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证】

 昊晟堂 2020-05-01

小柴胡汤证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2004开始举办首届全国中医优才班,条件要求非常严格,第一要求正高职称,第二要求年龄不能超过50岁,第三要求临床工作时间必须超过15年,我们广东最后录取了6个人,我是其中之一。优才班每年培训4次,总共培训3年,讲的内容一半是临床,一半是经典。经典也就是指四大经典,其中《伤寒论》培训就在全国募招教授,也让广中医推荐一个老师,原则是越老越好,并且同时报一个主讲题目上去,我们当时就推荐了教研室年资最长的张横柳教授,报的主讲题目就是小柴胡汤,张横柳教授讲得最好的就是小柴胡汤。但是题目报上去以后,主管部门反馈的意见是最好不要讲小柴胡汤,为什么呢?因为全国其他的《伤寒论》主讲老师报的题目竟然全都是小柴胡汤。由此你们可以知道,小柴胡汤有多么重要,那么多讲授《伤寒论》的老师,搞临床的老师,差不多每个都可以称为“柴胡医生”。所以大家说少阳病重不重要呢?

这是一个现实,小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很广泛,而且小柴胡汤非常好用。我其实也算不上是“柴胡医生”,但在我开的方里边可能有百分之六七十都离不开柴胡剂,柴胡剂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我应该只算是半个“柴胡医生”吧,因为我觉得我同时也是一个“桂枝医生”,我使用桂枝汤的频率可能有百分之八九十。当然,百分之八九十的桂枝汤使用频率,再加上百分之六七十的柴胡剂使用频率,应该就是柴胡桂枝汤用得最多了。

我讲小柴胡汤证的时候就经常讲一句话:“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这句话我在很多年前就开始讲,在很多场合都讲过。为什么说“清清楚楚小柴胡”?因为小柴胡汤有确切的适应证,就是前面所讲的“柴胡八症”。但是仲景又有一句“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大家在临床上可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病人,他会跟你从头讲到脚,从里讲到外,病历记录写了好多张纸,写完了以后觉得还有东西没讲完,又继续补充,这种病人让很多医生都觉得头大,因为很不容易抓到要点,又像表证,又像里证,又像寒证,又像热证,又像阴证,又像阳证。实际上这样的病人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就是小柴胡汤证,所以说“不清不楚小柴胡”。当然也并不是说任何情况都可以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的运用是有底线的,不能触及它的底线,单纯的脾胃虚寒、脾阳不足、寒湿内停,这种情况不能用小柴胡汤,这是它的禁忌证。

我自己真的就是这样用的,我对每一个病人都是很认真地诊查,所有的环节都不落下,都会很认真地看,但有时候也的确是有复杂的病人,也有搞不懂的时候,看到最后晕晕乎乎,这种人肯定不是那么简单,少阳小柴胡汤,一般是没错的。解决临床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在临床上束手无策的时候,经常就会想到用小柴胡汤。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分在衡阳市中医院工作,医院里有位姓刘的老中医,看脾胃病看得非常好,我的一个同学去跟诊,学了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学了,他说这位刘老医生没有什么本事,整天就开小柴胡汤,当然这位同学肯定是没有理解到刘老中医方子中的深刻含义的,其实擅长用柴胡剂就是这位老中医的特点。我觉得他除了擅长用柴胡剂以外,用方还有个特点,就是人参与五灵脂相配,“十九畏”中讲“人参最怕五灵脂”,但实际上人参与五灵脂相配治疗胃病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到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文献报道,认为这样的搭配使用对溃疡病效果非常好,有很好的止痛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对于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也许要重新评价了,比如附子配半夏,是属于“十八反”的内容,但很多人都在这样用,我也经常这样用,我没有看到一例病人有不良反应的。我并不是不知道它属于“十八反”,而是有意这样用的,就是要用它们相反相成的作用,所以“十八反”并不是配伍的绝对禁区,古人传下来的东西也需要以临床实证来说明问题。

我们有一版本科《伤寒论》教材的主编梅国强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经方大师,也是我们办经方班时每期必请的主讲专家,梅老的讲座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一开始就讲小柴胡汤,然后讲大柴胡汤,一直讲到现在,讲了一系列的柴胡类方剂,讲完《伤寒论》的六个柴胡剂之后,就继续讲小柴胡汤经方与经方的合用,经方与时方的合用,例如柴胡陷胸汤、柴胡五苓散、柴胡温胆汤、柴胡平胃散、柴胡四物汤,这么有名的教授,还是离不开柴胡剂。

96条讲述的是小柴胡汤证的本证,其中包括四个主症,七个或然症,或然症中的症状除了与少阳本身的生理密切相关以外,也与少阳经络循行的部位相关,同时还与其兼表、兼阳明、兼太阴都有关系。

小柴胡汤的组成中共有七味药:柴胡、黄芩、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甘草。其中柴胡的重点主要在于解热疏郁结,黄芩清少阳胆热为主,柴胡、黄芩相配解决胆气内郁、郁而化火的问题。生姜、半夏的配伍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汤,它们针对主症中的心烦喜呕,可以降逆止呕,同时其辛散的作用能够促进帮助柴胡达邪出表,能够助柴胡解郁结,消散胆气的郁结。人参、大枣、甘草是用来扶正的,少阳病之所以往来寒热,说明其正气不足,所以需要扶正以祛邪,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见肝胆之病,先实脾胃的治未病思想。

