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专题04.实验基础(必考题)战.doc
2020-04-28 | 阅:  转:  |  分享 
  
2020高考化学二轮必刷题集

专题四、实验基础(必考题)

【初见----14~16年高考赏析】

1.【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答案】C

【解析】A、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是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而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都容易溶于水,所以分类互不相溶的两层液体物质要用分液漏斗;B、NO密度与空气接近,且与氧气反应,应用排水法收集;C、为避免铁离子水解,该操作正确;D、该过程缺乏干燥过程,得不到纯净的氯气。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答案】D

【解析】A.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制备氢氧化铁胶体,A项错误;B.氯化镁是强酸弱碱盐,MgCl2溶液水解产生的HCl易挥发,所以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要在HCl气流中加热蒸干,B项错误;C.铜与稀硝酸反应,应该用稀盐酸,C项错误;D.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反应剧烈的是水,反应平缓的是乙醇,利用此反应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D项正确;答案选D。

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实验 操作 A. 配制稀硫酸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答案】D

【解析】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溅出液体产生安全事故,故A错误;B.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应该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否则易产生倒流现象而炸裂试管;C、制得的氯气应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杂质,再通过浓硫酸干燥;D正确。

4.【2015江苏化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CH3COOH溶液点在水湿润的pH试纸上,测定该溶液的pH

B.中和滴定时,滴定管用所盛装的反应液润洗2~3次

C.用装置甲分液,放出水相后再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相

D.用装置乙加热分解NaHCO3固体

【答案】B

【解析】A、不能点在湿润pH试纸上,对醋酸有稀释,所测pH不准,故A错误;B、滴定管要用盛装反应液润洗2~3次,若不这样,对反应液有稀释作用,所测浓度有影响,故正确;C、分液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有机相应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D、加热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D错误。

5.【2015四川理综化学】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C

【解析】A、视线应平视,俯视使浓度偏大;B、氯气要和饱和碳酸氢钠反应,应用饱和食盐水;D、电石产生的气体中混有H2S等杂质气体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选C。

6.【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1题】用右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中现象,不能证实中反应发生的是()

中实验 中现象 A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 肥皂水冒泡 B 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物 酚酞溶液变红 C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石蜡油在碎瓷片上受热分解 Br2的CCl4溶液褪色 【答案】A

【解析】A、肥皂水冒泡,只能说明有气体在右侧试管内产生,在初始加热时,排出的空气也会使肥皂水冒泡,故不能证明铁粉与水蒸气发生反应,证明产生氢气现象应为生成大量气泡并上浮,点燃有爆鸣声;B、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混合物,通入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气体产生,能证实反应发生,故不选;C、碳酸氢钠受热,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了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二氧化碳,能证实反应发生,故不选;D、石蜡油主要成分是18个碳以上的烷烃,其蒸气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碎瓷片上受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有含不饱和键的新物质生成,能证明发生了反应,故不选;答案为A。

【相识----回归教材,考向归类】

考向归类:



回归教材:





























选修五:



















































【相知----分点突破】

考向一:实验仪器与操作陈述的正误判断

1.下列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萃取时,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C.蒸馏时,冷却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通入,上口流出

D.把几滴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制取Fe(OH)3胶体

【答案】B

【解析】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于碘水的萃取。

2.下列实验测量数据记录正确的是()

A.用pH试纸测得0.100mol·L-1醋酸的pH为3.21

B.用量筒测得排水法收集的氢气体积为50.28mL

C.用滴定管测得中和滴定所消耗的标准溶液体积为20.32mL

D.用托盘天平称得2.50g胆矾,充分受热失水后固体质量减轻0.90g

【答案】C

【解析】A、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B、量筒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D、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答案】D

【解析】A、金属钠起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因为它本身以及产物过氧化钠都能和二氧化碳反应,应用沙子灭火;B、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C浓硫酸溅到皮肤应先用大量水冲洗。

4.进行下列实验操作时,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做滴定实验时,锥形瓶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B.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实验必须重做

C.实验室将HCl气体溶于水时,倒扣的三角漏斗口与烧杯内的水面不应该相互接触

D.分液操作分离出下层液体时,分液漏斗下端管口和烧杯的内壁不应该接触

【答案】B

【解析】A、锥形瓶不用润洗;C、倒扣的三角漏斗可与水面稍微接触;D、分液漏斗下端关口应用尖的一端和烧杯内壁接触。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在未知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液中存在SO或SO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氯水有漂白性,无法测定pH;C、该未知溶液也可能含有银离子;D、得到氯化钠应用蒸发结晶。

