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后宫区的秘密:为什么没人敢住慈宁宫?

 高和光 2020-04-28

以慈宁宫为首的太后宫区,从未对外界开放过,就连皇族后裔也很少涉足这一区域。或许正是因为少有人涉足,那些秘闻和悬疑“鬼事”,才被传说得超乎想象……

初建的慈宁宫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本名仁寿宫。公元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下旨,要为母亲蒋太后修建宫殿。于是,工匠们在仁寿宫的基址上大兴土木,并拆除了旁边的大善殿,最后扩建成了这座雄伟的慈宁宫,关于它的传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慈宁宫是整个太后宫区最为突出的宫殿。慈宁宫的作用,在电视剧中多为太后老佛爷的居所。实际上,这座庞大的宫殿还有别的用处——在封建时期的皇家礼仪中,当朝皇帝是不能和前朝皇帝的妃嫔同居一处的,所以,已经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们,都会来这里同住。

历史上,万历年间的慈圣李太后,万历皇帝的郑皇贵妃、昭妃等人都曾经在此居住。公元1627年,明熹宗驾崩,他的皇贵妃等人也移居这里。因此,有后人也将慈宁宫称为“老太太的聚居地”。

满清皇室入住故宫后,延续了明朝制度,于是,公元1653年,慈宁宫迎来了一位伟大的皇太后——孝庄太后。接着,一幕又一幕的传奇开始在此上演:比如“太后下嫁摄政王”的千古疑案,或者“四臣辅政,玄烨擒鳌”的传奇……

史料记载,从这一时期开始直到满清统治中期,都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慈宁宫也经常为太后举行大型的宫廷仪式: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等喜庆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皇帝会亲自率众行礼,并和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历史上,满清的许多皇帝都是出了名的孝顺,慈宁宫还上演过著名的“第25孝”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孝庄与康熙——孝庄太后患重病久治不愈,让不信神的康熙帝焦急万分,最后他放弃了自己的无神论信仰,在慈宁宫举行了一场类似于诸葛亮“禳星”般的庞大祭祀仪式,祈求上天让自己减寿,以换得祖母康复……这样的故事,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75岁的孝庄去世后,康熙悲痛欲绝,下旨将棺椁停放在慈宁宫,还准备将慈宁宫改为孝庄停灵的享殿。众多大臣劝阻他,认为宫廷没有这样的规制,最终康熙只好作罢。

不过,慈宁宫却在此后出现了异象,的确很少有人敢住。因为后来入住的太后、妃子们,有的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奏乐声,有的说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排队走过的影子,还有的说有一口井,白天往下看井底是石头、杂草,但晚上往下看,井底会出现水,水上倒映的不是自己的面孔……

正所谓“三人成虎”,这些传说在宫中越传越玄,以致后来的太后、太妃们都不愿意住在慈宁宫,她们向皇帝进言,认为自己的身份有点“压”不住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宫。皇帝无奈,不得不为她们另辟它所居住。这之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慈宁宫的维护费用也逐渐降低,尤其是在道光时期,为了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甚至没有了维护费用,逐渐走向了寂静与衰落。

既然慈宁宫几十年来无人居住,太后太妃们住哪里呢?答案是:太后宫区的寿康宫。

寿康宫登上历史舞台,与另一位著名人物有关:她就是热播电视剧《宫锁珠帘》中的怜儿、《后宫甄嬛传》中的甄嬛,以及《还珠格格》中的老佛爷的原型——乾隆皇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

资料显示,乾隆帝即位后,当时的太后宫区只有慈宁宫和咸安宫。咸安宫被雍正皇帝改成了“宫学”(八旗子弟上学的地方),其他一些殿宇又有年老的妃嫔们居住。乾隆当然不能让自己的母亲没有地方住,于是决定把慈宁宫西侧的外墙拆掉,为崇庆皇太后专门建造一所寿康宫。

