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斗茶,一场文人雅士之间的“较量”

 Martin2016 2020-04-30

中外历史上有“斗鸡”、“斗牛”,可在中国古时还有“斗茶”之事。斗茶始于唐代,在唐代被称为“茗战”,到了宋代发展为斗茶。

斗茶是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多在文人雅士之间流行,极具生活情趣。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既是斗茶,便有胜负,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关注。

斗茶源于唐,在宋朝盛行。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茶宴的盛行,民间制茶和饮茶方式的日益创新,促进了品茗艺术的发展,于是斗茶应运而生。

五代的一名法医和凝,可以说是斗茶之风的开辟者。

他嗜好饮茶,在朝时“牵同列递日以茶相饮,味劣者有罚,号为“汤社”。

“汤社”的创立,开辟了宋代斗茶之风的先河。

不过,斗茶的盛行,主要出自贡茶。一些地方官吏和权贵为了博得帝王的欢心.千方百计献上优质贡茶,为此先要比试茶的质量。

再加上北宋时期文官盛行,在当时安定的背景下。文官们优厚的待遇和清闲的生活刺激了文人墨客对茶艺的进一步探讨。

而鼎盛的宫廷茶道文化和禅家及士大夫茶道文化又普及到老百姓一般家庭,这样,斗茶之风便普及,并日益盛行起来。

宋代饮茶法比唐代饮茶法受到更多斗茶文化之影响,变得多样化而且更为复杂,又做出提高水平的分野。

斗茶可谓是十分考究的一项风雅活动,对于场所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有规模的茶叶店自然是首选的场合。

这些店多数分前后两厅,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便于煮茶的小厨房。

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邻江近湖,也都是斗茶的好地方。

斗茶的参加者都是饮茶爱好者,参赛者少则五六人,多的时候能有十几人。

斗茶时常有不少的观众在旁看热闹。如在茶店斗,则附近店铺的老板或伙计都会轮流去观战。特别是当时在场意欲购茶的顾客更是可以一睹为快。

选好茶叶和茶具之后,就开始正式比斗了。

斗茶者先将茶碾成细粉,置于茶碗中,然后用沸水注入,茶盏中的茶汤乳雾涌起,汤茶紧贴盏壁,咬盏不散,茶汤便呈现在手执瓶中。

一手执笼,一边注水,一边击拂,上下配合,轻匀到位,使茶与水融合到最佳水平。

北宋文豪范仲淹曾作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对斗茶作了生动的描写。

中间描写格外有趣:“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其中十分能体现点茶的茶文化特征。茶汤是用宋代著名的黑釉茶碗来呈现汤色。

风炉,水,磨,磨碎风景,以醍翻一味,比喻兰芝的香,体现宋代士大夫君子的精神和茶道精神,另外,“胜若登仙舒同降将”,更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见宋代士大夫的浪漫和真实,以及极富君子气质而又雅致的士大夫茶道风景。

“不可攀”和“无穷耻”两句已道出范仲淹对斗茶输赢的看重,何况他的同僚章岷本是建州浦城人,此人品茗时选用茶叶、茶盏皆为上乘,范仲淹与他“斗”起茶来心情可谓“紧张异常”。

接着就到了决胜负的时候了,决定斗茶活动的“输赢”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看茶汤色,即茶水的颜色。

二看汤花,即茶汤表面出现的泡沫。

茶色一般是以纯白为上,出现青色、灰色、黄色等均为下品。汤色纯白则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青色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决定茶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一是色泽。汤花的色泽和汤色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评判标准便与汤色标准一致;

第二则是看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除了以上最为广泛基础的“斗茶品”,斗茶的内容还包括斗茶令和茶百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茶令如同酒令,主要用以助兴。

行茶令时以一人为令官,余者皆听其号令,所举故事或指一物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不公例罚。

宋人王十朋有诗云:”搜我肺肠茶助令。”斗茶令可以互问互答,答错便输,输者只能闻闻茶香,只能眼巴巴地看赢家品味香茗。

据说行茶令的首推者为李清照,纳兰容若还曾在《浣溪沙》一词中用过李清照行茶令的典故,曰:“被酒莫惊春睡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茶百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宋陶谷《荈茗录》所记:“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

这么一看,茶百戏有点像现代的咖啡拉花,但是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戏做到了极致。因为茶百戏操作难度大,盛行规模比较窄,通常只撒播于宫殿和士大夫阶级,普通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几百年的光景流逝而过,斗茶所成的丹青水墨已散于轻扬的茶烟中。然而那些古人手中握过的茶碾,炉上暖过的急须,唇边触过的茶盏,仍旧安静的讲述着一段丰富而鼎盛的“茶生活”。

品茶是一种心境,在某个秋风乍起的午后,邀三五好友,倾谈,听曲,细细品味。那将是“洗尽古今人不倦,别有一番赏茶情”。

芸窗中雅听蝉吟雅噪,

方知静里乾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