡和大楼」相比,同年落成的外滩28号略显平凡。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所建,「公和洋行」设计。

建筑为古典主义风格,水刷石饰面。基座饰面采用大块花岗石砌筑而成,入口2根爱奥尼克立柱,中部及上部采用平拱门窗,顶部退台呈塔状造型。

1945—1950年外滩28号曾为「美国总领馆」驻地,此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文化局」等先后入驻。改造竣工后,现为「上海清算所」。

外滩 29号

No.29 The Banque de L'Indo-Chine

外滩临街建筑中,唯独29号有法资背景。1912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出资兴建,「通和洋行」设计施工。

建筑呈现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精美,外墙花岗石饰面。底层高大拱券,二三层中部有贯通两层的爱奥尼克式立柱,设计亮点是二层窗洞,采用16世纪经典的帕拉帝奥构图,灵感源于罗马帝国建筑形制。

1955年「东方汇理银行」结束在华业务,外滩29号由「上海市公安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重新入驻,「光大银行」作为首家国内金融机构成功进。

外滩 32号

No.32 on the Bund

2009年,由「香港上海大酒店公司」出资建成的外滩32号「半岛酒店」,是外滩70年来第一座新建大楼,但和外滩的总体建筑风格完美融合。

嘉道理家族「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初上海最有名的三家酒店(大华、汇中和礼查)都属该公司。

二战之后,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离开上海,转而以「香港半岛酒店」作为公司旗舰店,算是荣归故里。

2层 逸龙阁中餐厅

逸龙阁餐厅不仅坐拥外滩、黄浦江以及陆家嘴等标志性景观,还毗邻美丽的英国领事馆花园,享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有精心烹制的传统粤式菜肴及点心,还有各式充满创意的中餐佳肴。



粤菜讲究食材的简单和新鲜,餐厅在专注传统粤式烹饪法之上,在经典本味中引入全新元素。在《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20》宝典上,逸龙阁荣获米其林二星殊荣。

13-14层 半岛酒店艾利爵士餐厅

艾利爵士餐厅位于半岛酒店顶层,是外滩很有代表性的露台景观餐厅,作为上海首选的米其林餐厅之一,呈现当代法式菜肴。

餐厅的装饰艺术装潢极其惊艳,古董及当代陶瓷摆设天衣无缝,与半岛兼容古今的传统彼此呼应。宽敞的露台能够直接饱览浦江两岸壮丽美景。

饕客可品尝到优质海鲜、餐厅推荐菜及精致甜点。经典法式烹饪技术融合亚洲新鲜特色食材,呈现丰富而精致的美食美食体验。


外滩 33号

No.33 on the Bund

外滩33号曾是始建于1849年的「英国领事馆」主楼,后历经拆除和火灾,现存建筑为1872年原址新建的第三代官舍。

建筑是维多利亚时代鼎盛的新文艺复兴风格,底层为连续劵廊,屋顶是中式小青瓦覆盖的西式四坡顶。屋前有典型的英式草坪花园,27棵古树绕屋,环境幽静。

文革期间英领馆撤离33号,「上海国旅」等入驻,2003年面积近23万平米的「外滩源」项目启动,33号变身「外滩源壹号金融家俱乐部」。

一个多世纪的时光过去了

外滩,似乎还是那个外滩

有些东西变了,有些没变

如今的我们
面对临江满目的灯火辉煌与繁华烂漫
很容易生出今夕是何夕的错觉

但永远不要忘记,这里的每块砖瓦梁柱,每道沧桑痕迹,都曾经历过岁月流转的残酷和世事无常的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屈辱与挣扎,坚忍与奋斗,梦想与荣耀,也铭刻着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有机会去外滩走走吧,哪怕只是吉光片羽的短暂时光,也意味着你和这些最有故事的建筑之间,有了一段值得回味的美好交集。在时光不息的匆匆流转中,汲取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独特回忆。


权利和财富总是浮华易逝
但建筑往往阅尽世事变迁
历经岁月沉浮而长留人间
我们如此钟情于外滩建筑
并非仅在享受现代的奢华
更是品位历史带来的韵味
以及岁月赋予的优雅沧桑
外滩的历史,从未中断
那世纪延续的传奇
终将由我们
继续流传
Reference:

1. 乔争月等著,《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2. 伍江著,《上海百年建筑史 1840一1949》,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 钱宗灏等著,《百年回望——上海外滩建筑与景观的历史变迁》,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林山影像:「上海外滩万国建筑肖像」
5. TS倘思照明:「外滩之光 黄浦江两岸核心区段外滩灯光提升改造」


一口口回味无穷的美食,都深藏着百年的气质

| 箴言 15:17 |

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