在故宫未开放区域中,寿康宫规模不算宏大,但结构完整,设施齐备,是保存得比较好的一组建筑。崇庆皇太后在寿康宫居住的时候,乾隆几乎每天都来问安:在寿康左门下轿,然后步行进入寿康宫,最后跪在太后住的宫殿前问候起居。更夸张的是,在太后寿辰时,乾隆甚至亲自起舞为母亲助兴。

据故宫文献记载,寿康宫享有极高的礼遇,有常驻大夫,备有常见药材,有厨师和卫士。皇帝每年还会派人送来至少20两黄金、2000两白银、124条名贵兽皮、400个银纽扣等,这也是所有后宫中的最高待遇。

崇庆太后之后,寿康宫顺理成章地成了历代太后太妃们的养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咸丰朝的康慈皇太后等人都曾在此颐养天年。同时,皇太后们似乎都将寿康宫视为身份的象征,连清末那位权倾朝野的女人也不例外——慈禧太后在主政40余年中住过很多地方:储秀宫、长春宫……但即使是当时寿康宫已经衰落,慈禧依旧选择迁居寿康宫住了一段时间,为的就是彰显自己“伟大”的皇太后身份。

寿康宫在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之后随着战乱,这里开始变得萧条、落寞,成为被遗忘的区域。最后一个住在寿康宫的人,并不是太后身份,她是瑜太妃赫舍里氏。宣统皇帝3岁即位,由隆裕太后抚养,隆裕太后去世,正是这位瑜太妃接着抚养退位后的溥仪。

1924年11月5日上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及其妻妾被逐出紫禁城,瑜太妃以年老不便仓促行动之由,得以暂留故宫中,而她也作为代表,成为了最后离开故宫的满清皇族。11月21日,在民国政府接收人员的催促下,瑜太妃蹒跚着离开故宫,只剩下寿康宫中一堆取暖用的炉火还在燃烧。随后,寿康宫的大门也轰然关闭,至今未向世人开放。1932年2月5日,瑜太妃病死,终年77岁,她的葬礼场面隆重,成为北京街头出现的最后一次皇家丧礼……

或许是老太太们为了和残酷的宫廷斗争划清界线,所以太后宫区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佛教气氛浓厚。而英华殿和殿中的“菩提树”,就应该是她们的心灵寄托。

英华殿位于故宫的西北角,目前也是非开放区域。在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修道成佛就是在菩提树下,所以一直被视为佛缘之物。菩提树原本为热带乔木,移植到北方很难存活——而英华殿的神奇之处就在于:院内的两棵“菩提树”一度根深叶茂,长势奇特,主干出土后又长出9条分枝,所以又被称为“九莲菩提”。

这两棵树相传是明万历年间李太后种植。据史料记载,李太后一生信奉佛教,在京城内修建了很多寺院,现存最著名的就是高梁河畔的万寿寺,是万历皇帝根据母亲的要求大兴土木建成的。另外,阜成门外八里庄的慈寿寺以及永安塔、宣武门外的长椿寺,都是李太后下旨修建的。

曾经,李太后还请回舍利子在英华殿中供养:相传北京房山石经山雷音洞内有穴藏石函,函中有隋代安放的3粒佛舍利。李太后请人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将其安置于原处。李太后的种种崇佛、好佛行为,被当时的大臣们颂扬为慈悲为怀,甚至宫中之人还将她视为菩萨化身。

现在的英华殿前,还立有碑亭,上面刻着乾隆亲笔书写的《英华殿菩提树诗》:“何年毕钵罗,植此清虚境。径寻有旁枝,蟠芝经幢影。翩翩集佳鸟,团团覆金井。灵根天所遗,嘉荫越以静。我闻菩提种,物物皆具领。此树独擅名,无乃非平等。举一堪例诸,树已无知省。”

李太后因崇佛所植的“菩提树”其实并非真的菩提,只是外形相似罢了,这两棵菩提树,实为椴树的一种。但即使不是真的菩提树,它产下的果实——也就是宫里人口中的“菩提子”,向来都被视为收藏珍品,那“菩提子”穿成的饰物更是千金难求。在历朝历代,都流传着英华殿树有灵性的传说,传闻谁拾得那树上的“菩提子”,就能得到佛的眷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