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說鹽

 粤静深 2020-04-29

鹽之產地 吾國地大物博。鹹味鹻性之土。率浮露于外層。在昔丁口繁殖。需鹽已多。採掘煮曬。祗賴手足之勞。卽無淡食之慮。自國家有限制之禁令。不得自由製造。窮民以求沽爲苦。黠者以竊發爲能。其閉門私釀。陰享地利者。項背相接。於是致鹽之術。無源不窮。無孔不入。水土砂石草木所蘊蓄。務使盡啟其祕。迫于事勢。助之發明。博物君子。至此謝不敏焉。天不愛道。地不愛寳。備物以供養生之且取用固無竭盡也。惟待人類之自求供給已耳。夫使秕政胥蠲。任土可貢。比諸漁畋耕鑿。人人皆得食其毛。恆其業。則版圖以內。誰非產鹽之區。司農會而徵之。足與夏稅秋糧。並列同等之數。所以解愠而阜財者。君民上下之交。便益寍有底哉。 近世疆域所屆。生齒所孳。無不倍蓰於。往昔。出鹽之地。食鹽之額。亦無不倍蓰于往昔。乃鹽政成法。沿襲前代之舊章。而界畫之狹。限制之嚴。視前代爲尤甚焉。一一十有二行省。所許煮曬者。不過十省。沿海則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內陸則山西甘肅之池澤。四川雲南之井泉。國家指定製造塲所。在一千七百廳州縣境中。僅佔一百五十餘屬。頃者加入奉天海岸。及湖北之應城一縣。蒙古之近邊諸旗。凖直省地面之積。與鹽塲爲比例。未必當于百一也。吾四億人。需轉輸而後得食。險阻相間。梱載以行。其最遠者陸運逾二千里。水程逾四千里。歷時半年。增費百倍。奇貨之居。四方屛息以待命。菽粟布帛之常供。金玉珠貝之名貴。何圖微物。有殊幸焉。豪商猾吏。故矯其辭說。以執天下之口。一若此區域外。天不育此珍異矣。泥沙滿地之鹽。苟至位置非所。鑄鉄案而禁錮之。終古無平反之一日。民生不時。鹽亦有阨。旣棄于地。况蒙厚誣。山川而能語。度不知所解也。 夫二十二省。無地無鹽。卽無地不能製造。其間地層梁屢新生。礦質少而滷味。薄。縱有製造之權。猶不足濟食于本境者。一千七百州縣中。究亦寥寥無幾。葢凡產鹽區域及可製造之地。私竈私池。雖爲法所不許。然而利之所在。彼棄此爭。民間破除閉塞。固已密置牢盆。試騐而發明之。相率資爲生計。勢之所趨。不自今日始矣。顧一夫之力。暮夜之行。貲財薄弱。智慮弗周。狙伏禁網之側。莫由畢其能事。上壤下泉。儲藏方富。証以地質礦物諸學理。與之探索其間。其未效珍脩貢者。尤無量也。世俗之士。抗議鹽政。深信夫產地有限之說。故嘵嘵然于吏不可廢利不可興。以改變稅法。厘正引地。爲至極之良策。而不知致弊之源。實蒙大惑。若執徧地皆鹽之語。謂率土普大。可以家煮而戶曬焉。必不信已。茲述製鹽所在。準諸官私之界。略舉如左。 (一)官鹽之製造區域 (甲)海產(一))奉天省。鳳凰廳。奉天錦州二府。沿岸十二境、內。謂之關東、鹽。其區域爲黃旗塲。竹心台塲。大板橋塲。小板橋塲。葫蘆套塲。甜水河塲。天橋塲。二道溝塲。三道溝塲。四道溝塲。柴河溝塲。白馬溝塲。劉三塲。柳柴塲。小鹽塲。料河堡塲。團山堡塲。鐵廠屯塲。鐵廠屯河西塲。芝蔴灣塲。凡二十所。(二)直隸省。永平府。遵化州順天府。天津府。沿岸十屬境內。謂之長蘆鹽。