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安徽定远人,汉族,明初重要将领。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18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随大军入福建。 明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十年(1377年),充征西副将军,讨吐蕃,封西平侯。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沐英率所部于洪武十五年进入昆明后,派东川侯曹震、宣德侯金朝兴分道进取临安路。通海是明军进取临安必经之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进入通海。当时,明军已按驻军编制总额的一定比例装备火铳,火铳是一种金属管状火器,类似于后来的青铜火炮。据《明会典》卷 192 记载,明廷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规定,在每个百户所中,火铳手 10 名、刀牌手 20 名、弓箭手 30 名、枪手 40 名,其中火铳手占十分一。军队装备这样多的火铳,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通海县令张恩铭识时务,率士民出迎明军,使通海人民免除了一场炮火之灾。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大兴屯田,劝课农桑,明军进入通海后在通海设御屯田,隶属临安卫。其屯田范围:西逾河西,东抵宁州(今华宁),南连建水。屯驻军2228名(其中马步旗军387名,七分屯军1841名,舍丁(眷属)1325名,军役(预备役)1500名,合计5053名,按明制规定:驻军“军户”是“永充”的,并强制士卒随带家属,共同屯垦,不得改变,不得返回,不得与当地民户混居。实行七分屯垦,三分戍守操练,即七人所种之粮除自己食用外还需供养三人之口粮。沐英的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对西南安定做出了贡献。后卒於任上,安葬南京,追封黔宁王,谥昭靖。 沐英家族世袭黔国公爵位,先后十二代、十四任镇守云南,与大明王朝共始终。可以说是明代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家族,其家族墓地也本应该高度保护和重视,然事实并非如此。 直到目前,仍然仅仅是图片的现状。 沐英墓于1959年进行正式考古调查,墓为南北向,分为甬道(已重修)、前室、中室和后室四个部分。前室长8.24米,宽3.14米。高3.1米。中室东西长11.8米,南北宽3.58米,高3.95米。后室包括主墓室(中墓室)、左墓室和右墓室三个,其中主墓室规格稍大,长5.5米,宽3.5米,高3.9米,有壁龛一处,左右通道两处。左右墓室各有壁龛两处。前室曾有沐英及其妻的墓志,其中沐英墓志已丢失,只寻得沐英续房妻耿氏的墓室。中室安置有石桌、兵器架等随葬品。主墓室为沐英葬室,左墓室为原配妻冯氏葬室,右墓室为续房耿氏葬室。 从墓门外泥土中寻得的耿氏墓室提供了一些《明史》没有详细记载的信息。该墓志由工部尚书杨荣撰,襄城伯李隆篆盖,沐家小儿子兼成祖驸马的沐昕亲自书写。志文辨读如下: “宣德辛亥十一月壬朔黔宁昭靖王夫人卒,讣闻,上为之感悼。亲制交遣中官谕祭,命有司为治坟茔,恩至厚矣。其子,征南将军太傅黔国公晟命帝驸马都尉昕将以明年八月十六日奉葬,……夫人姓耿氏,世居凤阳,……安享禄养,寿八十有七。王先夫人一子曰春,袭侯爵而卒。夫人子男四人,曰晟,嗣封积勋进爵黔国公,加封太傅,……曰昂,……曰昶,早卒。曰昕,驸马都尉,尚常宁公主。……” 介绍这许多,是因为在查找沐英墓相关文物资料时,问题很棘手,大部分文物被盗,无从写起,且保护现状令人堪忧,现场被房地产开发商以开发的名义盗挖的一片狼藉,不堪入目,令人痛心,此篇只能把能整理到的关于沐英家族的出土文物情况给大家做介绍。 明王朝的开国将军沐英死后葬在南京之南,由三山环卫,背靠山脊,面向一片碧绿的湖水。他的历代子孙多封王公,都葬在这里,此地就被叫做“将军山”。沐英作为明朝开国元勋,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葬于南京将军山。围绕沐英墓地,还葬有自明洪武年至明末沐英家族后代其他重要成员多人,沐家在将军山形成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墓葬群,这就是将军山明朝功臣墓葬区。 “黔宁王遗记”金牌 :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黔宁王遗记”金牌,1974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家族墓群,沐英的第十一世孙黔国公沐启元墓。金牌为圆形,直径13厘米,上部为花叶形边,刻有叶脉纹,顶部正中有一圆形穿孔以便系绳。牌身正面中间刻有“黔宁王遗记”五字,两边各刻有四个字,右为“此牌须用”,左为“印绶带之”,字体略小。金牌背面刻字五行,为“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嵌宝石金质头面饰 此套“嵌宝石金质头面饰”是于2008年4月,由将军山南麓“沐英家族墓群”黔国公沐斌继室梅氏夫人的墓葬内出土。这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明代头面饰中最为完整的一套,由挑心1件、顶簪1件、分心1件、掩鬓2件、钗簪1件和耳坠2件组成,共计8件。 一:顶簪1件,簪头整体呈桃形火焰状,分三层,每层向上逐渐缩小。中下层由火焰纹组成,边缘焊接爪托,报爪均为3根,其中下层爪托12个,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存嵌蓝宝石6颗、红宝石6颗;中层爪托11个,呈圆形,宝石均不存。上层作椭圆形双层菊瓣纹花蕊状,中心焊接爪托,爪托较大,近椭圆形,报爪3根,内嵌红宝石1颗。簪头径11.2,簪脚长12.3厘米,重115.4克。 二:挑心1件,簪头呈椭圆形菊花状,分四层,每层逐渐缩小,均为金片锤揲而成,边缘饰刻划纹。底板背面中心饰网络纹,内有戳印纹饰,其外作椭圆形双层菊瓣纹,内斜外正,菊瓣上饰密集刻划纹。簪头每个菊瓣上均焊接有爪托。底层爪托14个,呈椭圆形,四周以金丝编成花瓣形,报爪4根,存嵌蓝宝石6颗、红宝石4颗;其上一层爪托10个,呈圆形,四周亦以金丝编成花瓣形,无爪托,宝石不存;再上一层爪托10个,呈椭圆形,报爪2根,存嵌蓝宝石5颗、红宝石5颗;顶层作椭圆形双层菊瓣纹花蕊状,中心焊接爪托,呈椭圆形,报爪4根,内嵌红宝石1颗。簪头长径11.7,短径9,簪脚长16.5厘米,重218.2克。 三:分心1件,簪头分三层。底板为弯弧状金片,两端尖,中间宽,表面光滑。金片上下缘为双层波浪状,中间呈尖拱突起,边缘饰连珠纹。分心正面以折枝花卉纹为地纹,中间有两首尾相连的凤纹。地纹上焊接爪托,中间一排爪托7个,正中者最大,两边依次缩小,近椭圆形,四周锤揲出花瓣,并以金丝编成花蕊状,其内相间嵌以蓝宝石4颗、红宝石3颗。中间一排爪托周围对称焊接小爪托16个,存嵌蓝宝石4颗、红宝石11颗。簪头宽14.2,高4.8,簪脚长10厘米,重148.7克。 四:掩鬓1对,云头型,爪托均匀分布于簪头,正中者较大,四周环绕者较小,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嵌宝石。簪头径8-8.5厘米,总重44.2克。(1),簪头累丝制作成枝蔓状底板,边缘饰两周刻划纹。正面以金丝编成卷草纹为地纹,其上焊接爪托9个。爪托四周以金丝编成花瓣形,报爪3或4根,存嵌蓝宝石3颗、红宝石3颗、水晶1颗、绿松石1颗。簪脚作扁平状,平焊于地板上,长14厘米(图十二左)。(2),底板以金片制成,表面光滑。上层为枝蔓纹,与底板通过三角钉扣合在一起,其上焊接爪托8个。爪托四周锤揲出花瓣,正中者报爪4根,其余报爪均为2根,存嵌蓝宝石2颗、红宝石4颗、猫眼石1颗。(图十二右) 五:莲花簪(钗簪)1件,簪头底板以金片制成七瓣莲花状,边饰连珠纹,背面光滑。正面焊接爪托8个。爪托四周以金丝编成花瓣形,居中者较大,近椭圆形,报爪4根,内嵌红宝石1颗;其余较小,呈圆形,报爪均为2根,宝石不存。爪托之间饰卷草纹。簪脚呈圆锥状,垂直焊接于簪头底板上。簪头径4.6、簪脚长13厘米,重40.2克。 六:耳坠1对,环钩呈S形,耳坠部分比环钩部分细,相接部分以金丝盘绕成环,其下串有一颗绿松石,再向下间隔两圈金珠环,至耳坠首端金丝盘绕成螺旋状。高3.7-4厘米,总重15.8克。 所谓“头面”,是以簪、钗、坠等首饰进行插戴头部的整套头饰,自宋代开始成为贵族妇女发髻的主要装饰,到了明代式样又进一步翻新。其中,“挑心”主要装饰于发髻中央;“顶簪”直插入发髻顶部,起到支持和固定发髻的作用;“分心”多插于发髻背面中部,与挑心相对;“掩鬓”为鬓角上的发簪,一般为两件,分别插于发髻下部两侧;“钗簪”插于掩鬓上部,也是起到装饰效果。