考向二:实验装置图与实验目的的正误判断

6.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答案】C

【解析】根据选项箅渣取液中的渣和液可知为过滤。

7.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

A.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K+B.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NH3

C.用装置丙进行喷泉实验D.用装置丁加热熔融NaOH固体

【答案】B

【解析】A、缺少蓝色钴玻璃。B正确。C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D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会和氢氧化钠反应。

8.下列操作或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C

【解析】A、应平视。B、应用饱和食盐水。C吸氧腐蚀消耗氧,红墨水倒吸,正确。D制备氨气,应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

9.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A、玻璃棒没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没仅靠烧杯壁;B、固体加热,试管口应向下;C、应该长进短出。

10.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答案】B

【解析】A、灼烧应用坩埚。C、用二氧化锰制备盐酸应加热。D、尾气处理应用氢氧化钠溶液。

11.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答案】B

【解析】制备二氧化硫应用浓硫酸;C、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该长进短出;D、尾气处理应用氢氧化钠溶液。

12.茶叶中铁元素的检验可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各步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不合理的是()



A.将茶叶灼烧灰化,选用、和

B.用浓硝酸溶解茶叶灰并加蒸馏水稀释,选用、和

C.过滤得到滤液,选用、和D.检验滤液中的Fe3+,选用、和

【答案】B

【解析】溶解不需要用容量瓶。

考向三:表格分析型实验题的正误判断

1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制备Fe(OH)3胶体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FeCl3溶液中 B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C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加入稀硝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水与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答案】D

【解析】A、制备Fe(OH)3胶体应该用沸水;B、应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蒸干;C、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也可以与铜反应。

14.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均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 溶液变蓝 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答案】C

【解析】A、碳酸钠受热不分解;B、铜与稀硝酸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D、亚铁离子被H2O2氧化,有还原性。

1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解释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向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 证明溶液中含有Fe2+ B 用铜与稀硫酸检验溶液中的NO 加热后,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铜反应生成NO2 C 将铝箔放在火焰上灼烧 熔化物悬挂不滴落 铝表面生成高熔点氧化铝未熔化 D 用盐酸标准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2CO3溶液 分别用甲基橙和酚酞做指示剂时消耗盐酸的体积相等 标准液的用量只与待测液的物质的量有关,与指示剂无关 【答案】C

【解析】A、溶液中可能含有二价铁或者三价铁;B、稀硝酸与铜反应应得到NO,NO再被氧气氧化得到二氧化氮;D、为了精确滴定,指示剂也有使用规范。

16.下列各项中“操作或现象”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或现象 A 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后的气体产物 将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无水CuSO4、澄清石灰水和品红溶液 B 证明Mg(OH)2沉淀可以转化为Fe(OH)3沉淀 向2mL1mol·L-1NaOH溶液中先加入3滴1mol·L-1MgCl2溶液,再加入3滴1mol·L-1FeCl3溶液 C 比较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用石墨电极电解Mg(NO3)2、Cu(NO3)2的混合液 D 探究Cu2+、Fe3+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相同温度下,向两支盛有等体积、等浓度H2O2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适量的CuSO4溶液和FeCl3溶液 【答案】C

【解析】A、应依次通入无水CuSO4、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B、氢氧化钠在于氯化镁反应时过量了,得不到结论;D、为了比较阳离子对分解速率的影响,阴离子应该要一样。

17.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入1.0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答案】D

【解析】A、过量铁粉,溶液应无血红色;B、铜粉和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价铁离子和铜离子,并非置换反应;C、溶化后的液态铝不会低落,现象错误。

18.由下列实验及现象推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实验 现象 结论 A.某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Fe2+,无Fe3+ B.向C6H5ONa溶液中通入CO2 溶液变浑浊 酸性:H2CO3>C6H5OH C.向含有ZnS和Na2S的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 生成黑色沉淀 Ksp(CuS)
再加足量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仍有白色沉淀 原溶液中有SO42– 【答案】B

【解析】A、只能证明有Fe2+,无法证明无铁离子;C、溶液中有Na2S,无法证明是沉淀的转化;D、可能原溶液有SO32–

19.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② ③ A.由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答案】D

【解析】A.加热条件下,浓硝酸分解生成二氧化氮和氧气,则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故A正确;B.在加热条件下,浓硝酸可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不一定与碳反应生成,故B正确;C.硝酸中N元素化合价为+5价,生成二氧化氮的N元素化合价为+4价,化合价降低,在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故C正确;D.碳加热至红热,可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一定为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故D错误.故选D.

