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篇 |创新者应该具备的五项技能

 wupin 2020-04-29

在前面,我们讲了颠覆性创新与连续性创新,想必大家对这两个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了。不过,对于创新,我们还要强调一点,那就是创新不仅仅是指发明创造,还包括将发明创造商业化。

发明创造当然重要,但是将发明创造商业化,也很重要。比方谷歌,给它带来滚滚财富的搜索技术,并不是它自己研发的,谷歌只是采纳了这一创意,并通过一系列手段使自己成为了颠覆性创新者。

将别人的发明创造商业化,最厉害的人物当属乔布斯。施乐公司有一个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曾拥有很多才华横溢的计算机科学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为现代台式电脑发明了许多革命性的功能,包括图形用户界面、网络化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

然而,这些发明创造并没有给施乐带来什么帮助,因为施乐从来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将这些发明创造商业化的问题。

1979年,当年轻的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参观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时,他们被眼前的发明深深震撼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采用了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创意,为初出茅庐的苹果公司重新设计了个人电脑产品线。历史就此改变。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像乔布斯那样的创新者呢?首先告诉你一个坏消息:乔布斯的成功不能复制。接下来再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在后天习得。当你掌握创新者的技能,即便成不了乔布斯,也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阐述一下,成为一名创新者,应该具备的五项基本技能。

技能一:联系

创新者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能把尚未被联系起来的事物联系起来。联系,是跨越领域、产业,乃至地域,做出惊人关联的能力。克里斯坦森研究发现,创新者往往认为拥有这项技能是理所当然的。举个贝尼奥夫的例子。

早在15岁的时候,贝尼奥夫就与技术和软件结缘,他成立了一家小型软件公司,名为自由软件。

在大学学习计算机时,贝尼奥夫曾在苹果公司实习。期间,苹果推出了第一台Mac电脑。在苹果公司“think different”的环境里,贝尼奥夫亲身体验了“think different”的文化。

毕业后,贝尼奥夫加盟刚刚起步的甲骨文公司。25岁时,他已经成为甲骨文营销部门的领头人,并预见到互联网将会涌现新浪潮。

当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幸运之神随时都可能垂青。在夏威夷和海豚一起游泳时,贝尼奥夫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企业软件不能借鉴亚马逊的模式呢?有了互联网,为什么还要用老办法载入和安装软件呢?”

“当企业软件遇见亚马逊”,贝尼奥夫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中小型企业负担不起昂贵的定制企业软件,如果能够为他们物美价廉的互联网软件,必定是一桩大有潜力的生意。就这样,salesforce.com问世了。

把尚未被联系起来的事物联系起来,是贝尼奥夫成功的直接原因。当然,这背后也少不了他多年软件行业的积累。二者的结合可以解释贝尼奥夫成功的50%以上的原因。

关于行业积累,这个没有什么捷径,在你自己选择的领域好好干就是。关于联系,它的捷径就是跨界组合,就是将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方谷歌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学术文献的引用和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机会,创建了谷歌。

创新者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多数都是生拉硬拽,并不合理。只是联系的次数多了,形成创新想法概率也变高了。

技能二:发问

问题是激发创新想法的催化剂,伟大的创新者都善于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比如乔布斯,他就经常问一些类似的问题:比方“为什么手机一定要有键盘?”正是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乔布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颠覆性的产品。

想成为一个善于发问的创新者,有什么秘密吗?克里斯坦森说,秘密谈不上,但方法是有的:

一是创新者会不定期地质疑现状,以解除现状对思维的限制。比方当乔布斯问“为什么手机一定要有键盘?”时,他就解除了键盘对于手机的限制。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一提到手机,人们就会自动默认它有个键盘。这种自动化的想法,才是创新最大的敌人。

二是创新者经常把“为什么……”和“为什么不……”这两个句式挂在嘴边。“为什么……”这个句式是创新者用来搞清楚现状的工具,而“为什么不……”这个句式则是创新者用来解除现状对思维束缚的工具。

宝丽来联合创始人埃德温·兰德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次和家人度假的时候,兰德给3岁的女儿拍了一张照片。小女儿很想知道,为什么不能马上就看到自己的照片。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兰德陷入了沉思。“对啊,为什么不能让女儿马上就看到照片呢?”这个想法催生了拍立得照片,给公司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创新者善于提出假设,“如果……会怎样”是他们第三个常用的句式。20世纪90年代,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之后,经常问员工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钱不成问题的话,你会做什么?”这个问题解除了钱对思维的限制,激发了新产品和服务的创造。

发问,是为了获得真相,而要想获得真相,只问一个问题通常是不够的,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对此,最好的方法论来自于丰田汽车公司的“五个为什么”,“五个为什么”也被称为“5why工作法”,它的发明者是丰田汽车公司的前任首席工程师大野耐一。

(责任编辑: 季丽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