簡稱蘆鹽。其區域爲撫甯縣之歸化塲。灤州之濟民塲。樂亭縣之右碑塲。豐闊縣之越支塲。寳坻縣之蘆台塲。滄州之豐財塲。嚴鎭塲。鹽山縣之海豐塲。凡八所從前天津縣之富國塲。靜海縣之興國塲。今已裁併。至滄州之譚家莊。鹽山縣之高家莊。田家莊。海豐塲之崔家莊。劉家莊。五處孤懸村莊。其鹽竈附于山東之永利塲。 康熙五十六年撥 (三)山東省。武定府。靑州府。萊州府登州府沂州府。膠州。沿岸三十屬境內。謂之東鹽。亦稱齊鹽 皖境所稱 魯鹽。其區域爲霑化縣之永利塲。富國塲。樂安縣之王家岡塲。利津縣之永阜塲。壽光縣之官台塲。掖縣之西由塲。福山縣之登甯塲。日照縣之濤雒塲。凡八所。從前石河塲在膠州。信陽塲在諸城縣者。今裁併矣。(四)江蘇省。揚子江口以北。江甯藩司所轄。海州。淮安府。揚州府。通州。沿岸十屬境內。謂之淮鹽。其區域以舊淮河下游。 卽淤黃河故道 分兩部分。在淮河北者。贛榆縣之臨興塲。海州之板浦塲。中正塲。都稱北鹽。在淮南者。阜甯縣之廟灣塲。鹽城縣之伍佑塲。新興塲。東台縣之東台塲。安豐塲。何垜塲。梁垜塲。草堰塲。丁溪塲。劉莊塲。泰州之富安塲。角斜塲。拼茶塲。如皋縣之掘港塲。豐利塲。通州之餘東塲。餘西塲。呂四塲。金沙塲。石港塲。是爲南鹽。通共二十三所。從前如皋縣之小海塲。通州之西亭塲。則乾隆三十三年所裁併。自揚子江口以南。則隸於浙鹽轄境矣。(五)浙江省。嘉興杭州紹興甯波台州溫州六府。兼有蘇之太倉州。松江府。沿岸三十四屬境內。謂之浙鹽。其區域爲崇明縣之崇明塲。南滙縣之下沙頭塲。下沙二二塲。奉賢縣之靑村塲。華亭縣之袁浦塲。婁縣之橫浦塲。金山縣之浦東塲。平湖縣之蘆瀝塲。海鹽縣之鮑郞塲。海沙塲。海甯州之西路塲。黃灣塲。許村塲。仁和縣之仁和塲蕭山縣之餞淸塲。山陰縣之三江塲。會稽縣之東江塲。曹娥塲。上虞縣之金山塲。餘姚縣之石堰塲。鄞縣之大嵩塲。鎭海縣之淸泉塲。穿長塲。龍頭塲。慈谿縣之鳴鶴塲。象山縣之玉泉塲。臨海縣之杜瀆塲。甯海縣之長亭塲。太平縣之黃巖塲。永嘉縣之永嘉塲樂淸縣之長林塲。瑞安縣之雙穗塲。凡三十二所。(六)福建省。福甯福州興化泉州障州五府。沿岸二十屬境內。謂之閩鹽。其區域爲福淸縣之福淸塲江陰團。莆田縣之莆田塲。下里塲。前江團。惠安縣之惠安塲。晋江縣之潯美塲。同安縣之浯洲塲祥豐塲。蓮河塲。海澄縣之石馬塲。漳浦縣之漳浦東塲。漳浦南塲。詔安縣之詔安塲。岩頭村福興塲。凡十六所。從前福淸縣之洪白團赤杞團。晋江縣之□洲塲。甯德縣之漳灣塲。霞浦縣之淳管塲。羅源縣之鑑江塲。則已裁併。(七)廣東省。潮州府。嘉應州。惠州府。廣州府。肇慶府。赤溪廳。陽江廳。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欽州。瓊州府。崖州。沿岸三十七屬境內。謂之粤鹽。又有生鹽熟鹽之分。其區域爲饒平縣之東界塲。合浦縣之白石東西塲。茂名縣之博茂塲。 含有茂名塲 歸善縣之大洲塲。淡水塲。墩白塲。潮陽縣之招收塲。吳川縣之茂暉塲。電白縣之電茂塲。陸豐縣之小靖塲八廠。石橋塲。惠來縣之隆井塲。凡十二所。 舊有新安縣之歸靖塲東莞塲海晏塲矬筩塲陽江廳之雙恩塲香山縣之香山塲歸善縣之碧甲栅海甲栅惠來縣之惠來栅潮陽縣之河西棚饒平縣之海山隆澳塲澄海縣之小江塲今已裁併其聽民煎曬者瓊崖二屬不設塲所也 (未完)