在这套金头面中,挑心的形状是一朵盛开的牡丹,工匠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榫卯工艺,将三层形状相同、大小递减的花瓣套接成在一起,且每层花瓣上均镶嵌有宝石,使得挑心造型整体繁而不乱、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两枚顶簪的簪面呈心形,为上、中、下三层套接而成,中、下两层通体为镂空的火焰纹,每层边缘均嵌有宝石,上层则为菊花状花托,镶嵌一颗红宝石。分心以花托样式镶嵌了7颗呈一字形排列的红、蓝宝石,中部宝石四周镂刻有鸾鸟形象。掩鬓簪面为云形,与梅花形的钗簪互为映衬。 此套头面全部为金质,造型优美、技法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明代黄金细工中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外,每件首饰上均镶嵌有玲珑剔透的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水晶石、猫睛石等,让这套金头面更显雍容华贵,体现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和显赫家世。 黔国太夫人梅氏(1430--1474年),讳妙灯,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之孙黔国公沐斌的侧室夫人。祖籍安徽定远,其高祖随明太祖征战天下,升至千户。至其祖改调广南卫中所,其父嗣职。夫人十五岁嫁黔国公沐斌,有子沐琮。夫人自幼端淑,遵姆教,精女红。及归沐氏抚育嗣公(沐琮),性严厉,治家谨肃,内政截然齐一,人无间言。 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 云南昆明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沐崧夫人徐氏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云南省博物馆。 此冠通高10.5、直径7--11厘米。椭圆形,四周用金片制成,金片上镶有50余颗红、蓝、绿、白各色宝石,重320克。冠两侧各有小孔两个,用四支金簪穿入冠内发髻之中以固定冠身。冠身由三层祥云纹莲瓣重叠而成,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名贵的宝石以其艳丽的色彩与黄金交相辉映,更显得富丽华贵。 沐崧,字希甫,号石冈,生于弘治辛亥(公元1491)年,逝于嘉靖丙申(公元1536)年,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六世孙。十六岁镇守金齿、腾冲,在镇十六年,累官至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夫人徐氏,生于弘治戊申(1488)年,逝于正德丁丑(1517)年,明朝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六世孙魏国公徐俌之女。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晟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高44厘米,口径5.4厘米,梅瓶花色共分为五层,也就是说器身自上而下有五层圈带纹饰,肩上部绘有一周覆莲纹,内有珊瑚、灵芝等“杂宝”纹样。接下来是一圈缠枝牡丹纹饰。腹部周身绘满缠枝牡丹青花图案,枝叶缠绕其间,婉转多姿,仪态万方。紧接着是一条较窄的卷草边饰。胫部装饰有卷草纹及仰莲如意纹一周。纹饰带有宽有窄,其间以弦纹相隔,青花构图严谨,纹饰富丽紧密,格调高雅,层次分明,线条活泼流畅,主题突出,浑然一体,显得繁而不乱。笔意深沉有力,青色艳丽之中又带古朴,风格生动豪放。。釉质明净莹澈,实为青花瓷中精品。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是元代大器。首先,在造型上,元青花瓷会给人一种高大、庄重、浑厚、质朴的感觉,而这只牡丹梅瓶瓷身硕大,具有明显的元朝时期的青花风格。其次,元青花瓷是以钴作为色彩原料在胚体上进行绘制,罩于青花之上的面釉多为白中闪青。细看这只梅瓶,不难发现瓶身青花花纹上带有明显的褐色斑点,这正是铁的沉淀。这件瓷器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发色苍翠浓艳,对比强烈。