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标效应 | 孩子学习的动力,并不来自父母而是他自己

 求知_时光 2020-04-30

【教育中的心理学】

第 4 期  目标效应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

——蔡元培

当你的孩子说出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看。”

“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样就不用放羊了。”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的回答是沉默无言,或者“不要做梦了”

如果你这样回答,那你错失了一次激发孩子动力的机会。

人类最可贵的本能就是对未来充满幻想。

一个真爱孩子的父母应当精心保护孩子的梦想,让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父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梦想就是孩子未来的目标,就是孩子不懈奋斗的动力。

对于孩子来说,目标是学习的动力。

教育孩子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孩子上进心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孩子成才的必经之路。

  1  

——  目标效应  ——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比赛尔。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

可是在很早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

并不是说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可为什么比塞尔人不能走出大漠呢?

一个名叫肯*莱文的人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

这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也从来没走出过大漠。

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让阿古特尔带路,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出发了。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大漠中找准方向。

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

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

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最后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他告诉阿古特尔,如何通过北斗星来找到正确的方向。

肯*莱文对阿古特尔说,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

也因为此,阿古特尔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

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跟着目标走就不会迷路

目标使我们产生积极性。

一个人有了需要不断完成的目标后,就有了奋斗的动力。

目标就给了我们一个看得见的射击靶,使我们能够一箭命中,而不浪费时间

  2  

——  目标效应  ——

引导孩子的梦想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完成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文章开头的那两句孩子说的话,这里大家看看这位家长的回答

家长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

“如果你们想,你们也会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

他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父亲。

家长说,看看我是怎么飞的吧。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

但家长肯定地说:“可能是因为我的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

“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你们想去的地方。”

孩子天生都有梦想。

当孩子有梦想时,父母应为此感到高兴,并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因为这正说明了他们对客观世界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说明了他们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一个人心中拥有了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投入他们全部的努力,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

那两个儿子后来怎样了呢?

儿子们牢记着父亲的教导,并一直不断地努力。

等他们长大以后终于飞起来了,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他们发明了飞机。

莱特兄弟

许多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其实都可以实现。

这是因为梦想会使人心中产生激情,作为一种可贵的心灵动力。

这种激情可以令一个人产生“虽九死而不悔”的生活向往。

它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

我们也不能奢望所有的梦想都能变为现实,梦想只是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因此,当听到孩子讲出自己的梦想时,父母不必轻率的嘲笑,不要去说那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带着不屑的表情说“就你那水平,那智力,还想未来当科学家呀?”

这样的父母粉碎了孩子的憧憬,也粉碎了孩子的未来,是不合格的父母。

梦想就像人体成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与氨基酸。

缺少它,大脑的营养就跟不上,思维就会迟钝,没有想像力、创造力。

父母要学会给孩子以梦想,让孩子在无数个梦想中,充分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

梦想是孩子前进的指路明灯,是鼓舞孩子奋斗的风帆,是孩子取得成功的基石。

当孩子心中有了梦想,他会为了梦想的实现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矢志不渝地奋斗不息。

父母从小就要引导孩子的梦想。

送给孩子美丽的憧憬,送给孩子一个个热爱生活的梦想。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积极地调动全身的潜能,主动地求知探索。

对于孩子来说,一旦有了梦想,就会有了勤奋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持久的。

而如果没有梦想,就不知道自己学习有什么用。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微有点阻力和困难,他们便会产生放弃心理,更不用说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

梦想还是改变孩子后进的一个很好方法。

绝大部分后进孩子落后的原因,不是智力低下,而是缺少自我约束的能力,没有稳定的方向。

引导孩子的梦想,就是帮助孩子确定一个方向,使他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当孩子有了梦想后,父母要及时将孩子的梦想化为现实的目标,引导孩子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

父母为子女所设的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如果太容易达到,就不容易形成动力;如果太难达到,就会让人望而却步。只有合适的目标才对孩子有吸引力。

有些家长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实际,为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

