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茗山下古侨县

 文冠厚朴 2020-04-29

● 

 

    为吏敢云暑,驱车到赤城。

    野农挥汗耨,华宇傍云横。

    松柏颜皆古,诗书代有声。

    老僧不解热,布纳坐泉清。

    这是清康熙年间望江县令陈柿祚专程采访赤城畈的一首诗,题目是《夏日循行赤城畈憩》。

    赤城畈,就是赤城。南北跨香茗山到南山,东西跨太湖县建设乡东界到望江县武昌湖西北的湖梢,相传为古赤城县,县治在今麦园乡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地方。

    据安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龙仲文先生考证,赤城县,系东晋(317—420)末晋熙郡管辖的一个侨置县——南楼烦县。楼烦,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散居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周围。后来他们定居于并州雁门郡,成立了楼烦县(今属山西省武宁县)。东晋末,楼烦部族因战乱大批南徒,一部分侨居在当时侨置的汝阴郡(今合肥地区),并沿用其籍贯名称组织地方流亡政府,侨置为楼烦县;一部分继续南迁,定居于晋熙群新冶县(今望江县)的香茗山脚下,侨置为南楼烦县。楼烦前加一南字,是为了有别于汝阴郡的楼烦县。东晋隆安元兴年间(394——404)在今望江县城设置了一个军事要赛——大雷戍,在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争。晋军在此一面屯兵,一面制造武器,因而该县的治炼业非常发达。至义熙元年(405),朝廷将大雷戍改置成新冶县。乾隆三十三年《望江县志》中有云:皖出铁,有铁宫,今怀(宁)西望(江)北有古冶迹……县名新冶职此之由也。楼烦人到新冶县后,多以冶炼业为生。久而久之,他们聚居之地,就成了一个冶炼城,俗称:赤城。楼烦是蒙古语的音译,本地人叫不习惯,因呼之曰赤城。这就是赤城县名的由来。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笔者与阳佩先生对古南楼烦县城——赤城进行了一番考察,阳家大屋及其周围附近,确实是一座古县城的遗址。大屋两边有东门桥和西门桥(亦称东边桥和西边桥),至今尚遗存有四条各五米长的青石桥梁。穿桥而过是一条已淤塞的县城河。此河古代东通武昌湖,西通泊湖。便利的水运交通,促使冶炼业的繁荣,屋边和附近田埂遗存的许多炼铁炉渣就是佐证。河桥的外围是城,西门桥西边的城脚岭,曾出土大批的城墙砖。做县衙的地方也挖出许多一尺见方的地板砖。近几十年来,在阳家大屋周边,不断出土陶制泥壶、泥碗和瓦罐,还有元宝、玉器、古币等。大屋东边一口塘,自古就叫瓦片塘,底屋全是多种颜色、多种式样的瓦片。大屋中间有一座城隍庙,庙已废,但村民至今不敢在古庙废墟上建房屋,怕冲犯了城隍老爷。城隍庙是一个县建城的标志,充分证明赤城畈有建县的历史。

    由于侨县的居民,都是北方的流亡者,到南方后,从不向政府交租服役,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朝廷收入,同时也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从东晋到南北朝,统治阶级内部就发生过两派之争,侨寓派主张维持现状,土断派则主张撤消侨置郡、县,流民住在哪里就在哪里落籍,和当地居民一样,照样向朝廷交租服役。这种斗争持续多年,都不能得到解决。直到隋代,行政规划经过重新调整,侨置的郡、县才被取消。从而南楼烦县并入了望江县,古侨县从此消失,古县城亦被淹没,留下来的就只是赤城畈。

文章出处:望江政协网http://www./include/web_content.php?id=207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