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皖 樵 为吏敢云暑,驱车到赤城。 野农挥汗耨,华宇傍云横。 松柏颜皆古,诗书代有声。 老僧不解热,布纳坐泉清。 这是清康熙年间望江县令陈柿祚专程采访赤城畈的一首诗,题目是《夏日循行赤城畈憩》。 赤城畈,就是赤城。南北跨香茗山到南山,东西跨太湖县建设乡东界到望江县武昌湖西北的湖梢,相传为古赤城县,县治在今麦园乡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地方。 据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龙仲文先生考证,赤城县,系东晋(317—420)末晋熙郡管辖的一个侨置县——南楼烦县。楼烦,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散居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围。后来他们定居于并州雁门郡,成立了楼烦县(今属山西省武宁县)。东晋末,楼烦部族因战乱大批南徒,一部分侨居在当时侨置的汝阴郡(今合肥地区),并沿用其籍贯名称组织地方流亡政府,侨置为楼烦县;一部分继续南迁,定居于晋熙群新冶县(今望江县)的香茗山脚下,侨置为南楼烦县。楼烦前加一南字,是为了有别于汝阴郡的楼烦县。东晋隆安元兴年间(394——404)在今望江县城设置了一个军事要赛——大雷戍,在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晋军在此一面屯兵,一面制造武器,因而该县的治炼业非常发达。至义熙元年(405),朝廷将大雷戍改置成新冶县。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中有云:“皖出铁,有铁宫,今怀(宁)西望(江)北有古冶迹……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楼烦人到新冶县后,多以冶炼业为生。久而久之,他们聚居之地,就成了一个冶炼城,俗称:“赤城”。楼烦是蒙古语的音译,本地人叫不习惯,因呼之曰赤城。这就是赤城县名的由来。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笔者与阳佩先生对古南楼烦县城——赤城进行了一番考察,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确实是一座古县城的遗址。大屋两边有东门桥和西门桥(亦称东边桥和西边桥),至今尚遗存有四条各 由于侨县的居民,都是北方的流亡者,到南方后,从不向政府交租服役,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朝廷收入,同时也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从东晋到南北朝,统治阶级内部就发生过两派之争,“侨寓”派主张维持现状,“土断”派则主张撤消侨置郡、县,流民住在哪里就在哪里落籍,和当地居民一样,照样向朝廷交租服役。这种斗争持续多年,都不能得到解决。直到隋代,行政规划经过重新调整,侨置的郡、县才被取消。从而南楼烦县并入了望江县,古侨县从此消失,古县城亦被淹没,留下来的就只是赤城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