少阳病的发热表现为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病出于太阳就可能会出现恶寒,病入于阳明就会出现发热,所以三阳都有发热,而三阴表现为无热恶寒,其实是代表了正气的强弱。对于少阳的寒热往来有不同的理解,正气抗邪,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处于一种拉锯的状态,所以最关键是说明了正气不足,不能一鼓作气而祛邪外出,也无法形成正邪持续剧烈相争的高热状态。

发热是好现象,是正气抗邪的征象。有些人感冒的时候有明显的怕冷,却没有感觉到发热,当后来感觉到有点发热了,或者说体温有点升高了,那这个病可能就快要好了,因为发热说明人体的正气在慢慢地恢复。我最近有个门诊病人,中年女性,太阴病,昨天来复诊,很有意思,她说感觉到有点发热,好像是感冒了,测了一下体温,37℃多,我说这是好事啊,为什么呢?我开了那么多温补的药物给她,就是要扶助她的阳气,让她的阳气能够打仗,正邪相争,当然会有发热的反应,而且虽然有点发热,但病人自我感觉比用药前舒服了很多。所以中医是特别看重阳气,一旦有发热,说明这个病就有希望了,正气逐步恢复,就能够祛邪出表。

所以小柴胡汤中使用人参、大枣、甘草,就是因为正气不足,要帮助正气抗邪外出。第二个就是要守住阵地,防止邪气从三阳传向三阴,所以其中的人参是必不能少的,非常重要。这个方也体现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有寒药,也有热药。除此以外,还有升降相因,生姜配半夏,小半夏汤,是降逆的,柴胡是升的。这里还有点小问题,辛味本来应该是向上走的,但小柴胡汤、小半夏汤中用的生姜、半夏确实是向下走的,所以有些是从功效的角度去理解,有些是从最后作用结果来反映。本方中辛开苦降甘调都有,这也反映了本证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甚至可以是表里同病的状况。

小柴胡汤的煎服法是去滓再煎,这也是一个特点。刚才下课后有个七年制班的小同学拿了份标书来让我指导,申报我们第一临床医学院的院内项目,其研究内容就是关于《伤寒论》里面需要去滓再煎的七个方,探讨其中的作用机理,特别从小柴胡汤里找了三个成分,甘草次酸、黄芩皂苷、柴胡皂苷,在去渍再煎的前后检测其含量的变化,以此探讨其中是否存在物质基础的差别,这种研究思路挺好的。《伤寒论》需要去滓再煎的七个方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还有旋覆代赭汤。

原文中小柴胡汤方后也附了许多加减法,比如病人有咳嗽的,仲景加干姜、五味子,去掉了人参、甘草。胁肋痛的,心下痞硬,仲景加用牡蛎,也是非常有效的,开始我们就不是很理解,牡蛎在《伤寒论》中多是散结散水,但这里原文讲的是胁下痞硬,我原来硕士的时候研究方向是肝病,我的导师在肝病方面也是很有心得,他在开小柴胡汤的时候就很喜欢加牡蛎,很多在急性期的肝病病人,肝脾肿大,加上牡蛎要比单纯的活血化瘀疗效要好,我觉得这个理论是来源于《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运用非常多,应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是发热性的疾病,原文中讲了“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所以在临床上治疗各种各样的发热不退,小柴胡汤都有效。现在的柴胡注射液也是有非常好的退烧作用,类似于氨基比林,单味的柴胡就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柴胡的功效应该不仅仅是退烧,可能有更广泛的药理作用在其中。小柴胡汤里柴胡的用量很大,原文中用到了半斤,按现在的量是125克,那么一服量应该就是40克,有的同学就会问我临床上是不是也用这么大量,我一般不会用这么大量,一般最多用到20克,柴胡用来解表是要重用的,我看黄煌教授用柴胡40、50克都是有的,但剂数不多,常常用1~3剂,病好了就不再用了,所以量用得比较大,但是遵守了仲景的量。

柴胡如果用于疏肝解郁的话,就是用平常量,一般10~15克。如果用于升阳举陷,比如在补中益气汤中应用,几克就够了,一般3~6克就可以。我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病人尤其是更年期的女性很多都有肝郁,而更年期常表现为潮热、多汗,给这些病人一用柴胡,病人就会反馈药用得不对,汗出会增多,我觉得10克柴胡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有些病人的确就会出现服药后汗比较多,后来我把剂量减到8克,就是一两克的差别,效果却有明显的不同,既能达到疏肝解郁的效果,又不会导致病人多汗。

后世提到了柴胡劫肝阴的问题,尤其是温病学家提出来这个问题,这种认识在明清时期很流行,比如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就提到因惧怕柴胡劫肝阴而以鳖血拌炒。我觉得柴胡劫肝阴的问题也不需要看得太重,实际上也要看怎么用、用多少,剂量不同,功效不同,鳖血拌炒当然也是一个运用的技巧,既发挥了柴胡的作用,又防止过于耗散伤阴。所以我们在临床中柴胡是可以用的,只是用量上要因人而异。