整个器型端庄稳重,堪称元代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沐晟(1368—1439),明朝著名将领。字景茂,安徽定远人,黔宁王沐英次子。自幼博学远识,恭慎寡言,颇有乃父之风,太祖甚爱之。历官后军都督佥事,特进荣禄大夫左都督。建文元年(1399),袭封西平侯。永乐四年(1406),拜征夷左副将军,讨交趾,论功封黔国公。十二年(1414),又征交趾,至占城,还师,留镇云南;仁宗立,加太傅,佩征南将军印。宣德元年(1426),再征交趾。正统四年(1439),征麓川还,至楚雄病逝。追封定远王;谥忠敬。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其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云南,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八十年。 琥珀杯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 此件琥珀杯,高4.8、长13.6、宽8.6、口径7cm。 整件作品选用一整块深红色琥珀制成,料中间杂黑色条纹,显露出透明的质感。此杯造型别致,巧夺天工,用一片卷起的荷叶构成杯子的形状,荷叶下水草欹侧交错,环绕杯身,形成杯的底托。荷叶的旁边一渔翁跃出水面,袒胸束发,肩背渔篓,侧身盘腿,右手拽着飘动的荷叶,左手紧握跳动着的鱼,脸上显出愉悦之态。欢娱姿态的渔翁与荷叶形的杯身巧妙结合构成把手,独具匠心,充满了艺术魅力。整个器物雕刻技艺精湛,不仅在整块琥珀上大胆雕琢,合理取舍,一气呵成,而且在人物的须眉、发髻、鱼及渔篓等处辅之以阴线刻划,精工细琢,再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烘托出渔翁嬉荷弄鱼乐在其中的主题。表现出高雅隽永的艺术意境,工匠尽材施艺,雕琢出一件意趣典雅、美奂多姿,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珍品。 您看杯的主体由荷叶形杯身及雕琢成渔翁形状的把手组成,杯口沿圆滑流畅,磨琢细腻。杯身一侧浅雕出一只鱼鹰,尖喙、圆眼,似在搜寻猎物,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杯另一侧延伸舒展出数枝荷花根蔓,在这里工匠们着力不多,便将荷花枝茎交相盘错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与之相连的部分,便是捕鱼的渔翁了,这是琥珀杯雕琢技艺的精华所在。渔翁发髻高挽,上身裸露,双臂粗壮有力,身背鱼篓,足蹬高靴,左手紧握一鱼,鱼嘴上昂,似在挣扎呼吸,鱼鳞清晰可辨,一副鲜活的神态。渔翁的右手紧握杯口,全身呈侧倚状,胳膊上肌肉微微隆起,似在用力攀援,这样隐约的纹理处理,显示出良好的肌理美。特别令人称绝的是其面部表情的刻画,渔翁双眼微眯,大嘴咧开,正发出会心的笑声,是捕到鱼后的兴奋与满足?抑或是水上生涯的惬意与陶醉?给人以无穷的艺术遐想。 琥珀杯的作者正是抓住渔翁面部一瞬间的神态来渲染整体艺术效果的,作者甚至连渔翁的眉毛、眼睛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真正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而斜倚的造型、有力的身躯、生动的表情、灵巧的腿脚,迸发出勃勃的生机,显示出强烈的动态美。同时,斜倚着的渔翁不仅是琥珀杯的传神之处,而且还作为琥珀杯的把手来作用,这又不由得不令人佩服作者的匠心独运、构思奇巧了! 此件作品代表了明代杰出的琥珀工艺品制作水平。为历代考古发掘中所仅见。 沐启元(?-1630年),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第十一世孙,安徽定远人,明朝军事人物。 沐启元,万历四十年(1612年)担任都督佥事总兵官,天启五年(1625年)袭黔国公爵位,挂印总兵官镇守云南。崇祯三年(1628年)逝,其子沐天波继袭黔国公爵位。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馆。 嵌宝石金镶玉宝带一条,形制标准,共见带板20块,均采用模压工艺制成金质外框,用垒丝法制成金质地纹,中间镶玉,四周相间嵌有红、蓝宝石和珍珠。现存红宝石70颗,蓝宝石61颗,珍珠风化不存。