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8线上乡愁多:黄山北大门下的乡愁

 舒溪河畔 2020-04-28

一、黄山北大门下的乡愁

微太平 2018-07-22作者:高寒

黄山谭家桥的天跟中间一溪同宽。

月夜,黄山迎客松跟银河旋臂一枝指向的东方,是谭家桥。

星光万颗,淌过人类头顶,迎客松下的光华,乃人间绝顶。

高鹤从苦竹溪和黄狮垱绝壁高岭深壑中下来,能看得见一丝人间,是谭家桥。

小时候黄山水浩荡,溪在南面前山、多汇向徽州潜口一线,往东的水沿黄山最美的多谷都汇向谭家桥,让东边的景观、极致在黄山景区多密集、千古奇汇黄山东门。

小时候步行去谭家桥,一水名麻川如绕山玉带、麻川便是黄山以北仙源和以东谭家桥的纽带。

谭家桥不靠近县城,也离黄山南大门,后来区位优势才明显出来。

小时候一群人从三口大坝、这从麻川河出黄山东几十里深谷的开阔地,沿着麻川东行,太阳照在脸上,黄山的溪鱼依次跳跃,仿佛跳到脸上。

小时候过迄溪岭是迄溪桥,沿着麻川到新田、黄榜岭、杆梓里——诗意地名屡相伴,依次过陶渊明范成大杨万里到谭家桥。

谭家桥是一个被麻川从黄山东壑生出的孩子,自带黄山迎客松和灵谷的灵气,谭家桥主体是黄山生的,从石门进去到黄山万壑,大多景观为东黄山。

人站在谭家桥中间看,谭家桥其实不是一个镇区,是一个盆地中间溪水穿过的长峡谷。

谭家桥千山造就一溪、一盆地溪水中间,造就一个小宇宙。

盆地长伴一溪,谭家桥四面环谷,镇陷深谷,一溪上银河。

黄山东地无三尺平,一边是到古宣州的鹊岭,听名字鹊都飞不,人过鹊岭,鸟飞累死,世间最复杂盘山路,一旋岭就在鼻尖,再转弯道在头顶。

黄榜岭溪水奇巧多,造就黄帝源,大多是鹅卵石平缓,罗村溪直接从黄山,三口溪来自迎客松东北源。

新田溪来自始信峰,黄山岭岭壑壑,汇聚了下山千水,在白鹅岭看谭家桥如同李白意念,白鹅岭在空中逸扬千年,唤作了李白骑着的大鹤,白鹅岭东是谭家桥,眺人间绝世胜景。东望人世浩渺,白鹅岭至谭家桥山水绝决,堪作千个古人临摹画诗。

沿着峰壑从白鹅岭黄山直降到东面一溪谷境,狭境造就谭家桥神异。

谭家桥向南还有一个出口“箬岭”,老家读“料”,去徽州深处。

谭家桥座落在古老东仙山,黄山是仙山,谭家桥的灵韵,让黄山资源最多、密集的东山造成。自然像闺女,得了神仙的遗传,宛如处女,拜似圣女,谭家桥一身灵韵,出世惊艳时刻到来。

坐在仙源南门桥上抚摸一个桥垛,竟然一个下午。

仙源这个地名字叫得好,叫“仙源”,曾一千年繁华,来来往往人竟像没看见。

南门桥压着这条富溪,溪水外侧是当年城墙,城墙是盛唐修,现在压缩到路基下成了机耕路。

谁把仙源城墙拆到虚无?