第二个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原文中讲到病人“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不想吃东西,想吐。在或然症里边还有“或腹中痛”,加减法中加上芍药。肝与脾关系密切,五行上是木和土的关系,肝木太旺乘脾土,所以临床上很多消化系统的疾病也要去肝胆上找原因。古人讲木郁乘土,一点都不假,消化系统的疾病的确跟情志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说的肝胆系统的疾病,常常第一表现就是消化道的症状,比如肝病的病人,很多都表现为或腹泻,或呕吐,厌油腻,不想吃东西,但是病位是在肝胆。所以说两者是息息相关,很多肠胃的疾病都跟肝郁有关,都需要疏肝解郁。所以小柴胡汤可以用于肝胆系统或者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胃肠疾病,肠预激综合征等。

第三个是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原文讲“嘿嘿不欲饮食”,其中的“嘿”通“默”字,反应病人的一种情绪状态,很忧郁,对什么都没兴趣不想动,不想吃,人可能变得消瘦,很多东西想不开,甚至还可能有自杀倾向。我曾经见过一个患者,不肯读书,把脉的时候发现两个手都有刀痕,是割腕自杀留下的疤痕,这种就是心理问题。所以小柴胡汤在这里也大有可为,能够疏肝解郁,服用以后使人很愉快、很舒服。逍遥散也有这样的作用,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来,它是四逆散的一个变方,也是跟柴胡剂有关。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境外班的学生来找我看病,什么问题呢?平时没问题,一到考试就紧张,头脑里就一片空白,紧张到什么程度?有一次考试,试卷还没发,这个同学扑通一下倒下去了,后来问他,他说是紧张到三四夜没有睡觉,紧张到这种程度,怎么样治疗呢?我还是用了小柴胡汤作底方。

我有个病人从读书时就在找我看病,后来结婚生子了,现在孩子3、 4岁了,一直在我这里看。这个女孩子主要就是很忧郁,这个是肯定需要改变的,虽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既然知道自己的本性如此,在生活中就更应该经常跟那些阳光的人在一起,你要健康就要跟健康的人在一起,她的老公挺好的,很阳光,很高大,每次来都是笑呵呵的。现在这个女孩子主要是乳腺增生,最近做了几次检查,怀疑有乳癌,但西医诊断是打了个问号的,看了三个地方,意见都不一样。虽然她说自己不紧张,但我知道她很紧张,我就让她放下包袱,得乳腺增生的人太多了,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极少数是恶性的,等到穿刺确诊,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现在首要的是放下包袱。精神紧张,乳房胀痛,胁肋部有肿块,淋巴结肿大,胁肋也痛,消化不好,这个开什么方呢?当然是“清清楚楚小柴胡”了。

最近又遇到一位男性患者,小三阳,睾丸炎,从海南岛过来的,在其他地方看了好多医生,效果不好,所以病人烦躁,情绪有问题,这种病人不太好处理,需要特别小心。因为这个病人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治疗,吃了很多种抗生素,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药,我就想可能需要用点温药了,但是当病人把舌头伸出来后,思路马上就变了,舌红苔黄腻,同时小便淋沥不尽,白浊,有很多黏液,所以开了柴胡温胆汤,仍然是柴胡剂,他不舒服的部位都在少阳经脉。厥阴肝经也在人身之侧,与少阳是表里关系,疏肝也是调胆,气机以畅达为顺。

所以如果抛开《伤寒论》来说,少阳病不一定就是外感病,有很多是与情绪有关,跟人的体质有关,不是有些人专门在讲体质学说吗?这类少阳体质的人真的太多了,所以柴胡剂也开得太多了。

以上这三类,发热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小柴胡汤应用最多的,是根据原文所提炼出来的适应证。当然小柴胡汤肯定还能治疗肝胆疾病,尤其治疗肝病,其抗乙肝病毒的疗效比较好。而少阳病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提示了胆气郁结、胆火上炎,恰当的方应该是黄芩汤加柴胡,或者是四逆散加黄芩,强调了气郁化火,火气上炎,在疏肝解郁的同时还强调了清胆热。

张仲景用了10条原文来讲小柴胡汤,下面的97条讲了少阳病怎么得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所以少阳病一定是有正气不足。有人认为少阳病就是一个实证,治疗上就应该祛邪,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因为仲景在解释病机的时候讲得非常清楚,特别提出来“血弱气尽”,其他的病证他不会讲这一句的,所以少阳病一定有正虚的前提,尽管在某个阶段可能以反映为实的表现为主,但是其本是在于正气不足。为什么会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不也是反映了正气不足为什么方中要用人参、大枣、甘草?也是反映了正气不足。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230)

99条讲的是三阳合病治从少阳。病人既有少阳病,又有太阳病和阳明病,太阳病要汗,阳明病要清下,少阳病则是既不能汗又不能下,因此折中而用小柴胡汤,因为小柴胡汤既能够达表,又能够走里。对于三阳合病,采取从中间来切断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防止疾病纠缠在一起,打破其联结的环节,治病效率比较高。

