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小看锡铅铝质古钱币

 允默斋 2020-04-29

2006-08-24 15:32:56



  锡、铅、铝虽不是什么贵金属,但由于易于熔化且质地比较柔软,有利于形成造型和雕刻,而常常被用于古钱币的雕母、试样、母钱和样钱的制作。也正是由于这几种古钱币当初的制作量和如今的存世量不同程度的稀少,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自身的存在价值。 
  然而,对于涉世不深的古钱币收藏者来说,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些,还错误地认为金属类古钱币只有金、银、铜、铁四大类。偶尔遇到锡、铅、铝等的古钱币,不是以为是假币而放弃,就是由于不辨真伪而不敢轻易投资,造成了珍稀钱品与自己擦身而过的终生遗憾。基于此,笔者撰此小文,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首先,谈几个在古钱币书刊上看到的例子:仅笔者所知,锡、铅类母钱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中国收藏》2003年第6期曾刊载介绍一枚“崇宁通宝”锡铅母钱;到明代,已有纯锡质母钱之类钱币,在华光普先生所著四册一套的《中国古钱大集》丙册,曾刊有一品“天启通宝密十一两”,拓图下有“锡母”字样;到清代,除了此前用过的锡、铅之外,又出现了铝质珍币,在张永华编著的《中国银元珍品图录》(第二版)第90页,“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币图录下面,曾说明此钱“极为罕见,现仅见铝质和黄铜质”;同时在铅的利用上,又出现了“铜夹铅心”之类的新工艺。华光普著《中国古钱大集》丁册,曾刊载两品宝晋局光绪通宝“红铜夹心”和“黄铜夹心”机制样币。 
  以上珍稀钱品,笔者虽无缘见到实物,但都是权威性刊物所载,也足以使我们间接地增长了不少知识。 
  其次,是笔者自己的收藏所得。几年前,笔者在乡下收到一枚由清中央造币总厂铸造的户部丙午“中”字一两“大清银币”。虽然文字是银币,可并不见银币。此钱表层为酱紫色(是铸色,非自然包浆,用硬物用力磨擦,才能擦掉),磨掉层后露出银色(镀银),再磨就露出了有一定光泽的灰白色。笔者原以为是铅质,经请教行家,他们说光是铅没有光泽,颜色也不能这样浅,此币材质应是锡含铅。因本市没有检测机构和仪器,无法得出锡铅比例。 
  此币在《中国银元珍品目录》上只刊有一品,“中”字为阳文(与本人藏品相同),并标明“样币”二字;在《中国金银币》上,也刊有一品,“中”字是阴文,是流通币。两本书上分别标为样币和普币,但“中”字却有阴阳之分,不知为何?不过,在《中国银元珍品目录》上有一段文字介绍:此币是中央造币总厂1903年从美国引进机器、从日本引进钢模,于1904年铸造试样,1906年正式铸造的。笔者这枚藏品是齿边,文字和图案的大小都与上述的“样币”相同,只是靠外轮的水波纹略窄一点,据此,笔者推测,既是1904年铸过试样而诸谱不见,此品应是试样。(从其又镀银、又铸色,做工精细的程度来看,也应为试样)。也就是说,如果说此币没有第二种版别的话,其问世过程应是这样的:从试样到样币,锡铅变为银,略加宽了一点水波文;从样币到普币,将阳文“中”字又改为阴文“中”字。 
  以上浅见只是推论,成立与否还请专家赐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