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潞 || 岩性各异:五台山脉与太行山脉DNA比较

 哲齐66 2020-04-30

冯潞:地理、地质、古建筑发烧友。皇城相府集团文化顾问。

作者实习

岩性各异:五台山脉与太行山脉比较

——从地质、人文角度试探五台山与太行山脉之关系

 北太行:小五台山

考察两座山脉的年龄,得先考察其岩性。所谓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如同人体之DNA,其中夹带着生命信息。

五台山古老岩层25.5亿年

在五台山,最具特色的也许是绿石头,这就是“绿色片岩”,就是1871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发现的。《五台山地质趣谈》里指出:“五台山绿色片岩是中国典型的太古代‘绿岩带’。”其形成与在海洋里裂谷内沉积与火山喷发后有关。此种岩层在19世纪70年代被称为“五台系”,又叫“五台群”,内分为三群八组。此种岩层形成于“距今25.5亿年前”。

五台山区交通地形图

有学者将五台绿岩由下而上分为繁峙亚群、石嘴亚群和台怀(高凡)亚群。并判断其为:“属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总体变质程度达绿片岩相-角闪岩相,下部繁峙群以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为主,缺少绿泥石带,中上部主要为绿泥石带”[1]。说白了,绿片石分布于五台山体的中上层。

绿岩并不坚硬,而五台山台顶之所以以“屋脊”名世,在于其岩石是一个“花岗岩—绿岩”混合体,北台即由花岗岩组成,民间戏称其为“长着一颗花岗岩脑壳”。

地质博士、太原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赵金贵先生

花岗岩—绿岩”混合体形成

《五台山地质趣谈》一书有所揭露:“距今28.5—25.5亿年前晚太古代,五台山区处在海底。先是从地壳或者地幔深处分异出镁铁质岩浆,而后喷到地表形成绿岩;距今25.5亿年前,在地壳运动中,硅铝质岩浆上升,侵入绿岩层,后凝结成花岗岩—绿岩层。

五台山台顶

沈其韩认为,五台山原岩形成年龄为2 530~2 520 MaMa:百万年),即25亿年多,地学界认识比较一致,但对变质年龄争论较大,Liu 等认为石咀亚群黑云变粒岩形成于(2508±2) Ma年龄,即25.08亿年,误差为±2亿年,代表了五台群的区域变质时间;Zhao 等认为五台地区不存在新太古代的变质事件;Liu 等根据金岗库组蓝晶石、石榴石片岩测年,结果为1 887~1 822 Ma,即18亿年多,是五台群的变质作用时间;Qian 等认为五台群变质年龄为1.95 Ga,即19.5亿年;杨崇辉等根据五台群上覆的滹沱群底部砾岩,认为五台群的变质应在滹沱群沉积之前,很可能在新太古代末期。[2]

五台山雄浑山脊

五台山各片岩石分类:当然,五台山不仅有花岗岩—绿岩层,其中北台由花岗片麻岩组成,这种岩石坚硬,剥蚀缓慢,“北坡下有寒武奥陶纪石灰岩作成的低峰……花岗岩体,西向延伸至中台及西台以北及茶铺赵山一带的花岗岩相连。

台怀镇南北:多分布有板岩系,北东走向,近乎直立,其构造方向,向西南可连接到金阁寺以至伏胜村。但由于受花岗岩侵入改造,不易辨识。但其主题是板岩系。

俯瞰台怀镇

中台、西台:由花岗片麻岩+石英岩组成,西台顶是震旦纪的石英岩和砾岩系,呈黄棕色或白色,山底是古老的绿色片岩系;南台则是石英岩,被命名为五台系的南台统;东台则多为绿片岩。另外还有变质砾岩。譬如清凉寺大殿后面的清凉巨石,长宽高分为5米、2.5米、2米,重达60吨,这就是变质砾岩。“将山中泥沙悬浮夹裹着砾石沉滞海中”,又经变质作用,于25亿年前或稍晚形成变质砾岩。五台山变质砾岩其中保留了石榴石蓝晶石片岩、石榴斜长角闪岩,这在前寒武纪时期的地层中罕见。