田北湖《說鹽》,《国粹学报》1908年第4卷第7期政篇,1-3页

(乙)池產(一)山西省。蒲州府解州諸屬境內。池畦所、產。謂之河東、鹽。亦稱解、鹽。亦稱潞、鹽。限定安邑解州間之二大池。六小池。姚暹一渠李綽六堰。分爲東西中三、塲。大池當中條山北、麓。東西五十餘、里。南北七、里。北高南、下。其南爲護寳長、堤。堤臨黑、河。鹹水潴、焉。土色深、色。河底爲硝、板。俗以鹽根稱、之。其北爲種鹽之、畦。畦上有禁、垣。垣外爲運、城。城西六十、里。有六小、池。女、池。亦曰硝、池。此外附屬于三塲者小池甚、多。(二)陜西省延安府綏德州榆林府諸屬境內。池竈所、產。謂之土、鹽。出定邊者曰大池鹽。限定綏德州之三眼泉。榆林縣之永樂倉。馬湖峪。米脂縣之高家渠。魚河。葭州之老鹽灣。其出鹽最多、者。定邊縣之花馬大池、也。池圍八十、里。源出沙、漠。凡近邊諸水之滲入沙、磧。及小泡小濼伏流成渠之、水。皆注此、池。是爲蒙古南邊鹹澤之總、滙。『按本省如西安、府。同州、府。漢中、府。邠州乾州鄜州。鳳翔、府。興安、府。諸屬、境。皆有鹹、澤。隨地可以置鍋煎、撈。舊制本未限制區域。乾隆五十九年。戶部議准。陜西地方。全係民運。無論土鹽蒙古鹽及花馬河東池鹽。悉聽民人到處運賣。並無禁私之地。卽間有就近買食土鹽蒙古鹽之類。幷有外來鹽販攔入者。均不許禁阻。亦不准私收稅錢。惟甘肅四川湖廣三省。與陜西之鳳漢商邠等屬連界之處。飭令各該地方官留心査緝毌。許越界偷賣。當時任人煎、運。故先年裁去引課奏、銷。一併改歸地丁攤、徵。使之隨糧並、輸。而課官運、商。及禁私之、例。芟除凈、盡。吾國鹽、政。猶足差强人意者惟此而、已。他省不能逮、也。近數十、年。復有派引抽稅之、舉。陽託緝私之、名。遂於自煎土、鹽。多方抑、制。未嘗奉行故事、焉。而陜之鹽、政。不堪問、矣。』(三)甘肅省。慶陽甯夏鞏昌三府固原州諸屬境內。所產統稱花馬池鹽。亦稱撈鹽。亦稱漳鹽。分爲花馬池。花馬大池。花馬小池。凡三區。大池已詳前說。花馬、池)在靈、州。周四十三、里。花馬小池在靈州、靈甯廳之、間。周二十七、里。此外稍大、者。爲馬槽、池。及固原州之、打拉、池。諸池相、間。或數十、里。或百餘、里。其最遠者爲隴西縣之漳、縣。與西和縣諸、池。『按陜甘鹽、池。從前附屬于河東鹽、政。乾隆五十六年以、後。直隷于陜甘總督。而陜西之花馬大、池。遂爲甘肅所管轄、矣。』五蒙古近邊諸鹽、池。亦稱泡、鹽。亦稱濼、鹽。輸入內地謂之蕃、鹽。或稱口、鹽。靑鹽。蒙鹽。境內鹹澤最、多。產鹽最、富。本爲政令所不、及。固無所謂官私、也。然本輕値、賤。附近長城諸郡、縣。居民尤喜食、之。遂有譏徵之、令。且蕃酋時亦献、地。毗連旗面之省、分。因而招商主、持。與內地所產無差別焉其最著者在阿拉善旗面有吉蘭泰池咸豐以、前。併于河、東。自後轄于甘、肅。在烏珠穆沁旗、面。有阿達阿泊、博。羅里濟、泊。則受熱河都統之稽、察。其逼近直隸宣化府、境。及府境十州縣中之任民自煎、者。別爲宣鎭、鹽。則獨立于長蘆鹽政之、外。 (丙)井產(一)四川省。成都甯遠保甯順慶叙州重慶夔州潼川嘉定九府。資緜忠邛瀘五州諸屬境內。