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永动机”永远都不可能造出来?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4-29

颠覆物理很枯燥的刻板印象

推荐阅读《趣味物理学》

长期以来,永动机,或者说永恒运动,一直被人们热烈讨论。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意义。

在人们的想象中,永动机是一种机械装置,它可以不停地自动运动,而且还可以举起重物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早以前,有人就试图想制造这种机械装置,但是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真正制造出来。

人们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以至于人们开始怀疑,这种机械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定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能量守恒定律。

当然,前面提到的永恒运动,不是一种机械装置,而是一种现象,不需要做功却能永远运动下去。

图43 中世纪对永动机的典型设计

图43是古时候人们对永动机的一种典型设计。现在,仍然有人试图制作出这种机械装置。

在一只圆形轮子的边缘装上一些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另一端上都拴着一个物体。不管轮子转到什么位置,右边短杆上的每个物体要比左边的物体离轮子中心远。所以,右边的物体就会向下运动,从而带动轮子转动。这样,就会使轮子永远转动下去。

在制造的时候,人们以为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轮子肯定会转动起来。但是,真正制造出来后,却发现轮子并没有转动,很多发明家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虽然,轮子右边的物体总是离轮子的中心比较远, 但是右边的物体数量比左边少。如图43所示,右边一共有4个物体,左边是8个物体,整整是左边的两倍。

这样的结果,就是轮子只是在最初摇摆了几下,然后就会慢慢保持平衡,再也不转动了,停到图示的位置(有一个定律,叫力矩定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深入学习一下)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样一种机械装置能够永运运动下去。所以,我们说,如果还有人在试图制造它,都是一种徒劳。但是,以前可不是这样,中世纪的时候,人们曾经为了制造出这样一种机械, 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人们对制造” 永动机”的痴迷程度胜过了炼制黄金。

普希金在其作品《骑士时代的几个场面〉中描写了一位幻想家,叫比尔多德,对永动机情有独钟。里面有这样一段对话:

“什么是永动机?”马丁问。

比尔多德说:“亲爱的马丁, 永动机就是永恒的运动啊!我承认,炼制黄金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但是你不觉得永动机太有趣了吗?如果我能做到永恒运动,就可以无所不能了,炼制黄金又算什么呢!啊,永动机啊!

关于永动机的装置,人们试验了很多种,但无一例外都没有成功。

每一个装置都看似合理,但是总会忽略掉某一个细节,使得永动机总是不能制作成功。

图44是人们设计的另一种永动装置。

图44 装有钢球的永动机

这种永动机由一只装着钢球的圆轮构成,里面的钢球可以自由滚动。其实,它的设计思路跟前面的差不多,只是这里把矩杆上的物体换成了钢球,一边的钢球离轮子中心近一些,另一边的钢球离轮子中心远一些,钢球转动的时候会带动轮子旋转。

但是,我们知道了,永动机这种装置是永远不会成功的。但是,当时在美国,却有一家咖啡店为了招揽生意,按照这种设计制造了一个很大的轮子,如图45所示。

图45 广告中的假想永动机

表面上看,轮子在一直转动, 好像永动机真的实现了一样。其实,它是由一个秘密的电动机带动旋转的。

关于永动机的模型,还有很多。曾经还有一个钟表店,也在橱窗里奘了一个永动机,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当然了,跟图45一样,它其实也是由电动机带动的。

所以,我们说,能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永动机或者永恒运动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单纯从表面上理解永恒运动,非常容易陷入误区,产生错误认识。这里,我们再举一个储能器例子一乌菲姆采夫储能器, 来对它进行一下说明。

20世纪20年代初,发明家乌菲姆采夫发明了一种新型的风力发电站,利用惯性来储存能量,我们称它为乌菲姆采夫储能器。

这种储能器的结构跟飞轮一样,也是由一个很大的圆盘组成,圆盘装在有滚珠的轴承上,可以绕着竖轴旋转。

在圆盘的外面是一只壳子, 里面的空气被抽了出来,只要给它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大概有20000转/分钟的样子,圆盘就可以连续转动15个昼夜,中间不会停下来。

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都以为乌菲姆采夫储能器实现了永恒运动,实际上还是被它的表象欺骗了,因为人们不可能守在那里不间断地观15个昼夜,甚至更长的时间。