白云岩-碳酸钙镁节理

峨水流经区域:此水由五台山顶发源,向西北流下来,经过茶铺岩头元山子出山,在峨口流入滹沱河。

 河谷两岸高峰耸立,岩石以绿色片岩为主,这正是李希霍芬目击到的绿色片岩,与西台顶部岩层一致。“元山子到峨口一段有大片的花岗片麻岩体。峨水沟中虽多为花岗岩,但山的顶部则仍多片岩。安头村北山,花岗片麻岩的岩为含长石的石英混合岩,含云母角闪岩、石榴石云母片岩。石英片岩及云母片岩中都有蓝晶石,绿色片岩系中普通石英脉极多,含电气石及贫铜矿的脉也很不稀奇[4]。”

总之,这一代河谷还是绿片岩与花岗岩混合体。存在背斜向斜,河谷底部多为花岗岩侵入,上部多为绿片岩,厚度估计在数千米。

石咀由东北经长城岭、射虎川,去河北阜平的主路上,能发现一种眼球状片麻花岗岩,笔者曾组团踏勘,发现岩石上眼球状斑品不过一厘米大小,但到长城岭一带下车观察,斑品增大至5、6厘米。“石咀西南狐峪口的西面山上是大块的片麻状花岗岩, 接触的水成层为片岩及板岩,仍现侵入状态,离开接触不远到牌楼烟的山顶,见到矽质石灰岩内有矽质的 Collenia。[5]”石咀西南至长城岭,为地理意义上的五台山与太行山结合部,从地质分析,均是片麻状花岗岩,但细节不同,存在“眼球状”与否。

地质猛男:地学研究中心主任赵金贵副教授

地学专家对五台岩层认定

对此,地质专家有一系列学术认定,譬如孙占亮等认为:

五台山90%的出露岩石为变质岩系,而这些变质岩系处于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包括花岗片麻岩—绿岩带、古元古代浅变质地层。前者分布于五台山北部、东部及分水岭一带;后者分布于五台山南坡及西南部。[6] 

田永清等、沈保丰等认为:

五台山变质杂岩与太行山一恒山变质地块存在着亲缘关系,但是又不具有老于2.6Ga(Ga:10亿年)的早期演化历史。[7]

五台队集体调查:

绿色片岩系和以后的震旦纪地层岩相相差很多,前者变质很深,后者比较轻微,……。绿色片岩系作出窄狭多折曲的小型皱褶,震旦纪多较宽展的内斜与背斜。华北常见的震旦纪地层以下,往往出露片麻岩或片岩,其间的不整合面就是和五台山同样的东西。

[8]

沈其韩等认为:

五台山地区的滹沱群分布于五台群南侧, 不整合于五台群之上, 主要变质岩石类型有变质砾岩、变质砂岩、变质砂板岩、千枚岩、结晶碳酸盐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典型的变质矿物组合有……属于高压型绿片岩相变质(党修鹏,1993)[9]。

冰原地貌:冻胀丘

以上三段的观点是:五台山主体为变质岩系,片岩主要有绿泥片岩、云母片岩及角闪片岩。还有其他杂岩,如石英质片岩、钙质片岩、混成的各色片麻岩及少数板岩及千板岩,也有石英岩、大理岩。火成岩在片岩中极为活跃,成矿性能高。绿色片岩系和片麻岩岩相差较大。五台地块与北太行——恒山存在亲缘关系,岩性有部分相似性;滹沱群与五台群不整合。不整合,即一系列沉积层中发生沉积间断的露头。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三类: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岩性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整合。

太行山岩性年龄

太行山脉由于南北狭长,岩层发育差异巨大。譬如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属于北太行,其特征是大理岩峰林,辅以花岗岩瀑布群等地质遗迹,在太行山脉中独具特色。这种峰林特别之处是三层地质结构:山脚基座是肉红色花岗岩,中部是白色大理岩,山顶是灰色石灰岩。因为景观新颖,已经辟为国家地质公园(Molmt Baishishan national geopark)。

