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除“唯论文”导向,高校人才与科研成果评价新体系如何构建

 ChinaAET 2020-10-31
今年2月17日,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2月18日,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两个重量级文件的相继推出,标志着我国破除“唯论文”导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也预示着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项目的评价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
这两个文件的发布在我国高等教育及科研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SCI论文是否不再重要?今后如何评价科研人员的工作?
对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表示,文件的发布,并不是代表着将来在各类评审中不再看论文。文件的出台是为扭转当前科研评价中存在的SCI论文相关指标片面、过度、扭曲使用等现象,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
破除“唯论文”,破除“SCI至上”,那么该如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近期,一些教育界的人士对此的观点见诸媒体,大家各抒己见,对于两部委文件的落地及构建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现行评价体系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已经要求科技进入高质量提升阶段,而现行评价体系却仍然处在大规模发展阶段,跟不上新时代科技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新时代的科技评价要回归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本原,要把科技人员从不合理的评价体制中解放出来。吕建校长表示: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内涵立的视角思考指标破的方法,从全局立的视角思考局部破的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思考破到立的过渡,从正本清源的视角回归内涵与度量关系,从统一多元的视角推动院系学科科技本原的回归。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认为,本次印发《意见》的目的不是不要SCI论文,而是表达了学术评价改革的立场,要破除“SCI至上”,正本清源,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回归学术初心,共同营造优良的学术生态。那么,后续该如何改进呢?首先,要用好以“Web of Science”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让这些学术大数据为我国科技发展赋能助力。第二,是立足需求、回归初心,做“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第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指标和工具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要按照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从知识、时间和价值三个维度构建学术评价体系;(2)促进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论文评价协同转向,构建既有利于中国学术繁荣,又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3)积极应对已经到来的学术评价范式的转变。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认为,扭转“SCI至上”局面需要系统性方案。他表示,“SCI至上”的病因虽然很多,但目前我国科教资源配置体系是根本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放弃以各种“项目”或“工程”配置资源的基本逻辑,针对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教育等不同定位,根据其大学类型、性质、规模等,形成比较科学、规范、透明的资源配置体系,并根据学校运行情况持续修订完善。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学者的职业精神问题:“当前学术生态确实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会助长浮躁风气。但放眼未来,如果我们真想拥有一个有意义和价值、受人尊重的学术人生,更要求每位高校教师要力戒急功近利、围绕数字指标打转,遵从自己的内心,崇尚科学精神,回归教育本质,坚守学者原则,享受尊严人生。”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认为:消除“唯论文”,尤其是“论文SCI至上”的顽疾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我们要秉持不破不立的态度。一方面要先破后立;另一方面,既要“破”,更要建构性地“立”。这里的建构性主要体现在四个关键词——分类评价、同行评审、综合评估和代表作制度。“立”要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简言之,要突出绩效(成绩、成果、成效)导向。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文继荣认为,破除论文“SCI至上”,对于科技界不同层次的人才而言,有不同影响。其中,对于追求突破性、颠覆性发现和发明的科学家来说,意义会更大,可以让他们从“不断追求SCI论文数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将取得一流的成果作为努力方向。对于今后该怎么走,他表示,依据目前的学界状况,《意见》中提到的“大力减少人才评价、奖项评定、机构评估事项”是比较可行的办法。一方面,过多的评审会牵扯科研人员不必要的精力;另一方面,基于我们目前的学术生态,如何摒除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也是个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表示,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可谓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学术评价解决方案,只能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之间寻找一个相对合理的平衡点。他认为,还是应该坚持以定性为主,把定量评价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价时,需要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确立不同的评价方案,且评价内容结构需要一定的弹性。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认为,SCI本身并不是不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指标,更重要的是得到学术同行公认。如何避免同行评议中的主观性,光靠一个人或少数人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同行集体评议制度。此次文件中指出,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它不能仅仅只是一句话,而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其中,必须很好地回答:同行评议包括哪些学术;同行评议的组织机构怎么组成、怎么运行;同行评议由哪一级机构来审批,它的权限是什么;以及很多评审是行政性的评审,学术同行的评议是否有效?不解决这些问题,同行评议制度很难真正发挥作用。

从上述专家观点可以看出,“唯论文”、“SCI至上”对于我国科技发展与创新所带来的的负面影响是大家共识,不破不立,破除“唯论文”导向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科学、客观、公平的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将是大势所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