謂之川、鹽。亦稱蜀、鹽。有巴鹽花鹽之、分。富順縣之自流、井。雲陽縣之雲陽、塲。大甯縣之大甯、塲。射洪縣之靑鹽、渡。蓬溪縣之、康家、渡。犍爲縣之牛華、溪。凡設鹽塲六、所。井額簡州五百三十三。樂山縣二百五十七。榮昌縣十四。犍爲縣千一百二十。大足縣三。榮縣三十三。合州。一威遠縣二。涪州。二三台縣二百七十六。銅梁縣一射洪縣三千。忠州三十四。鹽亭縣百九十六。蓬溪縣千三百六十一。閬中縣十。遂甯縣十九。南充縣三十六。中江縣百三十五。南部縣四百三十六。樂至縣百八十六。西充縣六十。安樂縣三。蓬州三。江安縣一。大竹縣一。綿州百五十九。富順縣三百八十二。資州二百三十七。井研縣百十三。仁壽縣一。長甯縣一。內江縣六。大寗縣二。資陽縣五。萬縣四。太平縣三。雲陽縣百三十五。彭水縣十四。開縣三。鹽源縣二。凡八千六百八十、八井。諸井有時坍、廢。或亦隨時開、濬。不能据爲定數、也。且出產盛、衰Q亦不繫乎井之多、寡。就中富順爲最、旺。犍爲次、之。雲陽射洪又次、之。建昌諸、井。則最後所鑿、者。又多在番、境。自來報吿無實數、也。(二)雲南省。雲南府。楚雄府。普洱府。麗江府。元江州。景東廳。諸屬境內。皆有滷、源。謂之滇、鹽。在楚雄之定邊縣稱黑、鹽。石膏、鹽。姚州稱白、鹽。分爲黑鹽、井。石膏、井。白鹽、井。三大區、域。其開采沙滷之、地。所附屬、者。曰新井。沙滷井。安豐井。姚安二新井。雲龍井。廣通縣之琅鹽阿陋二井只舊井。草溪井。彌沙井。按版井。恩耕井。抱毌井。香鹽井。其後開、者。在麗江曰老姆二井。在元江州曰猛野井。磨舖井。在安甯州曰安甯井。洪源井。在普洱縣曰石膏箐新井。磨黑井。猛茄井。慢磨井。木城井。安樂井。在景東曰景東井。凡二十七、所。就中琅鹽井、產。滷質最、淡。『按滇蜀之、鹽。同稱井、產。而滷質迥、別。蜀則鑿井取、水。卽無水之鹽、岩。亦復灌水淘、洗。而汲其、水。皆液體、也。滇則鑿洞採、沙。是固體、也。而石膏井所、產。又爲石、質。非惟滇蜀不、同。滇又有滷源滷礦之別、矣。』(三)湖北省。德安府宜昌府境。皆有鹽礦。應城所產、者。謂之石膏、鹽。自石膏洞底取石膏滷爲、鹽。其味微、苦。居民爭相私、煎。產額極、旺。舊以私鹽禁、之。近年始設局抽、稅。其井竈之、數。不可考、也。宜昌境內鹽泉最、多。舊屬苗、境。苗民皆取食、之。國初改土、歸、流。官不能、禁。當時疆吏設詞入、吿。 雍正三年戶部議覆湖北巡撫納齊喀疏報荆州府巴東縣(是時尙隷荆州後置宜昌國隷焉)紙倍溪地方忽涌鹽泉居民煎煮每日得鹽約二千餘斤卽請照淮鹽行引于楚北各州縣分銷應如所請從之 竟許製造、、運銷。承平日、久。土族亦馴然同、化。遂廢此、例。以爲鹽源已、竭。而封禁、之。川淮引、鹽。雜至其、地。楚鹽之說今故無所聞、焉。 石所考證。官鹽區域。自奉天陜西外。得十三省。蘆鹽十州縣八、塲。東鹽九州縣八、塲。淮鹽八州縣二十三、塲。浙鹽二十五州縣三十二、塲。閩鹽十二州縣十六、塲。粤鹽十五州縣十三、塲。凡沿海七十九州縣、境。設塲一百、所。此海鹽之限制、也。解鹽四州縣十六、池。分爲三、塲。此池鹽之限制、也。川鹽四十州縣九、塲。八千六百八十八、井。滇鹽九州縣九、塲。三十一、井。凡四十九州、縣。設塲十八、所。