230条讲的是少阳阳明合病,治从少阳。病人既有阳明病,有潮热又有少阳病,胁下硬满,虽然不大便,但并没有指出大便的质地,肠中并不一定有燥屎,没有完全形成阳明腑实,甚至还可能大便是烂的,从舌上白胎来看,阳明中应该并没有实热。仲景将小柴胡汤的功效总结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汗出而解”,体现了小柴胡汤能够通达上下,交通表里。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这里讲到小柴胡汤的适应证还有“阳微结”。结是气机郁结,也包括了病人有不大便的症状,由于阳气郁结而导致了大便干结,但不是承气证,所以叫阳微结。这里还讲到“纯阴结”,是由于阳虚阳气内郁,这已经不属于少阳病了,而应该采用三阴病的治疗方案。

有些人平时大便经常排不通畅,一天要拉好几次,而用了小柴胡汤以后会感觉大便很通畅,这就是气郁导致的大便干结,所以用小柴胡汤通便的效果会非常好。现在小柴胡片也是我家里的常备药,我也经常让我的病人在家里常备小柴胡片,一些小病根本不用来医院,打个电话指导一下就能解决了,又省钱,又免去排队的等待时间,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小柴胡片,感冒的时候吃几片,大便不通当然也经常用,主要是对于气郁导致大便不通畅的病人。

所以大家不要见到大便不通就想到麻子仁丸、承气汤,很多方法都可以通便。原文里面所谈到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其实正指出了其作用的机理,上焦气机通畅,肺能通调水道,水液正常向下进入阳明,就起到了润肠通便的功效,同时像口苦、心烦喜呕这些症状也得以消除。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如果病人少阳气机郁滞兼有太阴不足的话,需要采用先补后和的方法,先用小建中汤,而后与小柴胡汤。有一些病人在吃了小柴胡汤以后拉肚子拉得很厉害,开始两天可能还不觉得很难受,但到了后面就很没力、很疲倦,对这种脾胃虚寒的人用小柴胡汤就需要仔细斟酌,要固护脾胃。

我曾经给一位来看病的女同学开了小柴胡汤,她复诊的时候说吃了小柴胡汤以后又拉又吐,我没有用承气汤啊,小柴胡汤怎么会有这种反应?于是就想到了《伤寒论》的这条原文,于是再详细询问了病史,果然这个同学平素就是脾胃不好。对于脾胃不好而又有肝郁的,肯定不是先用小柴胡汤,而应该先把脾土固起来,于是让她先喝了几剂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使脾胃有能力来运化小柴胡汤。

另一个病例是我上课的一个班级的同学,她的妈妈更年期反应,很忧郁,但是喝了小柴胡汤以后感觉肠胃不好,拉肚子,于是我建议让她妈妈先喝五剂小建中汤,然后再接着用小柴胡汤,后来这位同学反馈给我,用这种方法服药之后很舒服。

当然还可以拓展开来,仲景原文中讲的是用小建中汤,如果是脾胃虚寒,可不可以用理中汤,甚至用附子理中汤呢?当然可以,总的原则是要把脾土固好,以防止小柴胡汤的克伐作用损伤脾胃。或者在这个方里面加上相当于理中汤的一些药,茯苓、白术、干姜,这也是一种思路。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仲景运用小柴胡汤的思路,最重要的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运用小柴胡汤的基本原则。并不是要等到少阳八个主症都具备了才能够用小柴胡汤,当然从中医辨证来看,脉证特征越多,信息越多,对病位病性的把握就越准确,治疗效果也就越好,但有时候病人的表现并不是那么典型,所以大家就需要抓住其中的一点,但见一证便是。但是对于这“一证”还是要仔细辨别,比如说病人口苦,对于口苦就还需要细分,苦为火味,代表了火,但是除了胆火还有没有别的火?当然有,心火、胃火,它们之间是不同的。少阳的火的特点是,病人经常表现为早上一醒来就口苦得特别厉害,因为这个时候少阳阳气开始初升,如果它升不出来升得不顺畅,就容易郁而化火,就出现口苦了。如果是中午或下午的口苦,那就不是少阳,而有可能是阳明之火或心火,因为中午是心火当旺的时候,到了下午是阳明之气旺盛的时候,所以口苦并不是只有少阳一种可能,临床上还需要变通,灵活掌握。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98)

虽然小柴胡汤的组成中有补气扶正的药物,但整个方实际上还是偏重于祛邪,对于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人,单独使用小柴胡汤会有克伐的作用,所以有些人喝了小柴胡汤会腹泻,而且有些泻得还很严重,因此张仲景提出了小柴胡汤的使用禁例。

98条仲景明确提出来,如果有脾胃虚寒的人,有寒饮的,用了小柴胡汤的话,就会出现饮水则哕,就是说喝水以后作哕、打嗝,提示了胃气衰败。所以没有任何方是万能的,再好的方子也有它的适应证,同样也有它的偏性,当然也有它的禁忌证。