其中圭形尾2块,长15、宽6.3厘米;长方形銙8块,长5.8、宽6.3厘米;长条形辅弼4块,长3.7,宽6.3厘米;圆桃形6块。 明朝人把用珍珠、宝石等装饰的腰带称为“宝带”。这套宝带镶金嵌玉,并缀以大量宝石,熠熠生辉,极显华丽。这是已知宝带中唯一既镶宝石又嵌玉的革带。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晟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金冠一件,高5、长14、宽6.5厘米,重2.44两(16两称计);用金锤碟出如意云纹,冠两端各有孔二,位置对称,用于金簪插入,并横贯于发髻中以固定发冠。 金簪两件,顶端均錾刻成花状,中间嵌红色宝石。均长12.3厘米,一件重7.5钱,一件重8.5钱(16两称计)。 金束发冠,碧玉簪: 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昌祚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金束发冠一件,长10.9厘米、宽6.7、高4.5厘米。金质,呈半月形,穹顶,冠上压印有六道直梁,边缘用直线作出宽边。两侧各有两孔,用于插入碧玉簪。 碧玉簪两件,10.3厘米,碧玉质,簪顶作蘑菇形,出土时插在金发束冠上。 沐昌祚(1554年-1624年),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九世孙。史称其“青年美质,雅致淳心”隆庆三年以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云南,隆庆四年嗣黔国公爵。 万历元年,姚安蛮罗思等叛,杀郡守,沐昌祚与都御使邹应龙发土汉兵讨之,破向宁、鲊摩等十余寨,犁其巢,尽擒罗思等夷酋。 万历十一年,陇川贼岳凤叛附缅甸,挟其兵侵旁近土司,入犯顺宁,烧毁村寨,沐昌祚遂移驻洱海,督裨将邓子龙、刘綎等斩木邦叛酋罕虔,以暑瘴退师。 万历十二年,大军复攻罕虔故巢,三道并入,擒其酋罕招等,又破缅兵于猛脸。陇川贼岳凤降。论功加太子太保,悉食故禄。复以次年平罗雄诸叛蛮,再赐银币。缅兵攻猛广,昌祚会师壁永昌,缅人遁,追击至那莫江,瘴作而还。 万历十七年与巡抚刘世增平罗平州叛夷。 万历二十年征剿云南丁改等十寨,论功加少保。 万历二十一年,缅人复入寇,昌祚逐之。连战俱捷,会群蛮内乱乃还。 天启四年十二月病逝,其自隆庆三年镇守云南,共计五十六年之久,享年七十岁。
云南昆明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沐详墓出土,现藏云南省博物馆。 此冠通高7、直径10厘米,冠身用金片制成,四周用三层金片锤碟出祥云纹莲瓣重叠装饰,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冠两侧有四个对称小孔,用四支金簪插入发髻中,以固定其位置。 沐详(1464-1495年),字择明,号静轩。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第五世孙。 初授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成化二十年充右参将、昭勇将军镇守金齿、腾冲。至则扶善弱,铲强暴,训练士卒,銛利兵具,君子谓有父兄之风,时孟密夷酋思楪,恃疆侵扰木邦,公曰:“朝廷命我守此,控制诸夷,今思楪若此,为累上轸,圣虑非我之责,其谁责耶?”乃深入瘴地,抚谕恳切,由是思楪渐有悔过意,竟归侵疆,遣使纳贡。 成化二十一年。蒲酋阿林、莽丘连结作乱,公以计缚莽丘,落阿林角距东兵,遂得擒斩阿林以还。捷闻,赏劳甚厚。 成化二十二年,干崖、蛮怕愈作乱,讨之势穷,走徼外,谋再入,公擒之,缚送主帅,境内遂帖然无事。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梅夫人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嵌宝石金手镯一对,形制相同。圆形,有两个半圆形金片扣合而成,其中一端作活页式连接,另一端用一根插销连接,可自由开合。活页销及插销销头均做成花瓣形。镯内壁光洁,外壁上下饰连珠纹,中间以折枝花卉纹为地纹,其上等距焊接爪托10个。爪托近椭圆形,四周锤碟出花瓣,报爪4根,内嵌宝石。直径7厘米,总重267克。一只存嵌宝石9颗,其中蓝宝石4颗、红宝石4颗、绿松石1颗。另一只存嵌宝石9颗,其中蓝宝石4颗、红宝石3颗、绿松石2颗。 