八千七百一十九、井。此井鹽之限制、也。計三項鹽、塲。一百二十二、所。若甘肅湖、北。未有一定塲、所。及池井數目之限、制。其產地著于功令、者。約十州、縣。綜共各直省、中。製造官鹽地、方。不足一百五十州縣、也。 七省海濱。固無尺地寸土。不可得鹽者。也沙石所潤。風日所燥。潮過鹽生。幾如霜雪之呈露于地面。假借人力以致天然之物品。湖澤井泉之膏。無此汲取之便。盡人而取之。必至無有量數。國家畫定疆理使之準以煮曬。一百五十州縣。不能徧置塲竈。僅僅三分之二。享受官利。自餘向隅之地。貨將何棄。勢不得不私煎私晾。攘而分之于。是乎有私鹽焉。况海疆諸省。北齊南粤。岸線最長。兩淮一區。岸線最短。設塲之疎密。制額之多寡。未嘗因地爲均也。岸長而塲少。與塲廣而額小者。溢出之餘鹽。往往倍蓰其正額。此尤官中之私矣。然則百五十州縣中。殆無地無私產歟。 沿海岸線。一萬二千餘里。灘地有坍漲。鹹水有濃淡。一池一竈。收穫之丰歉。隨時而盛衰焉。斯固關係于地利。非功令故事所得牽制矣。海水惟黑最深。藍次之而黃爲淺。凡水愈深者含鹽愈多。黃水未能逮也。吾緣邊之海。較淺于全亞諸國。黃海一部分。又淺于東南二海。其內陸有長江大河。源委萬里。排洩淡水。挾泥刷沙。實以此爲尾閭。海水因之渾濁。鹹味因之溶解。且江河兩海口間。適當北極赤道二洋流寒熱浮沈之會。江河漩渦。並渟于淵。海底受其冲積。愈墊愈高。愈高愈淺。於是淤黃河之東端。所謂淮南產地者。水中之鹽分旣薄。質必不佳。產必不旺。在七省海鹽中不難爲之比議。况海岸新生。形勢改觀。從前近。岸之池竈。今則去海日遠。引滷日難。無惑乎成色之低。出貨之絀。至于江河所趨。有不可挽迴之勢焉。雖然黃河東南之海岸上。同處變遷無常之境。鹽綱盈缺之故。豈淮界然哉。淮特造其極耳。官鹽之制。於塲所之部位。不能稍與移徙。產額之數目。不能稍與增減。未若私池私竈之便且利焉。誠以今昔之殊。而求濟窮之道。其產數短絀者。亦惟資其羨餘以補不足。此有脫檔之急。彼益多取爲盈。于是東塲西垣。遂成官私雜糅之局。彼製造者幾忘其爲官爲私。故海鹽產地。官私之間最爲紊亂。不必爲之辨也。 內陸鹽礦。在西北二部者浮露于地面。鹹澤是也。在南部者蘊蓄于地中。滷井是也。邊牆以北鹹澤之鹽。猶是海鹽性質。何也。橫互東西七千餘里之沙漠。上古之海底涸而爲陸者也。唐虞洪水以前。海水所潴。間隔亞洲之南北。遂爲南亞北亞之界海。東通太平洋。西達地中海。南亞四面。皆有海水環之。吾國適据其地。古人四海之說。余別有四海考其說極詳固非鑿空之談。及乎洪水氾濫。傾覆山谷。地面經最大之變動。其遺跡未泯。尙於沙漠著焉。沙漠旣爲大海。是以水痕所漬。其爲在。而在義同於。在於並言。其用在于足語氣。固與前例相同者也。前例而外。別有一例。古人實指之詞。應難之語。言之不足。則尙重言。雖僅單義。亦以複詞達之。而所用複詞。大抵義同而字異。然推闡之意。得複詞而益充。特前例主于足句。此例則主於足意耳。書康誥其尙顯聞于天。其亦尙也。增其字而尙意益明。左傳隱三年。其將何辭以對。其亦將也。增其字而將意益顯。孟子滕文公篇。周公方且膺之。方且猶之方將。方與且重言。則膺懲之義益著。孟子公孫丑篇。管仲且猶不可召。且猶猶之方且。且與猶重言。則不召之義益昭。