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讲定义or先讲案例,效果天壤之别!

 张福涛lu70kpm9 2020-04-30


这一条是说,语义理解,

依赖于情境的

不能让学生感知到相应的情境,

语义就不能被理解。

当然,老师们在讲知识时,

定义、案例肯定是缺一不可!

“定义”,就是学科中需要学习的“语义”,

而“案例”,则是为了理解语义所对应的“情境”了。

但是,应该先讲定义呢?还是先讲案例?

又或者,无所谓孰先孰后?

王珏老师告诉你,

正确的路子只有一条:

  • 先情境,后语义

讲解的先后顺序,真的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吗?

济南大学 方敏老师

在用不同的顺序讲解电路中的《戴维宁定理》时,

就体会到了二者的天壤之别

方敏老师在直播交流时(交流视频见后),说:

老师们受到教材编排顺序的影响,

总是先念一遍定义、

对定义进行详细讲解分析,

然后再讲案例或例题的。

【王珏老师注:教材编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服务于教学的,它更多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承载,完全按照教材来教学,恐怕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

就是先讲戴维宁定理的定义(如下)

再讲原理(如上图的下半部分、及下图)

在讲解定义时,

大多数学生就被卡住了!

以至于后面的案例讲解,

效果也就比较差!

很长时间以来,整个教研组的老师,

对此都一筹莫展,并且弄不清楚原因,

——因为这个定理实在也不算难

不知道学生被卡在了什么地方。

直到方敏老师运用了“先情境、后语义”的教学顺序

仅仅是将定义与案例换了个顺序

教学效果完全反转

这一回,方敏老师

先通过电路图的案例,让学生计算(如下图中的例1)

这一步很容易,每个学生都会

然后,再讲一个更难一点的案例(如下图,例2)

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们也都能算得出来

最后,再将其总结为“戴维宁定理”(如下图中下方的文字)

就是这么一个教学顺序上的简单调整,

居然,出现了奇迹!

即使是在线教学期间,

学生也都纷纷表示能够理解、完全无压力

以下为方敏老师的直播交流录像,

大家可了解方敏老师交流的全过程。

为什么“先情境、后语义”能够产生如此好的效果?

其实,前面已经给出了答案:

无情境、不语义!

情境,是语义理解之锚!

如果老师直接给出陌生、复杂的定义,

并试图用语言描述的方式,

指望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解析,

来理解定义,

由于此时学生脑海里

完全没有能够与“语义”对应的情境

(因为此时老师还没有讲案例)

所以学生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只能是越听越糊涂。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结果是“老师白讲了”。

——也就是说,

首先,老师浪费了一大堆时间,对学生思维没有任何作用

(事实上学生还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老师在开始接着讲案例时,

即使学生能听得懂案例(也就是理解了“情境”),

但由于前面的“定义”完全没听进去,

所以“情境”与“语义”仍然联接不上

无论是只知道语义

还是只知道情境

结果都是一样:

不理解知识!

你看,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教学顺序问题

对于教学效果,

都有着天翻地覆的影响!

谁说,教学,不是一门科学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