小柴胡汤的确是双刃剑,若临床上用得太滥肯定会出现问题,最严重的事件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对于小柴胡汤的运用到了一种滥用的地步,普遍认为它有一种适应原样的作用,对于所有人体都是正能量,而忽略了辨证,只做药理,不顾中医理论,就好像小柴胡汤没有任何副反应一样,最终发生了因服用小柴胡汤而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病例,并有十几人因此死亡。日本在文献整理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他们有很多的原本,有很多珍藏本,他们也很会去做一些校对,非常严格、严谨,但是在理论方面却不怎么去探讨,他们学《伤寒论》更多是在学方,把它当成了方剂学。

所以很多中国的专家学者就反驳,这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小柴胡汤本身的错,而是医生没有正确地使用小柴胡汤造成的,没有准确地掌握它的适应证、禁忌证。现在日本对小柴胡汤用得就没有那么泛滥了,但现在日本中药产业中排在第一位的、出口量最大的还是小柴胡汤。我们十多年前就在说中国是中医大国,但不是中医强国,因为中国的出口中药占全世界份额只有百分之五六,但现在十多年了,竟然还是百分之五六,这也是值得警醒的。

小柴胡汤在温病学方面也用得很好,如蒿芩清胆汤达原饮,都与小柴胡汤有关系。《伤寒论》中所讲的半表半里是指的少阳,而温病学的湿温病则特别强调了邪伏膜原,也属于半表半里,是一种跟少阳有关的部位,有一定潜伏期,在临床上我经常用到小柴胡汤跟温病方的合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伤寒论》方的一些不足,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伤寒论》中对于湿温病没有一个很确定的方;第二则是对于单纯阴虚,《伤寒论》的方是不足的,养阴的方不够。所以温病学说对《伤寒论》的发展,一个就是在于湿温病的理论,另一个就是滋阴方法的发展;此外还有醒脑开窍的方法。这三法是温病学最大的贡献,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的超越。

《伤寒论临床十讲作者:李赛美。编辑/刘继芳

小柴胡汤

《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1],胸胁苦满[2],嘿嘿[3]不欲饮食,心烦喜呕[4],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96)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注释:

[1]往来寒热: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2]胸胁苦满:指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苦,用如动词。

[3]嘿嘿:指表情沉默,不欲言语。嘿(mò,音默),嘿嘿,同默默,形容词。

[4]喜呕:指常发生呕恶。喜,即常。


【功效配伍】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方中柴胡味苦性平,气质轻清,疏解透达少阳经郁热,解在表之邪为君药,故用量独重;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内清少阳胆腑邪热为臣药,柴胡与黄芩相配,外透内泄,和解半表半里之邪;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并能防止邪气传里为佐药;生姜、半夏辛开而降,调理脾胃,降逆止呕为佐使之药。本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补泄兼施,具有和解少阳、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之功,是扶正祛邪、木土同治、和解少阳之良方。

上七味药,水煮,去滓后,再煎煮,温服,一日三次。本方采用去滓再煎之法,是因方中药性有寒温之差,药味有苦、辛、甘之异,功用有祛邪扶正之别,去滓再煎能使诸药气味醇和,增其和解少阳枢机之功。刘渡舟《伤寒论诠解》云:“若按一般煎法,则性味不匀和,效应不一致,而去滓重煎则可使诸药性味匀和,作用协调。”

张琪前辈认为:柴胡虽疏解邪气,能开气分之结,但不能清气分之热,故伍黄芩协之以清热,热甚者加用生石膏。

【方证论治辨析】


小柴胡汤治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证。症见伤寒或中风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伤寒或中风五六日后,太阳证已罢,而见往来寒热等症,为病邪已入少阳。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此热型为少阳病特征。因少阳位居半表半里,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往来寒热。足少阳之经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肝胆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少阳之气疏泄生发,邪及少阳,胆火内郁,肝失疏泄,情志不调,故神情沉默而寡言。胆火上扰心胸,故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频频欲呕,不欲饮食。治宜和解少阳,调达枢机,清解邪热,方用小柴胡汤。

少阳病之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但常影响三焦气机失调,病势不定,病情变化多端,故仲景特别指出七个或然症,及其用小柴胡汤随症加减的方法。若胸中烦而不呕,为邪热聚于胸膈而未犯胃,故去人参、半夏之甘辛温补,恐其助热,而加栝楼实以清热除烦;若渴者,为木火内郁,邪热伤津,故去辛燥之半夏,增人参之量以益气生津,并加栝楼根甘苦微寒以清热生津;若腹中痛,为肝胆气郁,横逆乘脾,故去苦寒之黄芩,以免伤及脾阳,加芍药柔肝和络,缓急止痛;若胁下痞硬,是少阳经气遏郁较甚,故去大枣之甘壅,加牡蛎咸寒以软坚散结,消滞除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故去苦寒之黄芩,加茯苓淡渗以利水饮;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无里热伤津,而太阳表邪未解,故去人参防止补而恋邪,加桂枝并温覆微汗以解表邪;若咳者,乃肺寒气逆,故去人参、大枣以防肺气壅逆,以干姜易生姜以温肺散寒,加五味子敛肺止咳。

【原文】血弱气尽[1],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伤寒论:97)

注释:

[1]血弱气尽:指气血虚弱。

小柴胡汤治气血营卫虚弱,邪入少阳。症见胸胁苦满,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腹痛,呕逆。