关于永动机的话题有很多。许多人沉迷其中,有的人最后一无所获,落得悲惨境地。

听说有一个人本来生活很富足,为了制造永动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后,永动机没有做成功,他也变成了穷光蛋。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只是众多牺牲者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后来,听说在他一贫如洗之后,虽然衣不蔽体,仍然没有放弃他所谓的“梦想”,还在找人帮他制造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永动机。这听起来很荒谬,也让人感觉很心痛,因为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努力。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他连物理学的基本常识都不懂,一直在用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永动机不可能实现,但是人们在发明永动机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新发现。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荷兰有一位数学家非常著名,他叫斯台文,就是在对永动机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后,提出了斜面上的力量平衡定律。

不仅如此,这位著名的数学家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理论,一直到现在,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比如说小数,就是他发明的。并且在代数学中,首次提出指数的概念。流体力学定律也是他发明的。后来,帕折卡对这一定律进行了重新论证。

斯台文在提出斜面上的力量平衡定律的时候,没有用到我们常说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而是利用图46所示的模型。

图44 斯台文永动机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棱体一共挂着14个小球,每个大小都一样。奇怪的是,这串小球保持了平衡,并没有滑动。下面的小球不会滑动,这很容易理解,那右边的两个球和左边的四个球呢,也能保持平衡吗?

我们说,当然可以,它们也能保持平衡,否则,整串小球就会不停地滑动,因为只要有一个小球动了,其他的也会跟着动,因为它们是串在一起的。前面已经说了,所有的小球并不会滑动。也就是说,右边的两个小球和左边的四个小球拉力相等,保持了平衡——是不是很神奇?

通过这一不经意的发现,斯台文提出了斜面上的力量平衡定律。通过观察,斯台文发现,两个斜面上的小球重量的比值,正好星两个斜面长度的比值,并由此得出了结论。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斜面上的力量平衡定律:如果两个物体连在一起,放到两个斜面上,要想达到平衡,物体重量的比值必须与两个斜面长度的比值成正比。

由此,还可以推论得出另一个定律,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斜面换成垂直面。如果想要斜面上的物体保持平衡,必须在垂直面的方向上向下施加一个力,这个力的大小和斜面上物体重量的比值,等于垂直面的长度与斜面长度的比值。

由此可以看出,在发明永动机的过程中,人们阴差阳错地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力学理论。

还有一个关于永动机的真实记载。说起来,那是发生在彼得大帝时代的事了。

18世纪20年代初,彼得大帝得到了一台永动机,据说是一个叫奥尔费利斯的德国教授发明的。就是因为发明了这个机械,奥尔费利斯教授在德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当他听说俄国沙皇对此感兴趣时,便想卖个好价钱。正巧,当时有一个叫舒马赫的图书馆管理员,被俄国沙皇派到世界各地收集奇珍异宝,他便和奥尔费利斯教授进行了谈判,并把教授的有关要求传达给了彼得大帝。

舒马赫在见到彼得大帝时,兴奋地对彼得大帝说:“只要支付10000耶费马克,那台机器就是咱们的了。”(耶费马克是16至17世纪在做国流通的一种德国银币,1耶费马克约等于1卢布)。

据当时的舒马赫说,发明家做了保证,那台机器绝对没问题、发明家还说,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人不相信他,那就犯了天大的错话。

因为这个,在1725年初的时候,彼得大帝计划出访德国,为的就是要亲眼目睹一下这台“永动机”的阵容。

但没想到的是,这一计划还没成行,俄国沙皇彼得大帝就去世了,不得不说是一种遭憾。

那么,这位德国教授到底是何许人呢?这台所谓的毫无问题的的永动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据考证,巴思乐才是奥尔费利斯教授的真实姓氏。1680年, 他在德国出生,先后从事过神学、医学和绘画等工作。最后,因发明永动机而出名。

当时有很多人“赶时髦",纷纷丢下本职,转而从事永动机的发明工作。可以说,奥尔费利斯是最有名的一个,也是最成功的一个。通过展出自己发明的永动机,奥尔费利斯可以说是名利双收。直到1745年去世,他都沉浸在这种巨大的成就里。

在一本古书上,我们找到了这台永动机的框架模型,如图48所示。据说,这就是1714年那台永动机的样子,从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大的轮子,而且不光轮子在转动,通过轮子的转动,还把一些物体带到了高处。

图48 这幅画是一张古画,画的就是彼得大帝没能得到的,由奥尔费利斯制造的永动机

掘说,这位德国教授把这台台永动机拿拿到市场进行展览,并因此声名远播。这台永动机也越传越玄,还引起了波兰国王的兴趣。

奥尔费利斯好像找到了靠山一样。当时,德国一个州的伯爵,甚至把自己的城堡给了奥尔费利斯作为赏赐,提供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发明家对机器进行各种试验。

