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心花事玉华山

 鲶鱼上画壁 2020-04-30

人间四月芳菲尽,玉华杜鹃始盛开。

在江西,有许许多多看杜鹃花的地方,但玉华山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一个。

人们说,玉华山四时美景,春在升华山赏花,夏在千岁丘避暑;秋在塔溪村观枫,冬在紫脑顶看雪。那么,打开玉华山美景的正确方式,就从春天看杜鹃开始吧。

玉华山是一个大的山系。这个山系呈“川”字形排列。最左边的一“丿”,是千岁丘—昭明山—玉华山主峰紫脑顶一线,海拔都在千米左右,这里分布着高山草甸和高山湖泊;最右的一“丨”则是坪坑—鸡笼山一线,是荷湖与石江的天然分界。中间的这一“丨”,则是升华山,也就是风动石—香炉顶—道士石(将军石)一线。丰水源头就发源于玉华、升华之间,丰城也由此得名,最高的山,最美的溪,使这里成为剑邑河山中最为灵动的一脉。

升华山有两个别名,一个叫孤山,大概是说它孤峰秀削,横亘在天际,与周围其他山脉并不连属。所以清代丰城著名诗人袁守定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爬上升华山,一口气写了长长的五言古体诗,来描绘它山势的孤傲;而它较为正式名称,则叫澄山。明清时期《丰城县志》记载澄山有一眼澄泉,用澄泉酿的酒“色如丹砂”,味道绝好,此泉与玉华山顶的那一眼泉水、老蛤石的景翠泉又是别番景致。又说澄山有很多野生岩茶,曾是丰城的贡品之一。不要小瞧这些矮小的茶树,它们当年可是载于史册的名茶。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丰乘》就介绍过这款茶叶,由于《丰乘》沿用的是时间更早,而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宋元方志资料,这就说明,升华山茶叶史料的源头,其实是宋元时期的记载,时间至少有千年以上。这样说来,升华山不仅杜鹃有名,而且盛产岩茶和名酒,这让我们的赏花之旅,平添了很多赏心乐事。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一位叫杜允铨的先贤偶然经过玉华山下,他暗自赞叹玉华山的壮美。他本是隔壁崇仁县淡陂村人,“数娴堪舆,见其砂水环抱,甚可居焉,舍淡陂而迁于此。”这位精通风水的杜氏先贤不但把家搬到了这里,去世之后,还留下遗嘱让子孙把自己的寿域佳城安在了升华山的道士石下面。这样的话,他可以在这里天天看玉华山云舒云卷,看千岁丘日升月恒,看村里的子民繁衍生息,看这玉华山的百姓乐业安居。

交待完玉华山的地理与历史,我们把话头带回花海。

十里杜鹃花海就在升华山山脊那条羊肠小道两侧,如果从桂家村后山开始计算,到达道士石下的茶坑,不多不少正好十里。

每逢季春四月,这里的杜鹃花漫山遍野,如丹霞、如红雪、如彤云、如朱雾,簇拥着、弥漫着,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十里山脊上,争先恐后地绽放着对春天的赞美,这个时候你才能明白“映山红”这三个字是多么地贴切。所以我常常说,升华山十里杜鹃林,是上天赐予丰城人的景观大道。这里是花山,是花海,是丰城人的“花花世界”!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丈量十里杜鹃花海吧——作为玉华山美景的精萃,它当仁不让地成为玉华第一景——如果把玉华山比作一位画家的作品的话,那么升华山便是这幅作品的巅峰与高潮。

     风动石是我们启行的起点。这里的山头像一顶皇冠,远远便能见到它昂然耸立在花海之上。风动石是升华山著名的标志性景观,人们习惯把这个山头当作升华山主峰,也是我们进入玉华山区看到的第一座主峰。从这里,可以看到起伏的山脊线如波涛一般涌向天边,云海在这里潮起潮落,花海在这里弥漫铺张。江山丽日之时,满目的苍翠,夹杂着红艳艳的杜鹃,把眼前的山川点缀成一幅立体的锦绣。中间拔地而起的香炉顶,像城堡一般巍峨;远处的青黛的玉华山,左近的尖耸的鸡公山,右侧低调的千岁丘,四周都是五彩缤纷的画图,就像前来欢迎的人群一般,把花海的气氛渲染得汹涌澎湃,站在这里,不由得令人生发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

       我们绝不是这片佳山水的第一个发现者。远古的先民在很早以前就来到这里,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垦了玉华山的各个角落。走在山脊的杜鹃林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座座村落分布在梯田之间,松风阵阵,袅袅炊烟与杜鹃花枝一起随风摇曳。

从风动石向南走三五里,要经过大大小小六七个山头才能到道士石。如果从杜家、湾里往这里看,只能看到三个巨大的山头,那是因为风动石、香炉顶和道士石高于其他四个较为平缓的山头,所以在玉华山早期的诗文中,澄山三峰被称为“三峰笔架”。如果横绵的升华山是笔架,秀拔的玉华山是文笔,奔流不息的丰水源是一条文脉的话,那整个玉华山的这局好风水,真够我们饱蘸深情,大写一篇畅快淋漓的锦绣文章的了。

