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丽燕 早起,给小马发短信:“约个时间和地点,有书要送你。奖励你上网课期间的好表现。”不久,她回我:“真的吗?意外的惊喜,好开心。” 用书作礼物,送给学生,是我日渐养成的一个习惯。都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觉得,书,就是一朵又一朵颜色艳丽、馥郁芬芳的玫瑰,把它赠与自己欣赏的人、感谢的人,想鼓励和鞭策的人,真的,是一种智慧优雅的行为。 刚刚工作的那几年,手头比较拮据,平常只能买一些杂志之类的书籍阅读。阅读那些杂志的时候,一定会净手净面,小心翼翼地翻阅,待读完了,就把它们放到班上,供学生们自由取阅。那所比较偏僻的乡下中学,只有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阅览室,三排书架上的所有藏书,也不过寥寥可数的几本。而且,那些书,要么纸页已经泛黄,沧桑得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要么书页早已残缺,读着读着,待兴味盎然之处,再翻过去,却没有了下文。那种尴尬的扫兴,真是败坏人的胃口。 为了让班上的学生能多读一点文字,我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不知疲倦地从城里的书店一趟趟地搬运着属于我们的“精神食粮”。最开始,那些淳朴得如同泥土和野草一样的向上少年们,还不太习惯去阅读。他们的世界,除了课堂上那几本薄薄的教科书,便是那乡间的一草一木,虫鸣鸟叫,清风明月。 没有经过书籍浸染的青春,是不会在阳光下五色生辉的。没有经过书籍熏陶的心灵,是不会随着时光而愈益温厚的。读书吧,孩子们。我在心底这样说。 语文课上,有意无意地,会和他们聊起书中的故事。偶尔的谈心,也会看似漫不经心地说说读书的感受。常常,还会把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在班上当众展览。更会抱着一摞又一摞印刷精美的杂志,放在班级的图书角。慢慢地,学生的桌角,有了杂志的影子;学生的笔下,有了阅读的感触;学生的眉宇之间,也因为文字的点染,有了一丝丝动人的气质。 后来,到镇上工作,所有的条件,都要比乡下好很多,最幸福的是,有好多家书店坐落其中。没有学会网购图书的那些时候,隔三差五,就往书店跑。教材上推荐的名著,开始购买、阅读。偶尔遇到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便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哪个孩子进步了,送书给他;哪个孩子活动表现积极了,送书给他;哪个孩子过生日了,送书给他;哪个孩子陷入了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了,开导之后,不忘送书给他。书,已然成了一种鼓励,一种欣赏,一种期待,一种引导。 接手了新的班级后,每学期开学,都会送一本书给课代表。书的扉页上,通常就是这一句话:“阅读,会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谢谢一路陪伴和支持。”万语千言,都在那一本书中。万千期许,都在那一本书中。书,架起了师生亲近的桥梁,也为彼此的心里,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前路漫漫,希望他用书滋养青春,用青春照亮同行的人。 曾听说,有老师为奖励学生,人手一个汉堡。结果,学生对此不屑一顾。一面为汉堡的“不幸遭遇”欷歔着,一面又在想,若是用买汉堡的钱买一些书送给学生,也许就不会遭遇这样的冷落与鄙夷了吧。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欣然读书时。孩子,作为老师,我能给予你的,除了所谓的知识,便是这一本又一本凝结了先哲智慧、写满了人生奥秘的书籍。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我想告诉你,就算没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我还是固执地只会以书作礼,因为,读书,会让人持续思考,会让人清醒活着,幸福活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