1717年12月12日,在一个房间里,这台永动机对外宣传试验成功。然后,还指派了警卫人员看守房间,并把房门领性,不许任何人靠近。

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没有人再进过这个房间,直到12月26日,伯爵亲自带着侍卫人员进入了房间,令伯爵惊奇的是,那台机器仍然在高速转动着,而且转动的速度也丝毫没有慢下来。即使人为停下这台机器,过了一会,它还是会维续转动起来。后来,房间又被锁起来,继续派人看守着。

转眼间就到了1718年1月4日,当房间再次被开启的时候,人们发现,那套机器还在一刻不停地转动着。

接下来,房间又被锁了更长的时间,达两个月之久。当伯爵打开房间检查的时候,发现轮子还是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伯爵看了后大为高兴。

通过这个试验,发明家从这个兴奋的伯爵那里得到了权威认可。据说,当时还对这台机器给出了官方解释,是这样的:

永动机的转速是50圈/分钟,能够把16千克的重物提到1.5米的高度。不仅如此,它还能带动风箱和机床转动。

正是靠着这次秘密试验,奥尔费利斯在欧洲过得如鱼得水,所到之处尽是赞美的声音。可以这么说,如果他没有同意把机器转让出去,至少可以得到10倍于转让额的收入。

很快,这台永动机试验成功的消息便传了出去,整个欧洲都传遍了,甚至连俄国沙皇彼得大帝都知道了,并引起了这位奇珍异宝收藏者的浓厚兴趣。

彼得大帝是在1715年出访外国的时候,听说奥尔费利斯的永动机的。当时,他派自己的亲信,外交大臣奥斯捷尔曼先去了解情况,当得到确切的消息后,在还没有见到机器真相的时候,就发出了求购的意愿。

据说,彼得大帝还盛情邀请发明者本人到身边工作,并给予的“杰出发明家”的称号。不仅如此,彼得大帝还派出了哲学家赫里斯基 沃尔富跟奥尔费利斯进行洽谈。

不得不说,奥尔费利斯在世界各地收获了显赫名望,全世界的恩宠都集于他一身,甚至有诗人撰写颂歌对他进行歌颂,赞美他神奇的发明。

事情到了这一地步,很多人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有人站了出来,跟奥尔费利斯公开叫板,并拿1000马克奖金,奖给那些用于揭示骗局的人。

从众多抨击文章中,我们找到了如图49所示的一幅画。

图49 在这幅古画中,可一探奥尔费利斯永动机的秘密

据这个人的说法,奥尔费利斯的永动机骗局很简单,就是在这台机器的后面,连着根绳子,有一个人一直在拉着它。绳子就连在轮子的轴上,拉绳子的人藏得很秘密,人们很难发现他。

其实,不难想象,终有一天, 这个骗局会被揭穿的,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据说,这个秘密还是发明家自己透露的。有一天,发明家和妻子吵架,然后发明家的妻子气不过,便把这个秘密透露了出去。也许,如果发明家和妻子没有吵架,人们可能直到现在还处于困感之中。

直到这位发明家去世,他都不肯承认自己发明的永动机有问题, 还说他的妻子和仆人是出于对他的怨恨才诋毁他的。但是,从那以后,人们再也不相信他了。他只有不停地向彼得大帝的使臣——舒马赫诉说自己的“不幸”,并称那些传言都是恶意诽谤。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有台永动机也很出名。也是一个德国人发明的,他的名字叫格特叶尔,前面提到的舒马赫也见到到了这台机器。他是这样描述这台机器的:“在德雷斯顿,我亲眼见到了这台机器的草图。机器的形状有点儿像磨刀石,里面填满了沙子,并前后不停的运动。

据发明家哥特叶尔说,运动的幅度不能太大。显然这个永动机也不可能真的永远运动下去,肯定也是隐藏了机关在里面,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动力来源于何处罢了。

在写给彼得大帝的信中,舒马赫说:“不管发明家对那些机器怎么吹嘘,英国和法国的学者们完全不相信那一套,他们认为所谓的永动机违背了物理规律。”不得不说,舒马赫这句话是正确的。

以上内容,来自世界顶级科普大师别莱利曼的科普代表作《趣味物理学》。

作为入选世界十大科普读物的《趣味物理学》,别莱利曼的书籍,趣味横生却又缜密严谨。

在力求向我们讲述物理新知识,加深对重要物理理论认知的同时,还采用了大量来自实际生活中,引人入胜的谜题和故事。

这让物理知识不再代表着死记硬背的公式,也不再是艰涩难懂的概念,而是化身为幽默生动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产生浓厚兴趣,还能学以致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