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技术素养必将成为教师的根本素养之一

 工农商学兵 2020-04-28

(吴颖惠院长)

近年来,以高速互联、泛在移动、天地一体、智能便捷、综合集成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创新浪潮席卷全球,技术创新强力推进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

在此背景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重要支撑空间。《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2018)提出了智能教育环境、智能学习过程支持、智能教育评价、智能教师助理和教育智能管理与服务等五大“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场景,全面勾画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蓝图。显然,这样的蓝图深刻冲击着原有教育的实施方式及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变革性要求,信息技术素养必将成为教师的根本素养之一。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

未来教师的必备素养

尽管国际上许多人做过职业分析调查研究,在人类社会360多种职业中,教师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4%。但这个结论并不能说明教师职业可以远离现代信息技术而独立存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像智能助理这样高度集成的、个性化的机器人肯定会成为教育教学的必备辅助,人机结合的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普遍形态,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素养。

一般而言,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分为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理解能力包括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感知、判断、评估和反思等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在普遍的信息获取、交流、娱乐、商务的基础上进行网络学习、网络社交、网络交易以及网络娱乐等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理解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也是信息技术素养的行为体现。随着人类社会网络安全意识的加强,信息技术素养中还包括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守法自律和网络道德能力等因素。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学习资源发达的未来社会,教师能否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教育信息,成为未来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之一。同时,教师需要主动适应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如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人际交互学习环境,有效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等,这是面向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显然,面向未来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了教育素养、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外,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理解和应用素养。

未来教师需要

掌握四种能力

所谓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提升广大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认识、伦理、知识、技能及应用等基本素养,包括信息技术认知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互联网终身学习能力等。

信息技术认知能力。“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刚刚来临,“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时代已在不远处招手。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目前的教育生态,提高教师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探索使用智能导师系统、智能评分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虚拟现实学习系统、学习预测分析系统、机器翻译和游戏化学习等智能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高性能计算、图形图像处理、人机交互等技术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平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则为教育教学情景设计、展示和教学的实施提供全新的平台和手段,通过情境创设,使教师和学生投入到可感知的、逼真的学习环境中,这对于引导学生感知微观世界分子原子运动、人体三维器官组织及循环系统、宏观世界的太空、太阳系等教育场景等,显然具有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都有重要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尊重新技术、认识新技术,不断学习新技术,并积极应用新技术改进教育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单纯的“师生”二元关系,增加了技术媒介的作用,形成了“教师—技术—学生”的三元结构。可以说是技术促进了课堂教学变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咨询者。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对师生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新知识、新信息、新任务大多来自教师、来自书本,而在信息化支持的课堂上,新知识、信息更多则来自网络,学习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更广阔的时空延伸。与之相应地,教师教学任务不再只是提供最好的讲授,而是为学生设计最适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设计最合适的学习策略。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将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推动个性化、适应性教学开展。比如,学习分析技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和适应性教学;模式识别技术(如情感识别)可以自动识别学生情感状态,以便实施适应性教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作为教辅工具应用到语言教学上,也可以作为人机交互手段应用到智能教学系统上,实现自动答疑;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支持创建模拟环境,向学习者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也可以实现实时交互,为学生提供“真实性”“交互性”以及“沉浸性”的教育环境。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互联网为人类知识和信息的几何级增长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背景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分享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教师在获得信息同时,也在生成信息。互联网上的信息就是这样每时每刻在高速分裂。各种各样的视频、音频、程序、文本、图像等信息交叉而有序地分布在互联网上,需要经过计算能力极强的大数据分析,才能够筛选、组合、转换、整理、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无边的信息资源库,教师必须具备熟练运用搜索引擎、信息分析、信息处理等能力,利用搜索引擎、专业网站获得更直接、更有用、更便捷等信息资源。同时,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加工处理信息的软件工具,用来传递和发布信息的工具;需要掌握一些保存信息的工具;需要掌握一些网络协作学习的工具。当然教师还应当具备信息资源管理的技能,如网络资源的查找、分类、储存、提取,为网络资源建立收藏夹、多窗口浏览、资源下载等。

互联网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互联网提供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无缝学习环境,不仅能为教学提供实景、多学科融合的学习环境,还为教师提供多种学习技术工具,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提供多种服务的平台,为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便捷地获得学习机会提供了最大可能性。

因此,教师需要率先学会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并自觉参与到各种网络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网络人际关系。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教育学、计算机、统计学和学习科学的背景知识,具备多学科的交叉能力和素养,能够从互联网上自由获得有用信息。

另一方面,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会随着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丰富信息技术素养以应对裂变式的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

总之,信息素养是教师应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教学,全面支持个性化、创新性学习还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了信息化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没有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是空中楼阁,因此,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要素。

欢迎您在下方发表感想或给作者留言哦~

作者: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