又如何孰。寧安詎遽鉅渠。義亦同。豈載籍之中。若左傳文十八年。庸何傷。 庸何並言 二十五年。將庸何歸。 亦庸何並言 國語吳語。豈遽忘于諸侯之耳乎。 豈遽並言 曾子制言篇。庸孰能女乎。 庸孰並言 莊子齊物論篇。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 庸詎並言 墨子公孟篇。吾言何遽不善。 何遽並言 荀子宥坐篇。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庸安並言 王制篇豈渠得免于累乎。 豈渠並言 正論篇是豈鉅知見侮之爲不辱哉。 豈鉅並言 韓非子難四衛奚鉅 或作距義同 然哉。 奚鉅並言 呂氏春秋備具篇。豈遽必哉。 豈遽並言 淮南子人間訓。此何遽不能爲福乎。 何遽並言 史記鄭世家。往何遽必辱。 亦何遽並言 張儀傳。儀寧渠能乎。 寧渠並言 陸賈傳何渠不如漢。 何渠重言 皇甫謐左思三都賦序。奚遽不能與之踵武而齊風。 奚遽重言 此皆同意之字重言者也。然重言而豈義。益顯。此均古人用複詞之證。略舉其例。他可類求矣。

說鹽 国粹学报1908年第4卷 8期页码: 1-5

八粤鹽 生鹽熟鹽之名。惟粤有之南海沿岸。悉屬沙灘。故稱田曰沙田。諸塲、收沙曬鹵。必俟潮汛。潮汐一月再至。以初一十六日爲期。平時豫耙田沙。使疏散。多浚溝渠。引潮注入。積水漚沙。曬之數日。水洩復翻之。風日所燥。自然浮鹽花。一旦遇天落水。則所漚所曬皆無效矣。天落水者。粤俗雨水之謂也。故連陰盈潦。產不足額。以爲歉歲焉。鹽花旣結。蓄沙于□。□制有土築者。有木製者。並織竹篩爲底。使通氣下注。仍灌新潮以滲沙。及乎水漏成鹵。可備煎曬之用。曬鹽之法。鋪石板爲池。其平如砥。其潔如濯。挹鹵就日。夏秋日力最强。一日可以得鹽。春冬日力薄弱。非三四日不凝結也。其煎鹽之法。有竹鍋鐵鍋之分。鐵鍋容鹵無多。一竈三鍋。火力必匀。匀則成鹽速矣。竹鍋大小無定率。大者周一丈餘。小亦六七尺。編篾塗牡蠣灰。與閩製同。更用鐵竿爲、骨。以支柱之。鍋底加白蜆殼灰。厚半寸許。使能耐火。而竹質不焦灼。煎鹵至、半日間。水氣耗盡。或入麻仁末或入米粉。點鹵成鹽。按粤鹽無煎與曬。其收沙曬鹵之法。未嘗少異。故可煎可曬。不似他省區別塲址各有所宜也。惟按地配引。有銷生銷熟之界。不容少違成例。而製造殊焉。 右海產七省。分列八區。惟淮南兩浙純煎鹽。淮北奉天純曬鹽。自餘四省則煎、曬並參矣。天氣地質之所殊異。準乎位置所在。以制其宜。故煎鍊猶是也。曬掃。猶是也。繁簡迂捷。與夫工力成就之原。無或從同者焉。究之取鹵方法。可綜之爲耗潮刮土淋灰三大類。徒燥海水。離地面之泥沙灰土。欲其自然結晶。以濟淡食。恐非事實之所有也。礦質之沈積于地皮者。必新潮烈日滲之吸之。然後致此純鹵。及需火力日力。則又視其含水量之多寡。易燥否耳。池竈面積占十萬數方里。商家坐享其利。弗執藝事。而委諸愚頑冥劣池丁竈戶之手。相習爲法甯復知所辨哉 九河東鹽解池周可百里。南北狹而東西長。地勢則北高南下。南端爲護寳長堤。堤旁積池水曰黑水。味鹹不育鱗介。嚴寒亦無氷期。泥塗色黑。稍深輙露硝板。俗所謂鹽根也。種鹽之畦。率在北部。周築土牆。謂之禁垣。三場在焉。