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的眼中流出泪水 | 张为民

 老鄧子 2020-05-01

文/ 张为民


《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自4月8日起在中华艺术宫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因为疫情,展会停摆;也因为疫情,《召唤》作为年后第一个全新的展览亮相。和其他参观者一样,我戴着口罩,漫步在中华艺术宫的5米展厅,既有久违的亲切感,又有视觉所及的共鸣和震撼。我的心加速了跳动,我的眼流出了泪水。这,是以往任何一次观展都不曾有过的。

一场艺术展何以如此令人激动、感怀?步出展厅,我的心沉静下来,开始回味那些所见所闻。无论是展陈所见,还是身边所闻,一切的事件和人物,一切的感动与反思,皆与奋战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病毒来袭,以白衣天使为先锋、为主力的抗疫勇士舍身逆行、忘我救人,如此壮举怎不让人为之动容!当此紧要关口,以基础建设、交通运输、卫生检疫、安全保障为主干的各行各业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召唤》主题展中展出了大量纪实摄影作品,其作者有专业摄影家,有普通市民,还有许多是医护人员在救治现场用手机拍下的。其中,我看到了援鄂医护人员出征时的告别,看到了跪在病床边为患者插管输氧的“大白”;我也看到了孤身一人在博物馆前喷洒消毒水的清洁工人,看到了拼命加班缝制口罩的纺织女工,看到了为武汉方舱医院建设而日夜赶工的建筑工人,看到了满载货物疾驰在空旷街衢的快递小哥,看到了小区门口为进入者测量体温的安保人员;我还看到了顶风冒雨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大批志愿者……若在平时,这一切都是那么日常,那么不起眼,而在此时,他们是那么亲近,那么温暖。


主题展中有一件特殊的书法作品,它也是展厅里唯一的书法作品,是青年书法家张丰连续作书18个小时,为1649名上海援鄂医护人员誊写的名录。这些医护人员的名字,指向的是展厅中大量纪实照片的形象。当上海驰援武汉的高铁即将出发,一对青年情侣相拥道别时;当上海支援湖北的物资满载抵达,一名门卫为保证驾驶员的安全在车前步行带路时;当一位护士全身被防护服包裹,背对着走向走廊尽头的急诊室时;当一位医生尽了全力仍未挽回患者生命,情绪崩溃号啕大哭时;当一名护士长走出病区摘下口罩,疲惫的脸上满是防护物品勒下的深痕,却依然露出灿烂的微笑时……我的眼中不禁流出了泪水。这是伤感、是激动、更是欣慰的泪水。我与镜头中的他们、笔下的他们素不相识,但这些精彩动人的记录让我与他们相识,并在情感上与他们相知。

纪实作品数量虽多,但《召唤》主题展很好地平衡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毕竟这是一个艺术展。除了大量具有艺术性的摄影作品,展厅中的200多件原创美术作品,出自上海100多位老中青画家、雕塑家、民艺家之手,品类包括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雕塑、漫画、民俗画、剪纸以及综合艺术等。不同的内容、门类,不同的材质、风格,都在同一主题上达成了跨界融合,实现了完整统一,从而焕发出强大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展厅口的巨幅画作《召唤》,由20位画种不同、风格各异的画家联合创作,为抗疫造群像、为展览点主题;丙烯材料画《逆行者》,一位即将进入危重病区的医生将巨大的画面填满,粗糙的材质描绘出疫情的严峻,勾勒出仁者的决心;并列的四座黄鹤楼,周遭的元素由新冠病毒到医用十字,再到各个语种的致谢语,色调随之由暗到明,抽象地展现了抗疫的过程,表达了幸福美好的愿望;艺术装置《罩》将细软的铝丝拧成600个小口罩,小口罩上下串联,共同编织成一张大口罩,彰显出众志成城、凝心聚力,“罩”住病毒的寓意。


让我驻足最久的,是油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密封的防护和体力的付出,使医生的眼罩内壁密布水珠,而一双眼睛透过了水珠和眼罩,深邃而又清澈,此时,一滴泪水正从其眼角缓缓渗出。画家以电影般的特写、照片似的真实,描绘出抗疫战士的忍辱负重和美丽灵魂,更表达了自己“在场”的强烈愿望。此景此情,我想,像我一样与画面“泪眼相对”的观众,当不在少数。


