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鹤壁:淇水关

 璇琮坑 2020-04-30
         淇水关东临淇河,其他三面为自然形成的深沟,这里是淇县最早的古村落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的古关之一。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夏朝形成聚落,早期叫猿店、山河镇,殷商后期改为淇水关,明中期称为高村铺、高村店、高村驿,明万历年间更名高村桥,1958年改为高村村。淇水关有辉煌的过去。帝辛(纣王)时期,这里是古朝歌头道城北城墙与东城墻的交汇处,是从东面、北面进入都城的重要关卡,所以称淇水关。帝辛征东夷的部队就是从这里渡过淇水,开往前线的。这里是殷商末期重要的军事要塞,建有坚固的城堡,城墙建有四门,各门均有城楼。淇水关古时为南北通衢,同时又是重要的水路码头,是南下北上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许多学子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在驿馆客栈留下很多字谜诗,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从此路回京,并在高村小歇,因而这条路又被群众称为御路。2016年1月,淇水关古道被列入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淇水关南门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南门外现存有明代的青石官道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村北“淇水关”的门楼下,保存着一对年代久远的石狮子。据说用石块在两只石狮身上轻轻敲击时,雌雄狮子可发出不同的声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东阁门面临淇水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东门外现存有明代的青石官道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淇水关东城门外淇河上的古石桥,是千古淇河上保存至今唯一的一座古石桥,最早建于3300年前的殷商时期,该桥按照周文王(商纣王的姑父)的《易经》理论,利用当地地形,将大桥与当地水、土、路统一设计,建设成了太极图形状。淇河上的这座古石桥原名叫太平桥,由东西两座桥组成,全长360米,宽5米。
      其中西桥长为27孔,孔高1.75米,宽1.5米,全部由青石建成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青石与青石之间均匀分布着长22公分、宽10公分的铁燕尾,每个铁燕尾浇铸铁水约8斤,这样,青石与青石之间就被焊接在一块,桥面上的青石牢固地连成一体,牢不可摧,即使是遇到大洪水也不会轻易被冲垮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清澈的淇河水穿桥而过,奔流东去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东西桥之间相距100多米,由青石铺就,绵延千年的古驿道车辙痕迹清晰可见。淇水关古道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东桥16孔,孔高1.5米,宽1.5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原创】行走鹤壁:淇水关


后记:
      鹤壁1957年3月建市,位于新乡与安阳之间,因“鹤栖南山峭壁”而得名。90年代初在浚县火车站设立淇滨经开区,之后市委、市政府由山城区整体搬迁至淇滨区,拉开了新市区建设的步伐。我自70年代末外出求学,毕业留洛工作。尽管老家就在鹤壁新市区的旁边,现已成为市东区的一部分,但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未能详细了解城市的发展以及人文历史风貌。
      今年1月办理了退休手续,化为自由身,出行不用很在意时间。这次趁着清明节回家祭祖,就在家多呆了几天。每天骑个电动车,走街串巷饱览市容街景,遍访人文、自然景点,算是对家乡概况的补课吧。
      鹤壁新市区经过十多年的打造,尤其是“六城联创”工作启动以来,市区面貌焕然一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街头游园惠及各城区,出门步行不远就有游园,可健身、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相对于大型广场和公园,这样的小游园、小公园虽面积不大,但就在家门口,给居民生活带来更多盎然绿意。如今,越来越多的鹤壁居民正在享受这样的健康生活。
       今日起,将这次回家所见逐一推出、存档。

链接:淇县史迹丛书《淇水关》http://www./qs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