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战区――阳明经
很多人认为中医对脏腑经络的认识太虚拟、太抽象,毫无科学根据,不太容易理解。其实我们中国人是仰以观天,俯以察地,通过观察天地来了解我们的人体,因为人秉天地之气生,天地人是合一的、是相应的。所以我们中国人都是取天地之象来类比我们的人体。而我们的人体就好比是我们的大中国。 前面我们讲到人秉天之六气化生了我们人体的六条经脉,这六经从内到外分布全身组建了我们的人体。而这六经从内到外就好比人体的六道防线,外邪入侵人体就需要一道防线一道防线的进攻,如果六道防线都很坚固,外邪就攻不进去;如果其中有任何一道内部空虚防守不力这道防线就会被攻破。而我们人体的六道防线就好比我们大中国的六道防线。你可能会说我们大中国现在是五道防线――五大战区,不是六道防线――六大战区呀?这个说的很对,我国现在确实是五大战区,因为这是按五行主五位――东南西北中的理论划分的,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如果按六经来划分就会有六大战区。而这六大战区的划分可以从当年日本鬼子侵略我国的进攻路线来划分。 日本鬼子当年先从东北三省入侵的,这东北三省离老蒋的南京很远可以说是最外围,我们人体的太阳经就在最外围,因此我们人体的太阳经就好比是东北三省。 鬼子站稳东北三省之后就开始入侵山海关进攻中原,这第二道防线就是山海关到淮河,其实到黄河应该更合理一些,因为黄河是一道天然屏障,当年老蒋决黄河之水阻挡鬼子三个月,但是黄河南部的大片地区才是中原的核心地区,而且淮河以南就开始种植水稻和淮河以北就不同了,而我国的长江才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因此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既可以说是南方(种植水稻),也可以说是北方(在长江以北)。这个很像人体的少阳经半在表半在里。所以我们的第二道防线――阳明经就好比是我国的山海关到淮河这一地区;而第三道防线――少阳经就好比是我国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鬼子过了长江就占领了南京,因此长江以南的江浙地区就好比是人体的第四道防线――太阴经。 过了江浙往西南进攻就是两湖两广,当年的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广西保卫战打的也都很激烈。所以人体的第五道防线――少阴经就好比我国的两湖两广地区。 而当年的抗曰战争之所以能够抵抗到底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我国有最后一道起死回生的防线――云贵川地区。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鬼子到此也只能望地兴叹。这一地区成了我国抗日的大后方为我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而云贵川地区就好比我们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厥阴经。厥阴经也是人的起死回生之地,厥胜则死,热复则生。 以上就是我们用取类比象法把人体的六经按我国的六道地理防线来作一个类比,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却很类似,按照这一类比法来学习伤寒六经病证就比较明白些、有意思些。
第一战区――太阳经的主要病证我们前面讲完了,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战区看看阳明经的病证。也就是鬼子入关进入中原之后会有哪些恶战。
前面我们讲到阳明经秉天之燥气而生,所以阳明经的特性就是燥。当外邪入侵阳明经之后就会激发出阳明经的燥热之气。阳明经分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因此大肠和胃就是燥气的发源地和重灾区。所以大肠中的大便和胃中的食物经过燥热之气的烤炼之后水湿被完全蒸化掉变得坚硬难通。因此阳明经的主证就是大便坚硬不通。 仲景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仲景说的“胃家实”指的就是胃与大肠之中的食物残渣被燥热之气烘烤的变坚硬结实了。 而病情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胃家的实证也不是瞬间就形成的,我们要把病情阻挡在初级阶段,所以要及时的侦察到敌情的变化,第一时间把入侵的敌人消灭掉,以绝后患。而阳明病将要爆发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外在表现。 仲景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经是燥气主令,由于体内偏燥,外邪激发了其燥热之气就表现出了身热,汗出,恶热的证状。
而敌人入侵第二战区――阳明经有三个来路,由于第二战区与第一战区和第三战区相邻,所以第一战区和第三战区的敌人都有可能转战到第二战区。还有一个就是敌人直接入侵第二战区。因此第二战区可以被三路敌人入侵。 仲景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仲景又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是名阳明也。 阳明病第一是因为自身的胃阳旺,外邪激发了其自身的燥热之气形成了阳明病。还有两种是敌人在太阳经与少阳经可是治疗不当,经过汗吐下伤津亡津使燥气大发形成了阳明病。这好比当年倭寇在福建为害作乱,可是由于抗倭不彻底又把倭寇赶到了浙江,因此还要到浙江继续灭倭。
