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子写下“戊戌政变”真相,藏于日本档案馆,专家:谭嗣同确实惨

 猎户ywysh4sdge 2020-04-30

引言

1898年,维新运动宣告失败,作为该次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谭嗣同被判菜市口斩首。他于临死前夕做七绝《狱中题壁》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人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借此诗再次讽刺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卑劣行径,在表达自己不惧死亡、死得其所的同时,也透露出希望后人能承担起大任,完成他们未竟事业的愿望。

戊戌变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从1898年的6月开始实施,到1898年的9月宣告失败,只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次变法虽然持续时间短,但是意义重大。它不仅推动了清政府加快改革的步伐,也激化了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唤醒了更多的知识分子,进一步传播了民主思想,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终结。

▲戊戌六君子画像

01

对于此次运动的失败,不少学者都认为归康有为需负大部分的责任。尤其指出,因为康有为盲目信任袁世凯,导致内部计划泄露、慈禧太后猛烈反扑以及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应负主要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从历史书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20世纪80年代,知名历史学家汤志钧在访问日本时,偶然于日本的档案馆中发现了一份关于中国维新运动的史料:《诡谋直纪》。这本书是由维新运动参与者之一毕永年所写,他亲眼目睹了整个维新运动的历程。在参与维新运动期间,他积极地宣传活动,也参与了很多次领导层的决策,颇有发言权。

▲毕永年旧照

毕永年在书中对戊戌变法的后期阶段着墨颇多,尤其是9月13日到9月21日这几天,描述尤为详尽。他在书中讲述了这些天维新运动一些主要成员的讨论内容和计划安排。之前尚未有史书对此有如今详细的讲述,书中的很多内容,历史学家们也是第一次看到,所以这本书的史料价值非常大,对后代研究维新运动具有很大的帮助。

02

据毕永年记载,1898年9月15日晚上9点,也就是毕永年抵达北京的两日后,康有为把他叫到客厅里,想跟他讨论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康有为当时的原话是“汝知今日之危急乎?太后欲于九月天津大阅时杀皇上,将奈之何?或欲效唐朝张柬之废武后之举,然天子手无寸兵,殊难举事。吾已奏请皇上,召袁世凯入京,欲令其为李多祚也”。当时康有为等人已经意识到了慈禧太后意欲对光绪动手,所以他们准备提前慈禧一步,先发制人,辅助皇上软禁慈禧,然后再将其架空。

▲慈禧与光绪的剧照

康有为还提到了皇帝准备招袁世凯入京,让他辅助此次行动。毕永年听到这里觉得十分不妥,在他看来,袁世凯是慈禧的人,依靠袁世凯就相当于送羊入虎口。而且,袁世凯此人胆小怕事,遇事比较怂,难当大任。可是康有为却不以为然,他在不久前曾经派遣徐仁禄对袁世凯实行了“离间计”,告诉袁世凯说荣禄曾经多次在皇帝和太后面前指责他,说他身为汉人,而且行事跋扈,难堪大任,所以皇帝和太后心中对袁世凯意见颇大。

袁世凯听完,当场告诉徐仁禄:“难怪当年翁常熟(翁同龢)想给我增兵,荣禄却从中作梗,真奸贼也”。徐仁禄将此话传给了康有为,康有为认为自己已经成功离间了袁世凯和慈禧,所以,他并没有听进去毕永年的建议。

▲袁世凯旧照

康有为希望毕永年能去说服袁世凯,辅助光绪皇帝进行此次活动,但毕永年忧虑甚重,迟迟没有答应,康有为就将此事交给了谭嗣同。第二天,毕永年去找谭嗣同商量,谭嗣同表示自己同样不信任袁世凯:“此事甚不可,而康先生必欲为之,我为之奈何”。

对于康有为的决定,他也无可奈何。谭嗣同找到了袁世凯,跟他说明了此次计划。为了说服袁世凯,谭嗣同还表示“只要皇上同意,杀死荣禄就和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袁世凯表面客气了一番,谁知谭嗣同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当即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大肆逮捕维新派成员,将谭嗣同等人下了狱。

▲谭嗣同旧照

03

其实谭嗣同估计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局。在他去与袁世凯传话回来后,毕永年曾找过他,向他询问袁世凯的反应,谭嗣同回答说“袁尚未允也,然亦未决辞……此事我与康争过数次,而康必欲用此人,真无奈何”。毕永年听到这里就知道要坏事,直呼“事今败矣,事今败矣”。毕永年还劝谭嗣同赶紧跟他一起逃走,却被谭嗣同拒绝了。谭嗣同认为,如果变法一定要流血的话,他愿意做第一个牺牲的人。

谭嗣同等人落到这样的下场,可以说,跟康有为的幼稚和一意孤行有着莫大的关系。由于康有为轻信袁世凯,造成计划泄露,加速了慈禧太后的反扑,直接导致了变法的失败。由此来看,康有为虽然拥有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但是作为领导者,他显然不够格,难怪在今天依然受人非议。

▲康有为旧照

结语

谭嗣同死前留下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危急之时,谭嗣同考虑的不是自身安危,而是以整个民族的兴亡大业为重,哪怕要以自己的鲜血铺路,来唤醒国民,推进变革,他也在所不惜。谭嗣同此举,绝对配得上“英雄”二字,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狱中题壁》

《诡谋直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