白石山峰林地貌

譬如白石山:从其岩性观察,有学者做了详细记录:基底为太古宇阜平群变质岩,主要为团泊口组和南营组。其中团泊口组为太古宙片麻岩,夹有磁铁石英岩;南营组为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浅粒岩;顶部为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基底之上为沉积盖层,包括元古宇长城系高于庄组和蓟县系雾迷山组。是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其特点是下部含叠层石较多,中部含锰多,上部含各种形态的结核,顶部含钙质、沥青质。雾迷山组构成白石山主体部分,主要有含粉沙泥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巨厚叠层石白云岩夹沥青质白云岩和硅质岩,“本组岩性层序稳定,富镁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韵律明显,燧石含量高,形态复杂,颜色多样,以富含叠层石和有机质为特征,为滨浅海相沉积。”[10v]

河北白石山峰林地貌

白石山岩层分布细腻清晰,共分为四段,每段分2—3层。第一段: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粉砂泥晶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互层,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白云岩;第二段分三层:下部为黑色沥青质白云岩,上部为厚层白云岩,顶层有鲕状硅质岩:第三段分三层:底部为砖红色含砾白云岩,中部为白云岩,上部为灰黑色含白色燧石层白云岩+锥状叠层石;第四段:底部有石英岩状砂岩,中部为燧石条带白云岩,上部为含海绿石+叠层石的灰泥晶白云岩。[11m]

从其岩层分布即可看出地壳运动的特征和岩性发育时间。可以说,这是沧海桑田亿万年后的遗留。

涞源县白石山

白石山最独特的景观是大理岩构造峰林。其成因与高于庄组、雾迷山组性差异风化,经构造作用而成,表现出怪石峥嵘、多层地质结构的奇景。[12n]

譬如南太行基底出露岩石犹如“蛋糕层”,由下往上大致可分为六层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黑色含煤层、中生代岩层和新生代黄土。换一种叙述,依次有片麻岩,石英岩、石英岩状砂岩,紫色页岩,灰岩;还有砾岩等。

笔者以河南林州为研究对象,本区岩石种类丰富。其基部出露的岩石有太古界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等多种片麻岩;在其上为元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及石英砂岩;在其上为紫红色页岩,间以薄层灰岩,分布在淅河谷中;鲕状灰岩出露于太行山顶部及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奥陶系深灰色石灰岩出露在东部低山丘陵;而第三纪砾岩,出露于峡谷两岸岩壁上;第四纪红色土及黄土厚达数十米,在盆地、山间分布。

林州太行山的西北翼与黄土高原连接,东南翼为断层崖,断层崖又切割,断裂为“V”形谷,形成一座座南北排列的断层三角面山。“自林州盆地西望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山势宏伟陡峭,呈堡垒状。断层三角面山在林州盆地西缘南北展布,排列整齐,是太行山大断层的主要证据之一。[13]”

在张吉献等看来[14],内外力作用加上岩性使然,除了形成三角面山、低山丘陵、断陷盆地、崩塌和倒石堆裙、峡谷、冲积扇和洪积扇裙,岩性对于地貌形成作用明显,使太行山断崖面呈塔状,石芽和溶沟广泛发育,山顶部岩石浑圆;太行山东麓大断层呈“E”状分布及小型横向断裂,这是其地貌发育的主要特征,林州断块山和凹陷盆地地貌形成,受到大断裂控制;微地貌,如“谷—扇”结构,则受到小型断裂的控制。

 以南太行王莽岭分析,存在两期夷平面,即太行期夷平面和唐县期宽谷——山麓面,前者分布于海拔1400—1600m山地,形成于渐新世,夷平面上常见红土风化壳及古岩溶地貌。这种地貌与湿热的气候有关,易溶组分严重流失,脱硅富铝铁化作用较明显,属中等发育程度;唐县期宽谷——山麓面分布于海拔1100m附近,形成于上新世,古宽谷中,存在岩溶丘陵与洼地相间组合,发育有红土风化壳。气候环境与上述夷平面类似,但风化作用强度较渐新世弱,该期发育程度属中等偏弱。

石英岩崖壁

南北岩层差异巨大:太行山脉的岩层分布不均衡,南太行成景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南部多云台山地貌,表现为溶洞地貌、瀑布地貌、峡谷地貌等,以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要成景地层[15rrr]。而在中、北太行多白石山、嶂石岩地貌,包括北台面、甸子梁面和唐县面。成景地层以中元古界石英岩状砂岩为主。