沐英玉印: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英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玉印一枚,方形,龟纽,通高2.7厘米,台高1.6厘米,边长2.1厘米。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鹦鹉形水晶环一件,水晶质,环状,直径6.3厘米,宽0.6厘米。将水晶依环状雕琢成曲身卷尾,首尾相连的鹦鹉形状,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做出优美的造型,构思奇巧。鹦鹉环作为环佩的一种新款式,在历朝考古中非常少见。 特征:洁纯无瑕,晶莹透明,随形施艺,鹦鹉首尾顾盼,神情生动。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嵌宝石云龙纹金饰件一件,高4厘米,底径4厘米。金质,钟形,中空,顶部有方形孔并作双层宽边,在主要部位浅刻两条蟒纹。蟒四爪,作正面形象,周围作海水,云气纹,在蟒的腹部位置嵌蓝宝石,在两蟒之间各嵌四颗宝石,另两金托嵌物遗失。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晟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佛字金簪一件,金质。长10.7厘米,簪首高3.5厘米,重7钱(16两称计)。簪针呈圆锥形,簪顶用垒丝工艺做出祥云,云下作一圆形,内写“佛”字。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 金冥币一枚,金质,直径20.1厘米、厚0.2厘米、重375克。外侧圆形,内侧弧方形。正面以四弧线将币面分成四个部分,分别錾刻莲花、茶花、牡丹、菊花,寓意吉祥、富贵美丽而有傲骨。这是迄今全国出土体积最大的一枚金冥币,非常珍贵。 沐瓒,字廷器,生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逝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黔宁王沐英四世孙。 沐瓒善骑射,有臂力,英宗嘉其仪容魁伟有祖父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袭父沐僖锦衣卫副千户职;天顺二年(公元1459年),被擢升为右军都督同知,佩镇南将军印镇守云南;天顺七年调官军剿捕大理、澜沧等处盗贼。成化二年解送麓川已诛叛首思任发之孙思命发之京。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改任副总兵镇守金齿、腾冲等处;逝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四月二十九日,享年43岁。讣闻,帝辍朝一日,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沐瓒在镇二十余年,会边围无事,以富贵终。 玛瑙佛手型金簪: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 玛瑙佛手型金簪两件,金质。一件长11厘米,簪首长4.2厘米,宽2.8厘米;另一件长11厘米,簪首长4.6厘米,宽2.4厘米。簪首分三个金托,中间用垒丝工艺做成花叶状托,两侧压出带状托,三托顶端有椭圆形托,原有嵌物,已佚。三托均嵌玛瑙,中间较大,色橘红,作佛手形,两侧较小,色紫,亦作佛手形。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 嵌红宝石金冠一件,金质。宽12厘米,高10厘米,重173.1克。冠由重叠的三层花瓣构成,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冠顶高处直立一如意金钗,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邢夫人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佛像纹金盒一组,金质,高2厘米,边长8.3厘米,重209克。方盒,抽盖式,缀金链,盖面居中有一佛像,四角饰宝杵纹。佛像高螺髻,身披袈裟,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身后有圆形背光。盒侧面饰云纹,盒底四角为如意云纹,中间为梵文六字箴言及“福”字。