阳明病有三个来路,因此在这三条来路上我们都要及早的发现敌人,消灭敌人。
第十军团――葛根汤
阳明经的特性是燥之气,只要人的体质偏燥外邪就容易入侵阳明经,所以当我们发现到有燥气显现的时候要第一时间把这个燥气清除掉。当外邪入侵第一战区――太阳经的时候,如果体内偏燥就会有燥气的表现这时就要及时消灭掉,阻挡其继续前进。 仲景曰: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脉迟,微恶寒,表未解为太阳中风证,宜桂枝汤发表,又因其汗出多,为胃阳旺,燥热将发,所以称阳明病。
仲景又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以上两条皆是外邪侵入太阳经,太阳经与阳明经相邻,而阳明经的燥气又旺,在外邪的侵逼下形成太阳阳明合病,但是病邪从太阳经来,而阳明经气还未大发,这时及时用麻黄汤解除太阳经的表邪,阳明经的警报亦被解除。
上面的阳明经病证都是从第一战区――太阳经来,不过病邪主要在第一战区――太阳经,第二战区――阳明经只是刚刚受到一点影响,但是仲景立马调集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麻桂二方及时发散风寒消除隐患。如果阳明经的燥气显现出来了,对人体造成了影响,仲景又及时的添兵添将歼灭入侵之敌。 仲景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以上两条也是太阳经的中风、伤寒证可是它们多了一个同样的证状就是项背强几几。项背强几几是什么意思呢?太阳经走项背部,可项背部几几不柔是因为太阳经脉被燥气所伤使津液消耗不足,经脉津液不足就会收缩,经脉一收缩就形成了强几几的证状。关于这个燥伤津液使经脉收缩不柔我是从一次泡海带悟到的。干燥的海带小小的一块,可是在水里泡发之后却变的很大,而我们的经脉平时津液充足的时候是柔软很大的,可是被燥气消耗掉一些津液之后,我们的经脉就会像泡发的海带变干燥之后一样会收缩变小。经脉收缩变小就会强几几。严重的会背不着席,当然这个在燥气非常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仲景针对这个燥气的增加及时添加了一味灵丹妙药――葛根来生津润燥。所以就有了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就是桂枝汤加了一味葛根。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葛根汤。因此葛根汤就是我们的第十军团。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二两,桂枝二两,白芍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汤证是外邪在第一战区――太阳经而人体津液亏耗燥气增加直接影响到了第二战区――阳明经,仲景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这就说明了敌人占领了第一战区又入侵了第二战区,所以仲景用第一战区的边军猛将麻黄和桂枝来消灭太阳经的表邪,又挑选了一员能生津润燥的虎将――葛根来协同作战消灭阳明经的燥热之气。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葛根的战斗力
葛根 《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味甘,性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中草药有的用植物之根,有的用其茎,有的用其叶,有的用其花,有的用其实。而植物的根茎叶花实之功用有的大致相同,有的相反。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反,其功效决定于各部秉气之厚薄多少,得气薄者其功效就小,得气厚者其功效就大。 葛根用的是葛的根,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就有很多根类的,比如土豆、红薯,可是土豆和红薯的大小和葛根确实没法比。土豆一般也就拳头那么大,红薯比土豆稍微大一点,而葛根大的有人那么高,比人的腿还粗,可见其根之大,得气之厚。 葛根又长又粗,入土深,得土之气厚,得土中之津液也多,所以其能补人身之津液,清润阳明胃土之燥热,能治消渴、除热。 葛不仅根大,其藤蔓也长,长的有十余米,可见葛根能把津液输送之运。而藤蔓细长好比人身之经脉,人身最长的经脉为太阳经,而葛根就能补太阳经之津激。 葛根色白、气平、味辛甘与肺颇合,肺主皮毛,因此葛根能发散腠理,除热邪。我们知道酒是热性的,喝多了会心烦口渴脸红,而葛根和葛花都能清热解酒毒,由于花能散,所以葛花解酒毒之力犹胜葛根。
葛根汤证是外有表邪但是体内津液耗伤燥气偏盛将入阳明之腑,仲景及时调兵遣将派遣麻、桂二将发散表邪,又派大将葛根出马生津润燥阻击病邪深入前进。由于葛根在此战为主力起重要作用,因此第十军团取名葛根汤。 下面我们举一个葛根汤的案例。 《经方实验录》记载一案,一日有三人同去找曹颖甫看病,让曹颖甫感到奇怪的是这三个人都是头痛,身恶寒,项背强痛,脉浮数,其中一人有汗,二人无汗,所以有汗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另两个为无汗的为葛根汤证。就给他们对证下药,服后其病皆愈。后来问他们为什么都一起生病了,原来这哥三夜里一起杀猪,杀猪不像杀鸡一下就搞定了,杀猪是很费力气的,这哥三忙的都累出了汗,又在深夜就都受了风寒。这哥三就是因为出汗伤了津液使燥气增加造成项背强痛,所以就随证加了葛根。 第十一军团――调胃承气汤