消隐后的历史竟像没见。

在古老的水东。

水东幼年是卖冬瓜人代名词,水东是盛况南门之郊,“水之东”,是什么诗经类似的境界。

古代乘轻舟驶麻川在水东一拐到麻陂潭,水东是县城近郊山水、三面青山一水对望南门,仙源城地势很高,在古人骑牛到县城看来,丈高的城墙是富溪麻川高大,官城根下气势逼人,城墙很高、雁过掉毛。

水东之境三面青山对水,背后是三口绕来麻川之水,颇为神境。

少时趟流溪河,卵石巨大,自黄山溪澈亮水濯之,令古老麻川卵石颇带神异,老人说麻川鹅卵乃黄山峰巅洗尽铅华、尽涤荡得之,变成浑圆长圆奇物,这么多圆卵石头,漂在河底长着千年绿苔异样。

趟过麻川河,溪底鹅卵石行,不小心踩到绿苔倒下、溪水溅湿邻行人,鹭低竹林白云斗笠。

南门下午,秋天草垛隐藏百越山,百越山鸟声、丝瓜气,打闹孩。飘香臭豆腐干从白布下飘来,仙源葱花饺饵香,石板道木屐响。

一辆清脆自行车,下学孩儿路过的人不认同,天下故人已无人识曾经君。

从南门桥到麟凤桥,从百越山到麻村,山水盛庐、画境之境。

修建的南门桥深躺历史中,千古山水蓝天浩荡之境。

黄山北门是胜境,二十四年前站在甘棠六角楼古老月湾溪,有一种“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感,月夜离开骨肉生作的家乡,现在叫做故乡,对小依赖的六角楼那块古砖抚摸不回头,一回头是二十四年前。

那刻凌晨的雾,人在雾中松花,松上露滴长作月花,家乡是迷离。幕布照前秋,整个故乡深陷明月秋风季,我却认同秋风扫落叶,离开故乡马致远,古道西风瘦马,田园溪水人家,今世再不回来。

瘦农人骑牛离乡二十四载,如同八仙赴星汉作了次遨游:回来已经树同沧桑、人同草木、竹非无情、相观父墓行泪无语。

故乡作了游子世隙最深刻那遨游。

骑牛从田园走到都市繁华,却失一生真纯。

黄山北门下至亲故里,故里山、故里水,异乡见山而恨之不是黄山,万千风景,比黄山皆差。

骑牛人离开仙山故里,仙山人不识归来君。

等到天涯海边住家回头:明月夏秋不是梦,父不在只剩归途。

明月夜多次借甘棠古街回忆:闭眼古筝回到六角楼前屋顶,秋天稻草垛白云朵朵飘荡,童年月村庄、三十几小孩,打闹汗水蟋蟀滴,现在名字不记得。

故乡山山水水,每一棵草、每一棵带草沙子、每一粒月下明草、幽兰香岸,作了兰亭舟停月红绳居,每一片草檐共朗星万里色。

黄山北大门下甘棠古街,嬉戏孩、摇蒲扇翁,清晨炸油条、月晚胡琴长。

诺大明星、童年时,黄山明星似伞盖,笼罩头顶,在极限夜空生长。

向北极作了迷离深呼吸,望星空知人世沧迷。

至月下苍渺,星子铺作明亮星河,头顶淌过黄山,诸峰背着亮丽星子河,无限浩渺惧似仙。

夤过甘棠桥,幼时对旷古之物深恋,星抚六角楼飞檐,月夜千古作丝竹悦耳,古老县城、一本书从唐朝传来,一批设置最老县,流传唯有桥可以指证、臆念。

广大丝竹似张若虚乘波浪传来。

人世随波逐流,蛾无找到真知。

写狂绝诗一首。

古溪倚杖作马,书生意气风发。

烟波浩渺朗诗,万事入烟,一棵古石隙的草,一只坐蝉,一鸣秋鸟。

黄山北大门下乡愁,只有印象,余月。

黄山北大门下绵延百里,月光轻淼、寡淡似水,北大门故乡光阴甜,光阴思念甜,指隙刹那流过。

一丝光彩、一只停顿的鹰在空盘旋,一只鹰飞成的烟。

黄山北大门下:乡愁是一罐古老甜蜜的哀伤,打开尘封、人为蜜罐所伤,成一罐最深刻的绝情蜜意。

黄山北大门下故乡风情万种,只有深藏梦里的种葵采月恒居。




二、218线上乡愁多

微太平 2018-08-06

以下文章来源于老赵晾晒 ,作者老赵晾晒

老赵晾晒

老赵晾晒


乡愁不分季节,文化不分季节,老家也不分季节。

——题记

           218线上的秋色,总在心底发酵。虽在酷暑,想想这样的景致,也是美的。

(拍摄地:焦村镇汤刘村)