白云岩刀砍纹

在河北平山以北,红色嶂石岩缺失;在平山以南,老白云岩层缺失。从景观的角度来看,红色嶂石岩和白色石灰岩是太行山的成景岩石,峡谷以及峡谷两岸笔直如削的崖壁由其构造。看上去呈赭红色,节理丰富,多成条状,经水流切割,看上去极富质感和美感,如同上帝之手精心塑造,是精神、视觉追求者追寻、渴望之地,譬如摄影者、画家、驴友等。而古老变质岩对景观贡献不大,看上去比较贫乏,但富藏铁,却是铁矿产出地,对于“唯物者”是巨大吸引,是淘金者的理想之地。

嶂石岩地貌成因、岩性分析这种红崖长墙砂岩地貌,于1972年最早被河北省科学院地理所郭康发现,命名地就在在河北赞皇县嶂石岩村,属于长崖‒瓮谷型。这种地貌处在赞皇大背斜西翼,其主体是中元古代长城纪砂岩,砂岩中夹有薄层黏土岩,上部覆盖有古生代寒武纪灰岩,大致成型于18亿年前,主峰海拔1774m。除此外,另有河北苍岩山、河南林滤山为代表。

嶂石岩地貌

嶂石岩主要有正地貌、负地貌和均衡地貌三个类别。正地貌属于抬升速度大于河流切割侵蚀力形成的,譬如长崖、断墙、方山和低丘;负地貌属于抬升速度小于切割侵蚀力而成的,譬如裂隙谷、嶂谷和V形谷;在构造稳定时夷平剥蚀作用下形成[15],譬如山麓剥蚀面和山地夷平面为均衡地貌。

嶂石岩地貌如何形成?有专家认为来自两种力量:横向楔状侵蚀作用和横向掏蚀卸荷作用。他们认为,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等,是将山体上下切割成豆腐块状,而嶂石岩的成因来自于对山体一侧陡壁的横向切入,使之成为竖直的沟缝,这就是“楔状侵蚀”。而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是将沟缝扩大,“对嶂石岩地貌演化的速率及物质总量的搬运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者共同促进了嶂石岩地貌的形成。[16]

横向掏蚀作用

这种“横向掏蚀卸荷”作用的发生与岩性差异有关[17]。岩层遭侵蚀首先从软弱层开始,主要是夹砂页岩和松软砂岩,而上覆岩层承受的力愈来愈大,其原有的垂直节理改变,并产生新生节理,导致整个岩体渐趋于不稳定。等臻于极限时,开始卸荷塌落,造成岩壁大面积崩塌,岩壁整体后移[18kmm]。这种作用如同革命阵营里,意志不坚定者最先易被糖衣炮弹腐蚀。因为一批人当了叛徒,队伍收缩,反而造就了异常险峻的“嶂石岩”景观。

郭康总结嶂石岩地貌发育过程,应经历如下阶段:岩岭后退—石缝发育阶段(胚胎-幼年期);巷谷发育—套谷形成阶段(青年期);套谷发育—方山、塔柱形成阶段(壮年期);方山、塔柱发育—块状残丘阶段(老年期)。而目前的嶂石岩,正处于地貌发育的第二、三阶段,即青壮年期,正是芳华绝代、蔚为壮观景观地貌最美的时期[19uuuu]。等到未来的地质年代,嶂石岩也会成为残花败柳,但人类在哪里安放,其命运如何,需要一番科考预测。

 岩性、地貌文学性描述

笔者考虑到一般读者的地学障碍,而加以文学性审美。五台山多花岗岩——片麻岩,颜色看上去是灰绿相间,有仿古青铜之感,一种仿古之美;五台山最吸引人的是五大台顶和上面的冰缘地貌。台顶夷平面,宛如五朵巨型莲花盛开,——如果从几万米高空俯瞰五台山,笔者臆想这五个青灰色圆顶,形如五个蒙古包,或者叫穹隆包。

在北方,这种雄壮的山体并不多见;虽然北太行有一座小五台山,也有五座台,但考察发现,台顶比较尖削,更像是五把锐利之尖刀,有穿透力;而五台台顶犹如成熟的中年人,释放出一种沉雄、浑厚之感。

