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过儒家四书,才知道如何安身立命、处世为人

 天承办公室 2020-04-29
纵观中华两千年历史,不难发现,自汉朝之后,凡鼎盛的朝代在政治文化上都尊崇儒家,而结果便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

儒家讲究“入世”,是一种立足现实,稳定社会的实用理念。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张载(横渠)对儒学精义的概括。


南怀瑾先生曾说:“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自宋代以来就是中国人的必读之书,是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是其安身立命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耳熟能详的格言都是出自《四书》。

读过四书的人,内心更强大,活的更通透。


《论语》
 |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圣经| 

什么书能让你哪怕一生只读这一本,也可以受益终生?

答案就是——《论语》

朱熹终其一生都在读《论语》,不断的完善修订他的《四书集注》。

宋初宰相赵普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它教你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与大众和谐相处,但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是曲从私党,同流合污,而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

真正的君子是有自己的主见的,不会人云亦云;而小人只是见风使舵,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思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光明正大,因此坦然自在;小人自私自利,患得患失,所以常怀忧惧。

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才能活得单纯,活得坦然。处处算计、心思都在用在跟人计较上了,就会活的很累。

 它教你如何做一个好领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领导者本身正直没有偏差,就是不发号施令,百姓自然会去做;倘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服从。

因此当权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靠个人言行和魅力来影响他人,而不是靠命令强制推行。

 它教你为人处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与人相处,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尊重别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论语小到举止言行、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大到修身立德、为政处世、治国理政,无一不涉及。

《孟子》 | 养正气,行正道,培养你的浩然之气 | 

《孟子》是介绍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全书共七篇,261章。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指出: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朱熹九岁时便已开始苦读《孟子》:“我八、九岁时,读《孟子》,每每都深受震动,慨然奋发,以为为学,就是要下这样的功夫。此后更是欲罢不能,坚持不懈地苦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过:“我从30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孟子。”

这是为何?

他曾解释道:“读《孟子》使我终生受益。”

 当你面临取舍时: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无论何时,面临选择,我们都要凭借内心的道德修养和约束,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你生活迷茫时: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

也许你不知道,我们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都源于《孟子》,例如“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

《大学 中庸》

 |格物、致知、正心、中和 | 

《四书》体系的建立者朱熹认为:“《四书》应当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

《大学》则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而《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

何为中?何为庸?程子给出的解释是:“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位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最简单的道理却也是最难做到。

《中庸》告诉我们要拥有“中和”的心态,各安本分,各负其责。

而当你学会了中庸之道,你也就不会平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