【再遇----17~19年高考赏析】

1.[2019新课标Ⅲ]()【答案】A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答案选A。

2.[2019江苏]()L?1NaOH溶液

C.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

D.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

【答案】D

【解析】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所测为稀释液的pH,不是原溶液的pH,实验操作错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B.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为: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冷却、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装液,由于容量瓶上有容积、温度和唯一刻度线,若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容量瓶的容积发生变化,引起实验误差,B项错误;C.在Al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AlCl3+3H2OAl(OH)3+3HCl,若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由于HCl的挥发,加热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最终AlCl3完全水解成氢氧化铝固体,不能得到AlCl3固体,C项错误;D.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乙烯与NaOH溶液不反应且乙烯难溶于水,可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乙烯中少量的SO2,D项正确;故选D。

3.[2019天津]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答案】B

【解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4.[2018新课标Ⅱ卷]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答案】D

【解析】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烃,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但氯代烃是不溶于水的气体或油状液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答案选D。

5.[2018新课标Ⅲ卷]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解析】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选项A正确。B.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二氧化,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酸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选项B错误。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选项C正确。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D正确。

8.[2018新课标Ⅰ卷]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答案】D

【解析】A、反应物均是液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试管口要高于试管底,A正确;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以防止倒吸,B正确;C、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液即可实现分离,C正确;D、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不能通过蒸发实现分离,D错误。答案选D。

9.[2017江苏]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答案】B

【解析】A.铜和稀硫酸不反应,A错误;B.二氧化硫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正确;C.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应将进气管伸到瓶底,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错误;D.二氧化硫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不可用于吸收尾气,D错误。

【重逢----大题小做】

1、(原创)已知磺酰氯(SO2Cl2)是一种有机氯化剂,也是锂电池正极活性物质。SO2Cl2是一种无色液体,熔点-54.1℃,沸点69.1℃,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磺酰氯(SO2Cl2)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图如下:SO2(g)+Cl2(g)?SO2Cl2(g)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装置添加高锰酸钾固体和浓盐酸,每生成22.4L氯气,电子转移10NA。

B、仪器C的作用除了吸收氯气和二氧化硫外,还具有防止空气中的水进入三颈烧瓶的作用。

C、丙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从丙中混合物得到磺酰氯的实验操作是过滤。

D、E中所装溶液可能为饱和亚硫酸钠。

【答案】B

【解析】A、没有说明是标准状况;C、丙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因为磺酰氯沸点较低,且溶解有氯气和二氧化硫,从丙中混合物得到磺酰氯的实验操作应是蒸馏;D、为避免二氧化硫溶解,E中所装溶液可能为饱和亚硫酸氢钠。

2、(原创)某化学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备乙酸乙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B、装置中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防倒吸

C、反应结束后,要分离出乙酸乙酯应进行的操作是: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进行蒸馏。

D、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化学小组进行了多次实验,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反应时间为40min、温度超过80℃时,乙酸乙酯产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应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温度过高导致乙酸、乙醇挥发,平衡逆向进行,使乙酸乙酯产率下降。

【答案】C

【解析】A、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酸和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酯化反应中羧酸提供羟基,醇应该氢原子,所以反应的机理可以表示为CH3CO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B、球形干燥管体积较大,可起到冷凝乙酸乙酯、防倒吸的作用;C、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溶液分层,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即将试管中收集到的产品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然后分液D、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为可逆反应的放热反应,反应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升高温度,反应逆向移动,使乙酸乙酯产率下降,也可能温度过高导致乙酸、乙醇挥发,平衡逆向进行,使乙酸乙酯产率下降等。



































一盘在手,备课无忧:500G移动硬盘+教学资源(新课同步+高考备考+实验视频+优质课视频+竞赛+论文)















献花(0)
+1
(本文系AiChem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