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能下到一块

 夕阳红10 2020-04-28

对于企业家而言,充分认识全球各地的规则,将国际化变成一种企业的全球战略融合,则在国际化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将走出去的企业本土化。

    经常有人将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遇到的情形比喻成“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差异,其实在真正走出去的企业家心中,无论是国内经营企业所下的“中国象棋”还是在国外运营企业的“国际象棋”,虽然看似两者有不同的规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管理方式等,然而在实践中也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水火不相容,“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与其说是无法一块下,还不如说大家走到一起是在相互融合着下。

  在日前由商务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2016年国际投资论坛上,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中所遇到的棋局规则不同下的发展,来自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和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都认为并没有那么无法融合,只是在国际化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尊重当地的规则,在什么国家和地区发展就要尊重当地的规则,并且一个企业如果想走好国际化这步棋,企业的本土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前几年,经常听到许多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屡屡受挫,其中有许多类似的原因,比如将中国的公司管理方式照搬到国外,将中国的企业文化复制到国外,将众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送到国外,如此种种,直接导致了企业在当地的诸多水土不服,不仅管理上不畅,当地企业员工也多为不满,加上不同文化下的习惯、理念不一样,看似完成了一项企业并购,但却无法真正在当地融合发展,结果并购了企业没达到并购的战略目标,并购了企业人财物没达到提质增效。

  由此,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企业在国内和国外面临“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造成的,因为规则不一样,自然很难下到一块。表面上看,的确是因为不同的规则所导致的,但真正研究下去,却会发现商业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企业运作与管理的核心也是相通的,外在的规则并不能阻止商业本性的融通。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企业会进行国际化,而国际化的企业也到处皆是。

  笔者比较认同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的一个比喻,并购整合就像是一个中国小伙子找了德国姑娘做媳妇,如果德国姑娘想把中国小伙子整合成德国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小伙子想把德国姑娘整合成中国姑娘也不行,要想跨国婚姻能持续下去唯一的选择就是包容。

  而在传统意义上,人们总是直观地理解中国企业收购国外的企业后,这个企业就应改造成中国企业。事实上,郭广昌、刘永好、向文波这些企业家,都认为如果收购一个国外企业就要改造成中国企业,这是非常疯狂的。相反,并购是因为别人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收购之后是要包容,互相理解,这样才会真正产生中国所谓的1+1大于2的效果。实践也表明,越是相融合得好的企业才会在国际化路程中收益最大,而融合不好的相反会成为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包袱。

  至于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输血不畅、动机不明、准备不足、跨文化休克症、隐形壁垒、遭遇恶意搅局者”等种种现象,这并不是哪个单个企业所遇到的问题,也并不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是全球所有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的问题,这并不能阻碍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也不能阻碍企业的国际化。对于企业家而言,充分认识全球各地的规则,将国际化变成一种企业的全球战略融合,则在国际化过程中就会很自然地将走出去的企业本土化,而这种从技术、产品、人才、文化到经营管理全面的本土化最终就会一一消除前行的那些所谓的 “国际象棋”的规则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