        若将黄山区甘棠镇作为218省道风景线的起点,经焦村镇直至黟县宏村,沿途的故事传说更是拓展了景致的内涵。去年秋天,老赵还徒步探险了位于太黟古道棠梨岭上的“黄山阿诗玛”奇石,见证了传说。

(拍摄地:焦村镇上岭村)

        黄山218线自焦村经贤村到郭村,依山势零星地布局着一些村落。这些村落仍然保持着纯真、原生态的风貌,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和着光阴前行。每一次路过,我都停车驻足,风景在眼前,但岁月留在了心底。

(拍摄地:焦村镇郭村、贤村、陈村)

        望山见水记乡愁。218省道沿线的风景、传说,以及那千古流传的民俗风情,都是我们挥之不去的牵挂,分享于您,道,虽越走越远;情,却越来越醇。


【火腿】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格物粗谈·饮食》中写道:“火腿用猪胰二个同煮,油尽去。藏火腿于谷内,数十年不油, 一云谷糠。”这大约是“火腿”二字最早的出处了。

        有种说法,“火腿”是宋代名将宗泽发明的。宗泽因打仗连连得胜,百姓抬着肥猪慰问,一时猪肉多得吃不了,便命人将猪腿割下,腌制起来。由于腌制的猪腿又湿又重,行军携带不便,所以常常把它们晾晒上几天,日子一久,腿肉红得如火,大家便叫它“火腿”了。就在今天,在绩溪胡氏宗祠的隔门腰花板上,我们还能看到雕刻有百姓双手举火腿的劳军图。

       在黄山218省道沿线的焦村贤村郭村一带,冬至过后,农家便相继约请上杀猪师傅宰杀“年猪”,在将节日食用的鲜肉留足后,便把剩下的大腿等肉品,放入大缸,涂撒上食盐,按压上石块,进行腌制。之所以在冬至过后,一是时近年底,可以为节日配备些猪肉食材;二是冬至“入九”后,寒冬的天气,适宜猪肉保鲜。开春后,气温回升,又有利于腌制期过的腊味晾晒;三是冬歇期制作储藏,也为来年春耕夏种秋收这些大忙季节,能够吃上可口菜肴提供了“火腿”保证。这些农事、生活的合理安排,可以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也更是物质匮乏时代的生活生产必须。现实中,经过腌制、复检、再腌制、洗涤、晾晒等环节后,猪腿真正由白色逐渐转化成油光发亮、通红剔透的“火腿”,也滋长成一代代人醇香的记忆。

        由于生在农家,幼时关于“火腿”的印象,就只是在节假日、农忙互助日、贵客临门日,家中才会烧上清蒸火腿片、火腿炖冬瓜、火腿蒸豆腐、冬笋煨火腿等菜肴,也只有那时才能吃上一回味美香浓的火腿珍品,才会因为多吃一片或少吃一口而兄弟姐妹们“较真”个不停。现在想想,那些情形细节,不觉得可笑,更值得珍藏。

        现在生活好了,制作好的火腿也时时可见、处处可见,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吃上,已大可不必等到节假日、贵宾来临日才吃上一口,兄弟姐妹们也不再为那一口多一口少争得脸红脖子粗了。可说也奇怪,尽管记忆中的火腿仍然那么鲜美,但现实中对火腿的记挂依恋确实淡了,怎么吃都吃不出儿时的那分深入心底的醇香。


        但这并不妨碍在腊月里制作储藏火腿。焦村,因为山清水秀,因为自然生态保护良好,选用这里土生土长的黑猪肉腿制成火腿或香肠,自己食用或赠送亲朋好友,已成为农家人、城里人的首选。微友“达达”(微信号:dadad588d,感谢其提供腊味照片),也正是看中了这些商机市场,在冬歇期内好好作为一番,方便了顾客需求。