外邪入侵人体首先侵犯的是太阳经,第二天就会传到阳明经,好比鬼子入侵东北之后,下一步就要入山海关进攻中原,当然如果山海关防守坚固,内部人民团结鬼子也就攻不进来。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体的第二战区――阳明经防守坚固,内部和谐不偏,外邪也就攻不进来。可是如果胃阳偏旺,自身的燥气就会被激发出来。这时人体就会有燥热爆发的表现。首先在脉象上就有很大的表现。 仲景曰:“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仲景的意思是如果阳明经被外邪入侵了,第三天就会有脉大的现象。因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传阳明,到了第三天就传到少阳,如果传入阳明经,阳明经气就会燥热,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脉象就会变大。到了第三天如果脉大说明敌人攻占了阳明经,待在那里不走了。
我们根据“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这一现象就能确定敌人进入了第二战区――阳明经,这时我们就要调集第二战区的防守部队对敌人进行围剿歼灭。可是要调集哪些军种、多少军队去作战呢?这个要根据敌人的军事实力来决定。如果敌人只有三万人,我们出动三十万大军,显然太过劳师动众,虽然轻而易举的把敌人灭了,但是三十万人的出征费用对国力也是很大的损伤。所以这时我们要量敌之多少,病情之轻重,对证下药。 仲景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以上两条就是仲景根据敌情派遣了相应的作战部队。此时外邪刚传入阳明,敌人的根基不稳,实力还不雄厚,只是蒸蒸发热、心烦,还没有完全掌控第二战区,胃家还未大实,这时仲景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迅速调遣了空军部队第十一军团――调胃承气汤对敌人发起空袭快速的解决战斗,不给敌人任何站稳根基的机会。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三两,芒硝半斤,炙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仲景用炙甘草把两个重磅炸弹――大黄和芒硝空袭到敌军,这两个炸弹放在一起威力无比,可以说威力不输原子弹,所以一次不能发射太多(少少温服),只要把敌人干掉就不能在发射了。下面我们就见识一下大黄和芒硝的威力。
大黄 《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性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大黄被称为药中将军。做为一个将军首先就要很勇猛,虽然说将在谋不在勇,但是到了战场上和敌人对砍如果不够勇猛砍不几下可能就被敌人砍没了。所以做为一个将军一定要很勇猛。如果你够勇猛,也可以百战不败。比如项羽,打仗基本靠勇猛,号称万人敌,平生无一败绩。因为项羽确实勇猛(力拔山兮气盖世)。而大黄就好比是霸王项羽,绝对是中药中的大将军。 做为一个大将军主要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开疆拓土,平定祸乱,除暴安良。基本上干的都是拼命的事,也都是大事,解决的都是能动摇国家根本的事。你看一下大黄的主治为下瘀血,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这些哪一个不是玩疾、恶匪,能讨平如此“祸国殃民、为非作乱”之疾绝对配得上“大将军”的称号。 大黄色黄,块头又大,气香而烈,可以说是大块头又有爆脾气,这不就是天生的将军素质吗。而且味苦,性寒。其苦寒之性善于清热攻下,所以仲景的诸承气汤皆用大黄攻下清热荡涤肠胃。又因其能入血分,所以能攻下瘀血。前面的抵挡汤就是用大黄为主将攻下瘀血。而且其还能治因热上逆之吐血和流鼻血。
芒硝 《神农本草经》记载:芒硝,味苦,性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
芒硝生于盐碱之地,其初生为朴硝,刮扫煎汁,过一夜之后其状如盐,再用水煎,澄清去渣,放入萝卜同煮熟,放入盆中,过一夜后结成白硝,其状如冰,其上生细芒如锋者就是芒硝。芒硝秉天地寒水之气而生,所以味咸,微苦,性寒,犹如寒冰能消除燥热。 大黄性寒,虽然也善于清热,但大黄之性善于冲锋,适合攻城拔寨,而芒硝好比炸弹,在攻城的时候,扔过去可以炸毁敌人的营寨。大黄和芒硝这两个黄金搭挡放在一起威力天下无二,能迅速的清除燥热拿下敌人的营寨。
调胃承气汤证是胃腑的燥热刚刚爆发出来,仲景迅速的派遣大黄和芒硝两味大寒之药清除胃腑的燥热之气。胃腑之燥热也只有大黄和芒硝这样的大寒之药能够承受的住,又因为在胃腑,所以称为调胃承气汤。 下面我们举一个调胃承气的案例。 张锡纯治一人,素伤烟色,平日大便七八日一行。今因外感实热,十六七日大便犹未通下,心中烦热,腹中胀满,用洗肠法下燥粪少许,而胀满烦热如旧。医者谓其气虚脉弱,不敢投降下之药。及愚诊之,知其脉虽弱而火则甚实,遂用调胃承气汤加野台参、生赭石和天门冬以治,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徐徐温饮下,饮至两次,腹中作响,觉有开通之意,三次遂不敢服,迟两点钟,大便通下,内热全消,霍然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