上海文艺界的贡献并不止此。在展厅一角,有他们主动战“疫”的大量画面——捐款声援的老艺术家,坚持练功的芭蕾演员,网络义演的评弹名家,奋笔疾书的作家、诗人,谱写新曲的乐家歌者,更有结队下厂、充当义工的文艺院团……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上海文艺界的各方人士,同参展的美术、摄影工作者们共同组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抗疫斗争注入了充沛的文化软实力。

这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映现,更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的在场体现。正如前言所写的那样:“尽管看不清彼此的容颜,但我们依然可以用眼神互相致意;尽管触不到彼此的指尖,但我们依然可以用脚步互相并肩;尽管道不明彼此的心绪,但我们依然可以用艺术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鼓舞、互相激励……”


短暂的隔离,非但没有制造冷漠,反而增加了我们的情感共鸣、人心共识、灵魂共振。《召唤》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对人间至爱的礼赞,对突发灾难的思考,对科学防疫的提倡,让我们更由衷地期盼良好生存环境、美好社会生活的重新到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听见了责任和使命的召唤,听见了真爱和真情的召唤。就像诗人赵丽宏在展览后记中吟咏的:“温暖的春天已经如期返乡,生命的诗篇正在续写生生不息的篇章。”

(作者系上海评协会员)



【展现真实记录和书写,最有价值】


说真的,我特别感动。


这种感动,从参观《召唤》展览的第一章节“临危出征”开始,就在我心中激荡起来。随着在展厅中漫步而行,一幅幅画作、一张张照片,令人震撼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一瞬间是短暂的,却又是久远的。我想,这些震撼、这些情感,会一直刻画在我的心里,以及我们的民族记忆之中。

《召唤》是一场设立在展厅中的无声的展览,也是为民族书写的群像。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瞬间,如果不是在疫情中,观众可能会觉得平凡、日常,他们或是父亲母亲、是别人家年轻的孩子,或是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他们可能在病床前、在各类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着,只是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而现在,我们称他们为英雄。

无论是通过画笔,还是镜头,他们都被记下了。特别好。《召唤》告诉我们,忘记那些所谓的流量、爆款、网红吧,面对生命的重量、人生的价值,那些都不值一提。展现真实的记录和书写,才是最有价值的。文艺的力量是感染人和鼓舞人,我想《召唤》做到了。

——东方网编辑 王霖


【浓烈的象征意味和投射作用】

《召唤》主题展牵连起我们内心深切的关注和期冀。作家、艺术家既是社会个体,又是艺术主体,二者不可或缺,同样重要。它给我们带来的人性的震颤和艺术的挑战是深刻的,而且必须给予深度的审视。

面对公共事件的艺术创作,既需要葆有公正良知,又应该秉持诗性道义、精神担当。在林林总总的艺术表象背后,或许正呈现出创作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形态的相互交织,它已然并非简单的对于客观世态物象的肤浅描摹,而是在为当下的现实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找寻一种适配的元素和形式,从而具有浓烈的象征意味和投射作用。

——上海市作协理论研究室主任 杨斌华


【因为懂得,所以更被感动】

出人意料地,在《召唤》主题展的展厅里,我被这幅色彩浓烈的作品深深打动。

从构图到色彩,这幅题为《中国速度·火神山医院》的西郊农民画,都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它像是一幅小人书的插图,讲述一个童话的故事。热火朝天、井然有序的建筑工地上,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即使戴着口罩,观者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干劲十足的。只有画面左上角的一轮弯弯的月亮提醒着我们:这是在深夜,工人们在夜以继日地与死神赛跑。

他们在建设什么?童话故事中的幸福城堡吗?不,他们搭建的,是生命的方舟。因为知道画面背后的故事,才会更被画面所呈现的生机与愉悦所感动。这是一种怎样的蓬勃生命力啊,怎样的一种不服输的韧劲、不怕苦的干劲啊!忽然想起那句话,或许正是这幅画最好的注脚: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上海广播电视台导演 杜竹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