本病因气血虚弱,营卫失和,卫虚不固,腠理疏松,毛窍开张,正气抗邪无力,外邪乘虚侵入,与正气相搏,邪结于胁下。胁下是少阳所主之位,邪结于此,故发为少阳病。少阳受邪,经气郁滞不利,则胸胁苦满。邪入少阳,正邪交争,各有胜负,邪胜则寒,正胜则热,故寒热交替往来,休作有时。肝胆相连,脾胃相关,胆胃相通。胆火内郁,肝失疏泄,则神情默默;胆郁肝气不畅,木不疏土,脾不运化,则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呕吐;肝木乘脾,脾络不和则腹痛。因病变在胆与胁,谓之邪高;症见腹痛,谓之痛下。以上往来寒热等症,皆属邪犯少阳,故以小柴胡汤和解之。若服药后,少阳病证已罢,而出现口渴,为少阳病转变为阳明病,可从阳明论治。

【原文】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1],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266)

注释:

[1]胁下硬满:指胁下苦满较甚。

小柴胡汤治太阳病转入少阳。症见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病由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并非邪气直犯少阳。此少阳病未用吐下之法,且里阳不虚,正气未伤,脉虽沉紧,但胁下硬满、往来寒热的主症已备,仍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编者点评】本条不曰小柴胡汤主之,当有斟酌取舍之意。

【原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99)
小柴胡汤治三阳合病。症见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属太阳表证;胁下满,属少阳半表半里证;手足温而渴,属阳明里证。此为三阳合病,治从少阳,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使枢机运转,上下宣通,内外畅达,三阳之邪,均可解除。三阳合病,临证时以小柴胡汤为主,可适当兼顾太阳与阳明病证。
【原文】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伤寒论:229)
小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并病。症见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阳明病发潮热,为阳明腑实的特征,当伴腹满胀痛、烦躁谵语、大便硬、小便数等症。今潮热而见大便溏,小便调畅,腹无满痛之苦,为病虽及阳明,但燥热不甚,阳明腑实尚未形成;胸胁满不去,为少阳病证未罢。本证少阳阳明并病,以少阳证候为主,故治从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原文】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1]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伤寒论:230)

注释:

[1]白胎:即苔色发白。胎,通苔。
小柴胡汤治少阳阳明并病。症见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苔白。
本病证不大便,为阳明病主症,但无腹部硬满,潮热谵语,说明阳明腑实未成,燥热不甚;胁下硬满,为邪在少阳,经气不利;呕为少阳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舌苔白,亦反映邪热不甚,腑实未成。本证虽阳明少阳并病,但以少阳病为主,虽有不大便,但不可攻下。小柴胡汤和利枢机,能使上焦气机得以宣通,则胁下硬满可去;津液得以输布下行,则大便自调;胃气和降,则呕逆自止;三焦气机通行无阻,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调畅,则周身濈然汗出而病解。

【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1],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2],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伤寒论:148)

注释:

[1]阳微结:指热结在里,大便秘结轻微,又兼表证未解。结,指大便秘结。

[2]纯阴结:阴结,指脾肾阳虚,阴寒凝结而致大便秘结。纯阴结,指少阴病纯阴结,无兼夹证。

小柴胡汤治阳微结。症见伤寒五六日,微恶寒,头汗出,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或沉紧而细。

本证先有表邪未解,致阳热之邪微结于里。伤寒五六日,微恶寒,是表证尚未解;头汗出,为内有郁热熏蒸于上;手足冷,为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于四末;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为热郁在里,邪结胸胁,少阳枢机不利,津不下行,胃肠失润;脉细为阳郁于里,气血通行不利。此虽有里热郁结,但与阳明里实燥结之证相比,热结轻浅,且表证未解,故称“阳微结”。本证之关键在于阳郁于里,少阳枢机不利,三焦气血不调,治法据其半在里半在外的病理机制,方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周身濈然汗出,郁热得解,则表里之证随之而愈。如服药后,阳明腑气尚未和畅,而大便未通,病人尚不了了,自当微通其便,便通则愈。

阳微结与纯阴结的鉴别要点:阳微结的微恶寒,手足冷,不欲食,脉细,与少阴病纯阴结相类似。但其区别点有二:
一是少阴病纯阴结为阳衰阴盛的里虚寒证,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而阳微结则是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而且是半在里半在外也。
二是阳微结因郁热上蒸则见头汗出,热结在里则见大便硬;而纯阴结因阳衰阴盛,不得有汗,若见头汗出者,多为少阴虚阳外越之危候。
故阳微结证虽有脉沉细而紧,不得认为是少阴病。
【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100)
少阳兼里虚寒证,治宜用先补后和之法。症见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
伤寒,阳脉涩,即浮取而涩,为气血不足;阴脉弦,即沉取而弦,弦为少阳病主脉,又主疼痛;腹中急痛,为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相乘所致,亦即少阳兼有里虚寒之象,属虚实夹杂证。治宜先与小建中汤调补气血,健运脾土,温中止痛,以治中焦虚寒之本;若服药后腹痛止,中阳渐复,而少阳病邪未解者,继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其标。小柴胡汤性凉伤中,故不能先用。此为先治本后治标之范例。
【原文】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金匮黄疸:21)
柴胡汤治黄疸。症见诸黄,腹痛而呕。
诸黄为邪郁肝胆,肝气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黄;肝胆邪气侵犯脾胃,则腹痛而呕。若诸黄邪郁肝胆经脉,伴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治宜小柴胡汤和调肝胆,清解邪热。若诸黄肝胆邪热深入胃肠与燥屎相结,伴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大便秘结,治宜大柴胡汤和解通下。柴胡汤方未见,盖指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此二方均可治黄疸,临证可相机应用。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1]主之。(金匮呕吐:15)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释:

