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于4月25日刚刚结束,小编第一时间就将15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整理出来,并会以每天一期的形式方便各位老师学习。王洁教授在会议上就液态活检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做了精彩的报告,小编深受启发,将精彩内容呈现出来! 专家简介 王洁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肉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中国肺癌杂志、Lung Cancer、Clin.Lung Cancer、Thoracic Cancer编委,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CTONG)委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我们目前无论是在靶向治疗还是免疫治疗领域,研究最多的还是ctDNA,CTC的话由于受风险技术的限制,所以没有更贴近我们的临床研究。 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液体活检已经写到了肺癌的分子分型的指南里面。在我们国内,从15年开始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就涵盖了这方面,在国际上依然也是,包括ASCO的指南,尤其是在EGFR的通路上没有组织活检的时候,血液和血浆里边的EGFR是可以指导我们临床实践的。 现在大家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到免疫治疗,毕竟像靶向治疗这个方向已经有很多的研究,那么,未来我们还可以去做什么? 第一个就是精细化的分子分层,无论是对EGFR,还是ALK等等,无论是常见的还是不常见的这些驱动基因,未来都需要在精细化的分子分层的基础上,去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第二个就是耐药,耐药始终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所有的控制治疗的瓶颈。
从三代药物的层面也看到了,无论在三周还是在六周动态的检测,EGFR的检测,实际上有或没有,对后续的治疗也是有影响的,那么意味着我们要去实现全程的精细化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在csco的指南里面,ctDNA已经放到了二级推荐里面。 那么我们能不能去进行一些研究,根据动态的EGFR突变状态来分层,进行单药或联合的治疗,更精细化这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 另外就是耐药,它的时空异质性,也是大家这些年一直在探寻的。说到底EGFR有没有异质性,ALK有没有异质性等等,原来是没有的。后来通过国内很多团队对这种异质性的研究,使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时空的异质性,是肿瘤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它也是耐药的一个基础,因为随着这种治疗压力增大的话,它会出现不同方向的分化。当我们在临床实践当中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三代药物放到一线,还是一二代药物放到一线。那么在失败的时候,耐药机制是非常非常复杂的。
未来的这些靶向药物就是在基因检测的基础之上去进行一个动态的检测或干预。 ![]() 之前分享的是靶向治疗。那免疫治疗怎么样呢? 提起免疫治疗,大家肯定要提到PD-L1的表达,目前也是研究的数据最多的,证据最充足的,在临床当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它并不完美,对我们没有考虑到发挥作用,同时也有诸多因素影响它。有诸多因素在PD-L1的检测里面是没有考虑进来的,所以未来在血液里边,包括白细胞,包括在CPC里面,我们要如何去做PD-L1的表达,如何把一些微环境的因素整合起来,去建一个更好的模型。 给大家分享的是两块,一个就是TMB或bTMB,也是现在目前争议比较大的,很多教授都说TMB肯定是没有预测作用的。我个人认为TMB和bTMB,目前有这么多不一样的结果,是因为他自身是个间接的指标,但是我始终认为它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免疫治疗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生存期以外,还有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它的覆盖性广,无论是在各类肿瘤都能够有一部分病人获益,第二就是它更值得去做探索,需要考虑肿瘤本身和微环境的因素,说起来挺容易,做起来还是蛮难的。
下图这两个研究都是上千例患者的这种回顾性的数据,可以看到TMB是在免疫治疗中起到有效的预测,但是189的研究数据中,是联合治疗,并没有看到。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看到010和042,在二线治疗的时候,或者一线治疗的,单药治疗的时候跟TMB似乎有点儿关系。
CTC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与血液微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CTC血小板的形成,就可以导致了免疫逃逸,同时可以促进EMT的转化。 版权声明Forewo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