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武术 |《武术传奇》· 武功秘籍

 觅书时代 2020-04-28

武宗的愿景是“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使命是“以武学打开世界”,价值观是“爱国、强身、正义、修己、互助、和平”。真正的中华武学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之道,包括易学、中医、兵法、儒释道之学等普世的民族文化。武有大小,大者卫国,小者卫民。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训练人的智、信、仁、勇、能,提高人整个生命的身心健康和质量,更是术学,掌握真正的武术技击能力是武术之魂。

千年武术之传奇(实战功夫)
打开APP,提升3倍流畅度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项目,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

那么,中国武术是什么时候起源,都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们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便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搏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等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又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来自“武宗”公众号·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距离使用弓箭、投掷器,近的使用棍棒、刀斧、长矛。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武器。

到了周商时期,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在这个时期,还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列为教育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以及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臝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器变短,短兵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术性进一步突出。·来自“武宗”公众号·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记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记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秦时盛行的决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专门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搏击性,有招法,又多以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隋唐时期,练武有“口诀要术”。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在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诀要术”,武术初见雏形。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初天罡拳开始流行。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予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这时的唐朝,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开始大量定居于中国大地,逐渐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术开始形成。随着步骑兵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习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来自“武宗”公众号·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元明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元代统治者在民间实行了“二十人以上不许居众围猎”(《元典章》卷三,赈饥贫)的政策,在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传授。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余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明洪武年间,洪武拳开始流行,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和民国时期,“社”、“馆”等传播和发展了武术。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播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来自“武宗”公众号·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高。清代有了一句乾隆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将种”的众所周知的评价。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有记载的拳种越300余个。

新中国成立后,非常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的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活动都广泛推广。特别是近几年来,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突破;还出现了集体比赛的项目,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新成果。

中国武术自唐宋后,就逐渐转向国外。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习武者不少,形成一些武术门派。在欧美国家,中国武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被称为“中国功夫”。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