这只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因为一旦孩子达不到这个目标。

或者认为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达到,便会泄气。

这与家长替孩子制定目标的初衷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父母应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将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结合起来。

使孩子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经过拼搏奋斗,梦想才不会化成泡影。

孩子的目标家长不应该去干涉,而是引导孩子怎样去实现。

每个人的梦想不同,目标不同。

但使实现梦想和目标的方法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现”。

例如,当孩子说出明确的相当歌手时,家长即使知道这很难,但也不要否定。

而是告诉他,那你现在就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嗓子,并且认真学习声乐知识。

没有差的目标,实现目标更多时候,更是需要那份来自梦想的激情。

  3  

——  鼓励孩子异想天开 ——

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异想天开”的过程。美

国莱特兄弟小时候“异想天开”要上天,1903年,他们制成飞机实现了人类的首次机械飞行,真的上了天。

人在几千年前就幻想过“顺风耳”和“千里眼”。1895年俄国波波夫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

1925年美国贝尔?德明发明了机械扫描电视,人真的能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看到千里之外的形象了。

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要受到许多潜在的因素的限制。

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一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用黑墨水滴了一个黑点。

问成年人这是什么?答案几乎是一样的:一个黑点。

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说这是一只断了尾巴的蝌蚪,有的说是一只压扁的臭虫,有的说是一顶帽子,有的说是一粒黑芝麻,答案有很多。

有时孩子会向父母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父母不能一笑置之,更不能随意地加以嘲笑,而应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地想!

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法促使孩子动手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寻求答案,以发展其求新求异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想像能力。

下面这些方法也许对父母有所帮助:

⑴一个问题给出多种答案

在遇到问题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满足于标准答案,要提倡有多种答案,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鼓励孩子多想,在解决各种问题时要试验多种方法,比较出哪种是最优的方法。

⑵玩游戏玩出新花样

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游戏的尝试,

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孩子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

如孩子玩积木、拼图、玩沙等游戏,由于没有规则的约束,孩子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和想像去构思、去创造,可以不断地玩出花样。

⑶通过绘画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在绘画活动中,家长要给孩子尽可能的自由,让孩子能更多创造性地表现自我。

有两种形式:一是可以给孩子规定一个主题。让孩子围绕这个主题,通过对知识经验的回忆来加工与绘画。

比如,要求孩子画小猫。孩子可能画小猫钓鱼、小猫捉老鼠、小猫的一家、小孩抱着小猫、加菲猫等。

二是让孩子自由绘画,充分表达孩子的思维活动过程。

如孩子画出汽车飞驰在天空中,表达了他想办法避开交通堵塞的愿望。

⑷音乐

让孩子在充分感受音乐时可以要求他为歌曲配上动作。

鼓励孩子表达内心的情感。为歌曲写新词。

⑸让孩子编故事

许多家长平时都给孩子讲故事,不妨在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

让孩子根据前面的情节续接故事,也可以鼓励孩子直接编故事。

孩子平时都爱听故事,听到一定数量后,可让孩子自己来编故事。

⑹在日常生活中引导

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条思路想想的好习惯。

例如,父母可问孩子: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圆圆的月亮像什么?水可以做什么用?让孩子有机会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想像力。

这篇文章看完了,各位家长们一定要转发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关注我,下一期【教育中的心理学】带你了解

孩子内在的潜能无限可是我们要怎样才能激发?

如何通过心理学:【延迟满足】,让你的孩子学会克制自己。

做自己的主人,不做欲望的奴隶。

每个人生来不是父母,但是我们每个家长成为父母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学习如何去做好一个父母。

我是未来教育花火老师,每周【教育中的心理学】,教你通过认识孩子的心理做好一个称职父母。关注我每周在这里等你。

关注转发,点击“看一看”告诉我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作者:由未来教育花火老师选材编辑。

花火老师:乐观向上,心思细腻,希望活成别人生活里的火光。

未来教育:致力于做陕西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课培训学校

为什么不建议汉中初中生住校,几个原因告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