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双龙首金镯一对,金质,圆形,直径7.5厘米。两端口各雕饰一螭龙首部,张口翘舌,相对而视。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佛”字玉饰件一件,玉质。宽1.7厘米,高2.5厘米。用玉片雕成“佛”字,立于莲花座上。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英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仿哥窑贯耳瓶一对,高14厘米,口径底径14厘米。瓷质,灰白胎,青灰釉,釉色莹润,釉面有大小不一的网状开片紫口铁足。直口,长颈,扁圆腹,圆足,颈部两侧装饰对称的贯耳。于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瑶池春熟琥珀坠一件,金链上挂三角形水滴状琥珀一块,金链长33.4厘米,琥珀长3.9厘米,宽2.5厘米。琥珀色泽鲜红,透明度强,可见内部有二气泡,匠师在琥珀外壁依气泡之形勾出两只蟠桃,衬以枝叶。另一面则刻行书“瑶池春熟”四字,笔触潇洒飘逸。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黄釉寿星一件,陶质,灰白胎,黄釉。寿星体型矮胖,额头高耸,满脸长髯,双目圆睁。双手拢于袖内至胸前。高28厘米,长14.2厘米。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现藏江宁区博物馆。 镶宝石金饰件一件,金质,宽2.15厘米重8.0克。顶呈莲花形,其上镶嵌蓝宝石。下部呈十字形,四个凸出的椭圆形腔体内分别镶嵌有对称的红宝石和蓝宝石。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启元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绿釉马两件,马身高24厘米,底座长22.3厘米。陶质,白胎,整器施绿釉。马体型较矮小,昂首,双耳上耸,双目圆睁前视,长颈,披鬃缚尾,背上装饰马鞍,颈部挂有銮铃,站立于长方形釉陶板上。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银锭形金扣一组,金质,长2.8-3厘米。形制相同,金扣为套结子母扣结构,扣两侧作银锭形,中心为圆球形扣,圆形扣圈。
南京将军山沐英家族墓之沐瓒墓出土,现藏南京市博物馆。 叶形金扣一组,金质,长1.8-2厘米。叶形,形制相同,上部有一穿孔。 备注: 这里只做了初略整理,沐英家族墓出土的文物众多,但可惜的是留存于博物馆正规考古出土的只是其中非常少一部分,大部分因保护不利盗掘严重,引起了沐英子孙的强烈不满,但就整体情况看收效甚微,破坏严重,这样的事实对文物考古和保护者而言是心痛的,政府在未来的工作中该如何监管,是真正需要被重视的问题,以此为鉴,别再出现这样的荒唐事。 推荐:沐英子孙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360676397 其中博客主人对沐英家族历史和文物的整理,非常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深入查看。 此加贴一短文: 将军山明功臣墓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部分官商勾结致使丧心病狂的开发商在这里以建别墅为名大肆盗掘古墓,自2006年已有以来近十座大墓被盗被毁,大量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被开发商鲸吞。我们作为沐氏后人多年来为保护这一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免遭进一步破坏。我们奔走呼号,怎奈我们力单势弱难以与强大的开发商相抗衡,所以我们向全社会求助,希望热爱我们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到将军山来看看,与我们共同保护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转自沐氏后人的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17477523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