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段在网络流传了多年的妙文,字字珠玑,莫言:我想知道是谁写的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09

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坛的“横行”,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见识了很多极好的文学作品,也让不少人在泛滥的网络文学中变得越来越迷茫,但不可否认它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是传统文学比不上的。

扎西拉姆·多多的“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张小娴的“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等现代诗,都是从网络上开始流行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一诗,仅是网页浏览量就曾达到了千万级别,成为一首现象级的诗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作者的妙语,也是大家朋友圈中的宠儿,比如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这篇小文。

2017年10月,莫言在微博上转发了一条微博。当时有网友称偶尔读到他这段文字,觉得写得很有水平,于是公开圈莫言问自己是否可以将其谱成歌词。本来大家觉得只是一个莫言粉随便说说,谁知莫言转发并回复了作者,莫大叔称写得挺有道理,但不是自己写的,并表示:我想知道是谁写的。让我们来看看写了什么:

我敬佩两种人:年轻时陪男人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裕时陪女人过好日子的男人

我远离两种人:遇到好事就伸手的人,碰到难处就躲闪的人

我挂念两种人:相濡以沫的爱人,肝胆相照的朋友

我谢绝两种人:做事不道义的人,处事无读义的人

此文被莫言转发后,也是炸出了不少“民间高手”。有网友调侃:这是我做梦时写的;也有网友为它续写,加上“我最爱的两种人,我最讨厌的两种人”等等。但在网友们调侃之余,或许一向喜欢传统文学的我们该思考的是另一些问题:这样的文字说到底其实就是一段鸡汤文,为何它会受到很多网友的喜爱?流传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会有人相信,它是莫言写的?

从文学水平来看,这段文字充其量就是一段顺口溜。它没有诗性 ,所以不是诗歌;它没什么意境,所以也不能算是散文。但它却写出了很多人想说的话,并把它们用精炼的文字归纳出来了。一共4行,每一行都讲了两种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有感染力。从讲道理的角度来看,它确实是字字珠玑的。之所以有人故意将其冠上莫言的名字,显然就是为了扩大它的影响力,而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却信了。

咱们从小就是读着经典名著长大的,看过的各种千古名句、名人名言。上学时,我们背诵着它们,希望考试写作文时能引用到,搏个高分;长大后,我们念着它们,希望它们能给我们平淡的生活一些指引。我们从小背过的名言名句包括“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就是没有“我敬佩两种人......”这样的文字。这是为何?

一方面,名家大师不屑于写这样的内容。这种内容没有文学性,写出来多少有些“丢份”,显得俗气了。其次,就算是写了,若不通过网络,我们也没有机会看到。举个例子,从小我们就背过鲁迅的很多文章,但直到长大后,我们才明白原来鲁迅写过很多颇为接地气的名言,比如“从来如此,便对吗”,比如“小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也成不了人”。咱们之所以接触不到这些文字,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主动替我们把它们过滤了。

网络文学有它的特殊性,它不会阳春白雪,所以高学历人群可能看不上,但却无法忽视它们庞大的读者群。本期的这种妙文,它会走红的原因就是因为抓住了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