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萍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名将,在他金戈铁马...

 lixj1028 2020-04-28
张爱萍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名将,在他金戈铁马的一生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功不可没,这就是他的“另一半”——李又兰。他们相濡以沫经历了61个年头。

01.有缘相识

张爱萍与李又兰相识相知于新四军军部,相恋相许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但他们最早的会面竟是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张爱萍出生在四川达县张家沟的一个农民家庭里。1929年6月中旬,张爱萍告别家人来到上海,进入上海艺术大学临时安身,并与上海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当年底,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十四军,从此踏上了职业军人的战斗历程。

李又兰生于1919年,宁波人,是爱国实业家李善祥的次女,她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当全国抗日的枪声打响,李又兰跟随父亲回到家乡小港,投入到抗日后援工作中。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往陪都重庆,重要军事部门则移驻武汉,武汉随之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中国共产党亦在武汉设立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不少青年来此要求前往延安。得知此消息的李又兰等人也决定通过武汉办事处介绍去延安:“我们要去延安,我们要见周副部长。”这段时期,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主要负责人之一的周恩来身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他就住在办事处。

而时任值班参谋的张爱萍考虑到周恩来工作太忙,就出面挡驾。可这些同学非要见周恩来不可。不管张爱萍怎么解释,包括李又兰在内的这些学生就是赖着不走。等了一整天,他们终于在深夜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亲切地接见了他们。

1942年1月下旬,华中局在苏北阜宁单家港小学召开党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上,刘少奇提议请曾任新四军九旅旅长的张爱萍专门谈谈九旅在艰苦环境中从当地游击队武装发展成为新四军主力的一些情况和经验。对此,张爱萍虽感到很突然,因为没有现成的稿子,但凭着自己的才华,他还是实事求是、不加任何修饰地作了发言。

翌日清晨,一位新四军女战士给张爱萍送来一叠他发言的记录稿。他顿时就被那整齐、娟秀的字迹吸引了,不觉抬头注视起眼前这位身材高挑的姑娘。

那晚,张爱萍认真阅读了这篇记录稿,他发现,通篇文理正规,连标点符号都清清楚楚,而且是他讲话全部内容,就连个别的习惯用语,凡是正确的,都保留了,不规范的,还给予了纠正。他的讲话已成了一篇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又颇具文采的好文章。

第二天,张爱萍得知那位姑娘名叫李又兰,是华中党校政治部组织干事,这次是被特地抽调来做速记的。

后来,张爱萍经打听、观察,发现这个名叫李又兰的姑娘不仅上台能演、挥笔能写、集会能讲,而且在速记方面,即使是漫无边际的讲话,她也能记录、整理成重点突出、逻辑严密又颇具文采、还不失讲话者个性特点的好文章。

而张爱萍英武的军人形象也引起了李又兰的好感,认为他讲话没用讲稿却能滔滔不绝,而且主题集中、层次分明、广征博引又语言生动,实在不容易,因而对他十分崇敬。

02.风雨相伴

随着对李又兰了解的加深,张爱萍意识到:“这是位有才华又很贤淑的女性,可以引为知音,结为终身伴侣。”他不由自主地常常约李又兰见面。而李又兰对张爱萍的邀约也是欣然接受,和张爱萍在一起,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

1942年8月8日,是一个令张爱萍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终于,那匹枣红马载上了张爱萍的新娘,一间小草房成了他们的新房。那年张爱萍32岁,李又兰21岁。

婚后的李又兰一直是在相逢的喜悦、别后的思念以及相夫教子的辛苦甚至千里寻夫的艰险中度过的。作为“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一代将帅的妻子,她注定要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

有战争就有生离死别。一次,李又兰给丈夫洗衣服,发现贴胸衣袋里揣着一个小本子,扉页上写着一行小字:“请捡到本子的朋友:通知我的爱妻李又兰,地址:宁波小港大琪头(应是大碶头)李善祥家;通知我的父亲张体元,地址:四川达县罗江口镇张家口村。”李又兰知道,这是丈夫生命的托付。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夫妇同样遭受过劫难,但他们始终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的初期,战场上多次出生入死的张爱萍将军却莫名地被关进了监狱。专案组叫李又兰揭发丈夫的问题,李又兰严词拒绝了。有人要她同丈夫划清界限,她却微微一笑:“人都被你们弄走了,还有什么划清不划清的?但不管怎样,我不会同意跟他离婚的。”

在云开雾散的日子里,张爱萍“久困重围冲破,今朝又催征程”,组织安排李又兰到将军身边工作,她随将军“十年重上阳关道,飞越祁连到马兰”,倾自己全部聪明才智,辅佐将军的建军兴国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