[1]小柴胡汤:《伤寒论》用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另外,方后有随症加减法。

小柴胡汤治呕吐。症见呕而发热。
少阳邪热,或为肝胆邪热迫胃,致胃气上逆,即呕恶,或呕吐;发热,即往来寒热,为少阳邪热,枢机不利。此少阳主症已备,故用小柴胡汤疏解邪热,和胃止呕。
【原文】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1]。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金匮产后:2)

注释:

[1]大汗出:指周身微微汗出。
小柴胡汤治产后郁冒。症见产后心胸郁闷,头眩昏冒,但头汗出,呕不能食,大便反坚,脉微弱。
产妇郁冒,是因产后失血及汗出较多,致津血亏损,阳气亢逆,又复感寒邪。产妇多汗出者,是亡阴血虚,阳气独盛而汗出,汗出阳热之气消减,机体阴阳可趋于平衡。产后体表感受寒邪,腠理闭塞,汗不得出,体内阳热之气郁遏不得外散,势必逆而上冲,故见心胸郁闷,头眩昏冒,即所谓“血虚而厥,厥而必冒”。体内阳热夹阴液上越外泄,故但头汗出,而躯干四肢无汗;阴虚阳热之气亢逆上行,亦致胃气上逆而失其和降,故呕不能食。津血亏损,肠道失润,故大便坚硬。本证虽有阳气亢逆,寒邪束表,但其本为产后气血虚损,故其脉微弱无力。治用小柴胡汤扶正达邪,和利枢机,使邪热得微汗而解。“冒家欲解,必大汗出”,大汗非指用辛温发汗,而是指用小柴胡汤以扶正达邪,使周身微微汗出,则体内阳热之气与体表寒邪从汗而外散,即所谓“损阳就阴”法。
【原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金匮妇人杂病:1)

注释:

[1]妇人……小柴胡汤主之:本条与《伤寒论》第144条原文相同。
小柴胡汤治热入血室。症见妇人中风,适值经期,七八日继见寒热往来,发作有时,如疟状,经水不当断而断。
妇人患太阳中风证,适值经期,七八日后太阳表证已罢,邪热乘经期血室空虚,侵犯少阳,深入血室,邪热与血相互搏结,故经水不当断而断,谓之热入血室。血室内属于肝,肝与胆相表里,寒热如疟状,为邪热与血搏结,少阳枢机不利,血室瘀阻,气血流通不畅,正邪分争所致。故治用小柴胡汤和解枢机,扶正达邪。
【原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伤寒论:394)
小柴胡汤治伤寒瘥后更发热。伤寒大病已瘥,大邪已去,若见脉弦细,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则属少阳邪热未尽解,治宜小柴胡汤扶正达邪,以和解之。若见脉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则属邪在太阳,治宜桂枝汤或麻黄汤解表发汗,从外解之。若见脉沉实,但热不寒,或发潮热,伴腹满硬痛,不大便等症,则属邪入阳明之里,治宜承气汤类方通腑泻实,从下解之。
伤寒瘥后更发热,其原因颇多,诸如余热未尽、阴虚内热、复感外邪,或病后劳复、食复等,临证当随证辨之。
【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伤寒论:101)
小柴胡汤的应用指征。所谓有柴胡证,指有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但见一证,是指伤寒或中风,或病传少阳,只要出现小柴胡汤证主要症状之一者,或其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者,便可应用该方。如或见往来寒热,或见胸胁苦满,或见默默不欲饮食,或见心烦喜呕,或见呕而发热,或见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等。不必悉具,指不必少阳诸症具备,是说临证可灵活用小柴胡汤。
病在少阳,见柴胡汤证,治当和解,而禁用汗、吐、下诸法。若误下后柴胡汤证未罢者,仍可用小柴胡汤。因误下后正气受损,抗邪无力,小柴胡汤有扶正祛邪之功,服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而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便见蒸蒸而振战,遂发热汗出而解。此汗出即正盛邪却,后世称之为“战汗”。
【原文】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1],后必下重[2]。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伤寒论:98)

注释:

[1]柴胡汤:即小柴胡汤。

[2]后必下重:指大便时肛门有下坠感。

小柴胡汤治疗禁忌。症见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者反屡用下法后,出现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
本证为脾阳素虚,复感风寒,邪气内传太阴之里而表证未解,误下后转变为柴胡汤疑似证,但不可妄用小柴胡汤;若将此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误作少阳病而用小柴胡汤,则寒凉伤中,必致脾虚气陷,反增泻痢下重等症。或症见口渴饮水而呕者,为脾胃阳虚,转输和降失职,寒饮内阻,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治当健脾利饮。若将此口渴饮水而呕,误作少阳邪热伤津犯胃,而妄投小柴胡汤,则更伤中阳,便见食谷则哕等变证。

