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为什么能成为名句?

 DavidCCH 2020-04-28

春山夜月唐代: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下面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首诗。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为什么能成为名句?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的夜晚,于山中赏月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清幽淡远的景象,流露出了一种纵情于山水大自然的畅快心情,带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美好向往。

开头两句,“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点明春天山中的美好事物,自己因为欣赏这些美景,而忘记了时间,天黑了也没有回去。这两句,是提纲挈领之句,是交代缘由,也是能够欣赏到山中美景的原因。那么,这个“胜事”到底是什么呢?

于是诗人在第二联中,为我们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是千古名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为什么能成为名句?

这两句诗,有四点好处。第一,意境优美,诗人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掌之中;诗人拨弄着山花,香气渗透着衣衫,这样的美景,当真是令人难忘,难怪诗人忘记了时间。第二,结构上照应前文,月亮说明是夜晚,弄花说明是春天,这样一来就紧扣住了主题,也为下文做足了铺垫。第三,表现诗人美好的心情,诗人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虽然只拎出这两件事来写,却足见童心和意蕴,也极具代表性,实有以一当十的效果。第四,精于炼字,虚实结合,上下句之间采用对句形式,倍感生动,“掬”字、“弄”字的使用,也十分传神。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为什么能成为名句?

写完这美景之后,诗人完全沉浸了,“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兴之所至,忽略了路程的远近,只是一味游玩,当想要离开的时候,对眼前这一花一木都充满了不舍之情,这就是诗人的态度,这也是诗人进一步突出“胜事”的妙笔。

最后两句,“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是诗人在将去未去之际,听到的声音,温柔的夜风中,突然送来了几声钟鸣,他借着月色,向远处遥望,在苍翠的树木中,隐约看到一处楼台,诗到这里,也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谁的诗?为什么能成为名句?

至此,春山、夜、月,都已描写完毕,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润如玉般的美好。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风格清新闲适,极富神韵,尤其是第二联,意境优美,妙趣横生,所以是历来传颂的千古佳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