        再过几个月,年味、腊味在城里乡下、大街小巷中就渐渐浓郁了。虽说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中,这些程式化的年味、腊味,已经越来越平常化、家常化了,可谁又能剪断这些文化传承,抹去这些记忆中的浓香呢。


米粿

        米粿香气肯定是218线上特别的一味。说很特别,就在于将日常主食的原料——大米,变着花样做成各类米粿,想必是以这种特别的形式庆贺今年有个好收成,更是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祝愿新年风调雨顺、福寿安康。

        218线上的焦村,米粿种类很多,腊月里一般都会做上棉叶粿、糯米粿、糖糕、籼米粿。做粿的日子,一般安排在腊月二十三,棉叶粿、糯米粿的馅料常有白芝麻、黑芝麻糖馅的,有辣味腌菜馅、辣味萝卜丝馅的,还有红豆糖馅的,做好后还要在灶头为灶君上粿供,好“上天奏好事”。

        做糖糕、籼米粿还要用上器具的。作家项丽敏在《器物里的旧光阴》一书中写道:刻花的粿限子看起来又精致又神秘,仿佛具有祈福意义的图腾;刻着字的粿限子个个端方体面,“福”“寿”“禄”“喜”“春”,一字一模,大方得很。作家说的粿限子,也叫粿印模子,在我的记忆中,焦村的家家户户都是有的。腊月里,家家户户用这些刻有“福”“寿”“禄”“喜”“春”的模子磕米粿,既丰盛了食品,更寄托了美好。

        在孩子们眼中,米粿可没有那么多寓意,也不关乎填没填饱肚子。穿梭在一家人当中,伸手揉揉米粉,磕上几个米粿,再去灶台捣鼓下,争抢着吃上第一锅的米粿,就是快乐的。这不正是辛劳付出的本质么!

        我已好些年没参与做米粿了,与那些南来北往的游子一样,过年回家,都会从亲朋好友那带回些米粿,今年想必也无例外。如今,这些米粿虽少了填饱肚子、接济生活的功用,但记忆中的那份醇香,以及无声的记挂、祝福还是那样纯正,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挥之不去。


锅巴糕

        真记不清上次吃是什么时候,更记不得上次做又是哪年,但一说到年味,我总不会忘记儿时常放在衣兜里的锅巴糕。

        焦村贤村郭村一带的锅巴糕,主要是用蜜糖拌芝麻米粉,用木刻图案限子磕制烘干而成。这些锅巴糕限子,或者叫模子,与粿限子相类似,常刻有“福”“寿”“禄”“喜”“春”等吉利汉字,或者是花、鱼、叶、兽等图案,祈福意味浓厚。除春节待客食用,在农家,锅巴糕还时常保存到采春茶、春耕农忙时当“小点心”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磕制锅巴糕,都是在腊月里完成。走进皖南的这些村落,如果远远的就听到“梆梆”的敲打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那十有八九,这个村落里便有农家在磕制锅巴糕。运气好的话,几户人家的磕制声交相呼应,应和着炭火烘烤出的香味,一个徽风浓郁、腊味十足的村落便会呈现在你眼前。

        儿时那会儿,我家每年都会在腊月里磕制锅巴糕。选好日子,一家老少全上阵,揉粉的揉粉,磕打的磕打,烘烤的烘烤,你一言我一语,热闹和气。因在家排行小,再加之年岁不大,记忆中,我好像总没有具体任务,只管装了衣兜食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每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感慨良多。的确有很多年没有一家人在一起磕制锅巴糕了,尽管春节里会在一些亲朋好友家吃上几块,但味道却回不到儿时自个磕制的那会了。

        好在,人生不是道单选题。锅巴糕于218沿线的村落、于我们,是传承、是经历。如果日常里天各一方,难以与亲人相聚话家常,那么,来来来,我们一起走走、看看、说说、忆忆,那些所见、所思、所忆,又何尝不是我们一起磕制的“锅巴糕”呢。

来源:老赵晾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