【用方思路】


少阳病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此热型为少阳病特征。一般太阳病的热型为恶寒发热并见;阳明病为但热不寒;三阴病多见无热恶寒;疟疾为先寒后热,发有定时,一日一作,或间日而作。小柴胡汤运用应谨遵“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应用指征。本方应用极为广泛,无论外感或内伤等病均可应用。尤其柴胡、黄芩是治疗少阳半表半里、肝胆邪热的常用对药。本方临证若正气不虚者,去人参、炙甘草;发热甚者,去生姜、半夏,加连翘、金银花等;邪犯少阳兼湿热者,加茵陈、滑石等;治经期或产后发热者,加生地黄、白芍、当归、丹参等;治热入血室,若血结甚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等,若血未结者加生地黄、白芍等;治肝胆疾病,胁腹痛甚者,加郁金、延胡索、赤芍等;治疟疾加常山、槟榔等。临床用本方治疗感冒发热、急性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脓肿、疟疾、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经期感冒、妊娠感冒、产后发热等疾病。

【医案举例】


(1)许叔微医案:辛亥二月,毗陵学官王仲景妹,始伤寒,七八日,昏塞,喉中涎响如锯,目瞑不知人,病势极危矣。余诊之,询其未昏塞以前证,母在侧曰:初病四五日,夜间谵语,如见鬼状。余曰:得病之初,正值经候来否?答曰:经水方来,因身热病作而自止。余曰:此热入血室也。仲景云:妇人中风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发作有时,此名热入血室。医者不晓,例以热药补之,遂致胸膈不利,三焦不通,涎潮上脘,喘急息高。余曰:病热极矣。先当化其涎,后当除其热,无汗而自解矣。余急以一呷散投之(按:一呷散,即天南星一味),两时间,涎定得睡,是日遂省人事。自次日,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三投热除,无汗而解。[许叔微.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九十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9.]
(2)万密斋医案:胡晏,年五十。病伤寒,十六日不解,其症乍寒时,即以衣被厚覆,蒙头而卧,不胜其寒;乍热时,即撤去衣被,暴露其身,更用扇,不胜其热。如此一夜十余次,医皆不识。万至告以症状可怪,邀诊其脉。曰:不必诊,此易知耳。夫恶寒病在表也,何以无头痛症?恶热病在里也,何以无渴及便溺不利症?此病在半表半里,阴阳混乱也。阴气乘阳则恶寒,阳气乘阴则恶热,宜用小柴胡汤以治其半表半里之邪,栀子、豆豉以治其阴阳错杂之邪。服之,寒热不再作而愈。[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9.]
(3)刘渡舟医案:秦某,男,32岁。因尿血住某医院。经西医治疗,尿血已愈,欲将出院,忽然发热,体温在39.6℃~40℃之间。西医检查:心肺(-)、肝脾不大,肥达氏反应(-),未查出疟原虫。二便自调,经注射各种抗生素,高热仍持续不退,急邀先生出诊。患者头痛身疼,发热而汗自出,又时发寒战,其状如疟,口中干渴欲饮。视其舌苔白黄厚腻,切其脉弦细而数。发热每于日晡时分为高。辨为湿温之邪横连膜原,又犯少阳、阳明两经。方用柴胡12g,黄芩9g,生石膏30g,知母10g,苍术10g,草果3g。服1剂即热退,再剂则诸症皆愈。
按语:此证高热,汗出,口渴,似阳明热证;而寒战,头身作痛,舌苔厚腻,又似湿遏少阳横连膜原之象。夫热为阳明,湿为阴邪,两邪纠缠不清,进退于表里之间,故其邪甚为难解。其脉弦属少阳,故用柴胡、黄芩清透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热;口渴,汗出为阳明,而用石膏、知母以清阳明气分之热;胸满,舌苔厚腻,日晡热为湿盛之证,故取达原饮之苍术、草果苦温化湿,理气开结。此证热连阳明而湿连太阴,必须治从少阳,少阳枢机一转,则热清湿化,表里之邪方解。[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14.]

(4)赖良蒲医案:文某,女,30岁,萍乡人。

症状:经水适来,腹部疼痛,白带淋沥,通身酸软,耳聋烦渴,语言谵妄,午后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脉象弦数,舌绛苔薄。

诊断:热入血室。经来感冒,邪热内陷,盘踞半表半里,累及肝胆二经。

疗法:主以和解少阳法,以加减小柴胡汤治之。

柴胡四钱,条黄芩三钱,天花粉三钱,生地黄五钱,牡丹皮三钱,赤芍二钱,青蒿三钱,党参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水煎服,四剂而愈。

自按:邪入肝胆,故用小柴胡汤助其枢转,邪热搏血,重用生地黄、牡丹皮清解邪热,但应注意无犯中上二焦。[赖良蒲.蒲园医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5:245.]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经方观止》

  • 作者/张建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