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衙署为保一方平安,建城隍神祠,城隍成为一城的主宰。城隍原为守护城池、保障治安之神。道教吸收其为神后,其权限增至护国安邦、剪凶除恶、调风和雨、管理亡魂诸事。官员赴任,首先到城隍庙拜神,宣誓造福一方,并求神护佑。一般城隍庙内有两座城隍像,一为泥塑,一为藤像。藤像为春、秋、冬出巡用。春指清明节,秋为七月十五中元节,冬为十月初一寒衣节。
保定城隍庙原为清苑县城隍庙。北魏太和元年(477)置清苑县,县城在今省监狱、马庄一带,于城内建城隍庙。北宋淳化三年(992),保州城移今保定旧城,在北城新建城隍庙(今古城宾馆)。金贞祐元年(1213),蒙古军屠保州,城池与城隍庙尽毁。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古军保州等路都元帅率部于满城县移镇保州,在重建保州城时复建城隍庙。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保州升顺天路,改名顺天路城隍庙,顺天路治与清苑县治同在一城,为区别等级,在城西南隅建县城隍庙废于清同治初年(1851)。……(见史理广《保定道教琐记》)明洪武三年(1370年),依敕令再建保定府城隍庙(洪武元年路改府),城隍神为二品官衔的威灵公。至成化十四年(1478),洪武三年建的庙历时108年,庙宇腿颓败。江夏刘观(字亚元)由真定府迁保定知府,节缩公帑,捐舌俸资,鸠工选材,效京城城隍之制,建正殿五间,……在城隍庙左右分建二司神祠(左为保护地方之土地祠,右为保护生育之子母宫),……见史理广《保定道教琐记》)
数百年来这里一直为全市最繁华地段儿,尤其每年春、秋两次庙会,引来大批商贾、香客,买卖兴隆、购销两旺。民国时期,这里形成有名的商业游乐中心:平时估衣旧货、干鲜果品、糖果糕点、小吃茶摊、古玩钟表、丸散膏丹、花鸟虫鱼,修脚拔牙、点痦子、说书、唱大鼓、说相声、拉洋片、变戏法、练武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到了庙会期间除了搭棚唱戏,还举办大型“戏隍出巡”的游行,高跷、舞狮纷纷出场,热闹非常…… 20世纪70年代初,将城隍庙改建招待所(今古城宾馆),仍保留五楹城隍大殿为会议室。2006年经有关部门协商,交由道教管理,重新塑城隍像,为保定道教书画家、河北省道家书画院会员崔信良杰作,现为保定市道教协会驻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大师为城隍庙题写了匾额,保定市道教协会刘崇汉会长编撰了大殿楹联。 保定城隍庙位于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的河北省保定市,地理位置有着独特的优势。 城隍庙所位于的保定市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直接可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由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京昆高速、保沧-保阜高速在保定周边互通连接,形成高速外环。而已经开工的京石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和即将开工的保津城际铁路(高速铁路)将实现到北京30分钟和到天津40分钟的公交化联系,将进一步巩固区位地位,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港。 保定是京师门户,曾“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史上燕国、中山国、后燕立都之地,清代八督之首,为“冀北干城,都南屏翰”。现为大北京经济圈中的两翼之一,北京主要卫星城,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保定市规划建设了保沧、廊涿、张石、大广、保阜、荣乌、张涿7条高速公路,里程801公里,总投资500多亿元,投资规模占全省四分之一,全部建成后,保定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200多公里,占全省五分之一,贯穿全市20个县(市),高速公路网密度将达到5.4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德国水平),截止十一五末,保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57公里,居全省第一位。届时保定市区到所辖各县只需1小时车程,到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只需100分钟车程,保定将成为南北通衢、东出西联的“高速公路枢纽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