笔下的文章有待诸位慢慢写,此时的我们已经在天然锦绣文章中穿行。接近香炉顶一带,杜鹃花数量越来越多,颜色越来越红,树冠越来越高,绽放越来越猛烈,景致越来越深邃,就像丰城人的性格,爽朗、热情而不失细腻。

从中间一处不经意的横路折往一处茂密的小道,真正的景观大道赫然出现。这里的杜鹃高的两三米,更高大的四五米,树枝交拱成隧道一般,我们在树下穿行,红花在头顶绽放,伴随鸟语花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更有几个低矮处,只能一人通行,树枝缠绕在头顶,花瓣散落在脚下,移步易景,步步红花,让人惊叹这里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景致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如果陶公在此,肯定要把桃花改成杜鹃,把百步改为十里,就活脱脱是玉华山杜鹃的真实写照了。

在杜鹃花海的中间有一株巨大的“花王”,这是四月初带着砍路队开辟这条线路时的意外收获。这株“花王”迥然不同,先是像焰火一般,拔地而起冲上天空,然后猛地向四周绽放出热烈的花枝,它把热情的红色尽情抛洒,把生命最灿烂的一刻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在清理“花王”周边杂树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了一株奇怪的植物,山民说这就是名为“十大功劳”的药材,形同荆棘,长着紫色的浆果。他们说十大功劳能长到这么高大也不多见,于是我们便让它与“花王”为伴,铭记它们点染河山的功劳吧。

再往南走过两个山头,花团锦簇之间,道士石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道士石是一组天然的石柱,以其形态像几位道骨仙风的道长而得名,它的命名这可能跟整个玉华山的道教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它是玉华山最奇也最远的石头景观之一,因为没有大路抵达,所以知名度并不高。二十年前我曾从茶坑登顶于此,代价不仅是累累划痕,而是把杜鹃花海完美错过。这次大自然给了我最大的补偿,让我醉心于花海,游目骋怀于天地之间,与道士石完成了一次美丽的人生邂逅。

在我看来,这组天然巨石,尤其是最外面那个几十米高的孤立的巨石,既像背剑而立的道士吕洞宾,也像一苇渡江的达摩祖师,更像孤芳自赏的隐士陶渊明。一块奇石,把儒、道、释三家的名人都囊括进来,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道士石既是这一带的统称,也特指这组巨石。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杜家村一位叫杜光邦的秀才提出了新的观点。他敏锐地指出,这块巨石更像一位雄才大略、俯视群伦的将军。我前面提到的吕洞宾是仙人,达摩是僧人,陶渊明是诗人,都算是文雅之士,他则干脆将道士石改名“将军石”,使这块巨大的奇石陡然平添了几分豪侠之气。我不知道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是否想起了自己的老祖宗、号称“武库”的杜预(222-285),还是想起了在丰城家喻户晓的名将邓子龙(1531-1598),总之,我为他的发现而赞叹,毕竟从香炉顶方向看道士石,不更像一位久经沙场、奋勇杀敌而凯旋归来的大将军么?想到这里,杜光邦大概也颇为自得,他在《石立将军》一诗中写道:

   擎天竖立凛威风,赫赫将军石不同。首戴兜鍪真似铁,身披甲胄逈非铜。竹生高岭张旗帜,蒲照悬崖淬剑锋。身虎夜深曾饮羽,心肝露见仰精忠。

我猜想杜光邦心里想着杜预、邓子龙的原因,从“蒲照悬崖淬剑锋”一句就能猜个八九分。想当年邓子龙意气风发,在瑞牛山吃了广汉黄道人的“杖头蒲饭”,神力大增、武艺精进;二十五岁时,就写出了“磨就青霜胆气雄,神龙长射斗牛中”这样豪迈的诗句,这个“将军石”,不就是百战归来、风云叱咤的邓将军么。如此说来,道士石是大可更名“将军石”的了,不知同游花海的诸君子意下如何?

从花海重返人间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此前抄写的一首诗来,它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拣选知县黄思敬的一首名为《升华仙境》的诗,内容如下:

一径迢迢上翠岑,寒光隐映白云深。紫霄声动霓裳舞,宝篆香飘鹤驾临。春暖碧桃迷洞口,雨晴苍鹿卧松阴。何当共听云间笛,一曲梅花清我心。

意兴未阑之际,难免技痒,干脆也东施效颦一个,权当这次花海赏心之游的结束吧:

升华山杜鹃花海

万仞河山拔地雄,漫劳天帝助神工。鹃花十里红堆雪,道侣千年吴带风。雨落霓虹沧海外,人行绣闼锦屏中。此生但得长相守,阅尽繁华感慨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