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VS霍去病:情侣似的名字,戏剧般的人生

 昵称25382711 2020-04-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高中时期在语文课本上读到这首词时,看到辛弃疾这个名字,就莫名想起了另一个人——霍去病。

一个叫去病,一个叫弃疾。

一个是西汉大名鼎鼎的天才将领,一个是南宋文武双全的将领和词人。

一个鲜衣怒马喊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一个血气方刚吼出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霍去病和辛弃疾,这两个名字对仗之工整,让我不得不感叹:好一个跨越千年的情侣名!直到后来得知,辛弃疾的名字的确是对照霍去病所起,而他们的命运,好像也在冥冥中有那么一丝丝有机的联系。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元朔六年,年仅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破格封为骠姚校尉,随舅舅卫青出击匈奴于漠南,他率领800骑兵歼灭了匈奴2000多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两年后,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部,短短一年时间,斩敌4万余人,俘虏包括单于在内的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彻底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而这一年,霍去病刚满二十岁。

在他二十二岁时,汉武帝命他与卫青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一路上势如破竹,消灭了7万多匈奴部队,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近百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兵锋一直杀到了瀚海。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霍去病的一生堪称传奇,甚至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战神。他十七岁领军出征,十八岁获封冠军侯,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六战匈奴未尝一败,共斩获匈奴几万余人。“瀚海勒马”、“封狼居胥”成为了多少后人的梦想,是多少名将都未曾达到的高度,可他只用了5年时间,完成了其他人一生都难以达到的目标,成为中国历代武将的最高追求。可以说,霍去病对减少匈奴侵扰、维护西北稳定、开拓边疆,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却在二十四岁时突然猝死,英年早逝,叫人无限惋惜。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

辛弃疾得此妙名,全拜霍去病铁杆粉丝的祖父辛赞所赐,辛赞非常崇拜霍去病,希望辛弃疾也能像霍去病一样神勇,击退金人,为国家建立不朽功勋,于是特给孙儿取名为“弃疾”。而辛弃疾也不负祖父的期望,自幼习武练剑,如霍去病一般,立下了恢复领土、报国雪耻的志向。

在他二十一岁时,组织2000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两年后,辛弃疾奉命代表起义军和宋朝联络,并劝说耿京归宋,本已得耿京的同意,然而在返回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并献其于金人,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义军作鸟兽散,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他登高一呼,啸聚千人,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所谓“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来形容这时的他可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辛弃疾只带50名勇士闯杀过去,硬刚当时金营驻扎的整整5万大军,擒获张安国并将其押解至南宋最高法庭处斩。以区区50人就敢袭击5万金军的壮举,使朝野也为之一振,宋高宗对此“一见三叹息”。

完成以上壮举时,辛弃疾才二十三岁。少年得志的他并不自满,毕竟霍去病在这个年龄时,已经“封狼居胥”了。他怀着一腔热血,想要抗金报国,不停地向皇上谏言,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可惜宋高宗只想偏居一隅,对收复失地兴趣缺缺,最后直接把他给禁言了。

比起霍去病来,辛弃疾还是少了一份运气,在官场上不得志,只能看着岁月流逝,白发徒增,却无能为力。从23岁到68岁,辛弃疾的人生蹉跎了45年,他终其一生没能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梦想,将死之时,在病床上遥望北方,气若游丝地喊道“杀贼!杀贼!”繁华过后的凄凉,令人感慨。

辛弃疾和霍去病,两人不光名字相似,他们都还有着满腔的报国热情。霍去病的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胜过千首万言萧瑟节峻的边塞诗篇;辛弃疾的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引无数热血少年前赴后继。令人惋惜的是,这两位名将虽然都拥有着过人的作战能力和万夫莫敌的勇气,但他们的人生却总是充满着戏剧性,霍去病年少的身体经受了太多风沙的侵蚀,英年早逝;辛弃疾终其一生没能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梦想,最终抱憾而去。如果霍去病能如辛弃疾一般活到六十八岁,他会一直是那个百战百胜的英雄吗?辛弃疾若能如霍去病一样遇到一名能够欣赏他才华的君主,宋朝的历史是否能够改写?我不知道。人的命运,就是如此难以两全,但他们作为忠勇爱国的标杆,会永远被历史铭记,被后人瞻仰,流传千古,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