距西六十里。有六小池。產額最微。別有女池每遇陰雨。四面傾注。客潦之所潴也。亢旱可以立枯。溢則淡而生魚。涸則苦而生硝。亦謂之硝池焉。解池在宋崇甯間。開二千四百餘畦。百官入賀。是爲治畦種鹽所自始。由元及明。皆調派蒲解十三州縣鹽丁。赴池撈採。謂之撈鹽。丁曰撈丁。近世裁免鹽丁。遂許商人承種。治池邊地面爲畦。廣七八丈至十餘丈。三塲各異其制。長處則隨地址之所届。兩旁堅築土堤。務使水入不滲。其外附掘小渠以洩雨水一。畦爲一號。就中分畫數區。每歲二月朔日。畦工入垣蓋茅庵。治畦浚渠。俟南風至。引水澆曬。以桔槔戽水。注于畦之首段。頻以鐵耙攪動。日曝發鹹。移注次段。首段月注新水。及次段水鹹色赤。遞注三段。俟其澄淸。開隙塍隅。乃灌四段。深不得逾二寸。經時鹽花上浮。望之若霜雪。工執木耙徧搨之。謂之搨花。花落且沈。復爲風力所蕩。日光所逼。映水成紋。條理細緻。則鹽成矣。搨花最宜微雨。能使顆粒整潔。色益鮮明。夏月出鹽尤美。春秋多含硝質。歲旱粒細而有芒。雨多晴少其色靑黑。故有靑鹽白鹽之分。東風南風。成功最速。偶東北或西南風。則鹽花不浮。滿畦如沸粥然。謂之粥發。色惡味苦。亟刮棄之。需更種矣。此種畦之澆曬法也。按國境鹽礦之產生地。以西崑崙爲上源。西崑崙者。近世地質家。區畫地相。謂崑崙山系。在靑海隴蜀間。分爲東西兩。部分焉。東部傾注江河。起爲岷山之脉。其東支北走。驅黃河入沙漠。千里一大曲不使直循正軌固六盤山脉之所限也六盤山脉突出甘肅山西蒙古間。據陜西爲地盤。今謂北山。當洪水前。以半島浮露北海沿岸。亦境內之大。帶山也。東崑崙之鹽礦。於此最富。其東西北三麓。緣邊之地。承其餘脈。旣含。炙鹹。地面之湖澤又皆三麓傾斜分注之水。所刷泥沙無不挾鹽質者。故此部分。隨地潴爲鹽澤。北有鄯善山吉蘭泰花馬馬槽諸池。南有仇池。西有洪池鹵草紅鹽白鹽諸湖。東有蒲城蕩及河東諸池。鹽源不竭。惟仇池耳。自餘陂塘池沼。必待雨集而後盈。灌輸新水。以與土膏相滋潤。故久雨則潦溢養淡。久晴則土坼成礓。非有天然穴出之泉。靡所休息。借其挹注也。且地面硝鹽混合。硝質尤易生發。土接日熱。燥而結霜。其味苦不中食。他省之刮土取鹽花。可以淋而煎曬者。乃亦無此便利矣。六盤附近之地。湖澤皆爲硝底。新水挾鹽滲硝。然後能製純鹽。所以解池澆曬之頃。得雨尤良水土調和之功。蓋亦重且要焉。解池鹽硝分泌鹽浮而硝沉。南風廻流。鹽花愈升。硝滓愈降。水氣亦愈消耗。北風順流。則鹽隨之去。硝爲之留。質味遂惡劣矣。池最利南風其地勢與土質。自然之勢歟。解鹽雖曰天成。而引水避風。全恃人力爲豐歉。保護儲蓄之故。託命於土工。池深岸高。地利非其所便。渠一堰。實繫。利害之原。爲鹽商者務貪天功。惟是媚神以求佑。不是硏求製造之法也。六盤諸麓。環三省間。無在非鹽池也。所著名者解池大小花馬池仇池而已。而解池負引最廣。徧于隴秦蜀晉汴燕諸境。虞舜南風之歌。已稱其利。發見最久。運銷最盛。故製造之法。特詳于官私記載。仇池煮土爲鹽。花馬諸池。有煎有曬。邊墻南北亦有撈取者。自餘益無徵焉。(未完)

 說鹽 国粹学报1909卷期: 5卷 3期页码: 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