五台山北台顶

恒固于世:笔者多次近距离审视、研究五台山,这座大山仿佛如天外来客,让我等有了时空交错、维度穿越之感。五台山山体足够高大,给人以“恒固于世”的超稳定之感。相比于太行山,尤其南太行,五台山显得更加高冷古朴一些,而南太行则显得鲜艳明丽,峭拔峥嵘,仿佛涂上了浓浓的赭色口红。南太行的岩层发育得极为生动活泼山体破碎而多变,岩层多姿多彩,造型奇幻有致……山崖犹如嗮布崖,崖壁壁立似铜墙铁壁,山峰蜿蜒起伏如自然之脊,人造天成……看上去峭拔生动而富于幻觉,如一个半初长成的后生。

嶂石三叠举凡中国,砂岩中有三大奇观:一是丹霞地貌,二是张家界地貌,三就是嶂石岩地貌。这嶂石岩以南太行最为经典,其发育的如兀然而立的一座巨墙,上下由三层叠置而成,人称嶂石三叠”;每两层间有一绺平台(民间称之为“栈”)和灌木野草分开。这种“断墙”,由红色石英岩组成,文化人称之万丈红绫,地质学上称之长崖。这种断墙被侵蚀分割后,就形成了方山、台柱、塔峰等地质景观。有人将这种地貌总结出五个特点: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Q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沟谷垂直自始至终[20e]因为其红色,因为其壁立,因为其造型……容易在视觉上形成影视蒙太奇之效。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的画家摄影人和旅者。他们最想捕捉的,一是其阳刚之美,二是其油画之性,三是其弥漫出来的一种精神魂魄,20世纪中后期有人称之为“民族脊梁”,将这种壁立险绝的山体塑造为“太行精神”。

岩性结论小结

五台山脉——太行山脉之间在地质历史、岩性上既有同一性,又存在着差异性。北太行白石岩地貌与五台山地貌存在一定的亲缘性。尤其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共生关系更加明显。从生成时间观察,五台山脉在前,太行山脉在后;而后,两山联袂共生,形成命运共同体;加上恒山山脉,三者共同构成了华北造山运动的基础,形成三山扭结的奇观。

五台山台顶

当我们面对这几座大山发出惊叹时,应该想象到:造物主发一下力,来自地心力量的涌动,造成地壳陆块的破坏,再经过各种复杂的运动沉积后,终于,平地起山,将贫乏的陆平面整合得生动起来。在笔者看来,五台——太行——恒山的塑造,连同燕山山脉,是华北地质史上最壮观的造山活动。它们各具芳华,各呈风采,而后又联袂起舞,最后连接扭结,形成今日之地理奇观。

参考文献:

[1][2]参见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华北克拉通的组成及其变质演化》,《地球学报》,2016年7月,第37 卷第4期。

[3][4][5][8sss] 参见五台队集体调查:《五台山五台地层的新见》,《地质学报》3卷。

[6]孙占亮等:《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形成条件》,《国土资源》2012年第六期。

[7]刘树文、李江海、潘元明等:《太行山一恒山太古代古老 陆块: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制约》,《自然科学进展》第12卷第8期。

[9]

[10v][11]安广义、王桂霞、赵雄伟、赵保顺、史中华:《河北涞源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特征研究》,《地学前缘》第12卷第4期,2005年10月。  

[n]

[13][14]参见张吉献、杨铭、李海岭:《太行山区地貌与岩性 、断裂的关系及开发利用——以林州地区为例》,《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版。

[15]张忠慧:《云台地貌形成之研究》,地图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16]郭康:《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地理学报》第79‒89,1992年,5期总47期。

[17][18]参见雷庆、刘定坤、李圣、季玮:《太行山的地貌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太行山中、南段嶂石岩地貌为例》,《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年9期。

[19]郭康、邸明慧、马辉涛:《主宰“嶂石岩地貌”的两种坡面发育模式》,《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第61-64页,1997年,13期。

[20]郭康:《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及其旅游开发价值》,《地理学报》第461-472页,1992年第5期,总47 期。

[21]参见《嶂石岩,它是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三栈牵九套四屏藏八景》,百度。

迤逦河西走廊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