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古代写“美人”的诗文中学写作

 zqbxi 2020-05-01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写人似乎是很最简单的题材,可事实上要写得出彩的是凤毛麟角。把人写好是很难的,尤其是写美人,综观古代文人描写人的方法,可谓多矣。在探究古诗文教学时,我发现很多古诗词、古文对于人物的描写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比喻、烘托、细节等手法的运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对学生在写作时描摹人物,表现人物个性上有启发。

比喻

       比喻作为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里面,经常用于写美人的妩媚动人,千姿百态。唐明皇与杨贵妃共赏牡丹时,曾经下令叫李白题诗助兴。李白信手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清平调》)的名句,寥寥十四字,就把杨贵妃的美貌展现出来了。我们先看第一句,诗人巧妙地将粉红的牡丹与娇艳的贵妃融合为一体,用花喻人,花人相衬,人花合一。李白没有用比喻词,但一个“想”字却含蓄地把比喻寓意深含其间,显得新颖婉约,含蓄有致,本体和喻体交相出现。读者由彩云想象到美人贵妃的华美衣裳,从艳丽牡丹花想到贵妃似玉欲滴的美貌。读者还可以把衣裳想象成云霓,将容貌想象成娇花,人就是花,花就是人,彩云、名花、美人融成一体。再看第二句,作者渲染花容,以春风为背景,化静为动,使人想到风拂花摇,人体婀娜的神韵,映衬出贵妃的飘逸神采和迷人韵味,着实精彩。

        粤教版教材中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描写刘兰芝姿态的句子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作者选用流动的水波来比喻刘兰芝腰上束着的白绢子,光彩动人;用削尖的葱根来比喻她的手指纤细嫩白,用红色朱砂来比喻她嘴唇红润,准确优美,形象生动,让人心生怜爱之意。轻盈地踏着细步,精巧美丽,真是世上没有第二个。学生若能在品味诗文时领悟到描写人物时比喻手法的运用,对古诗文的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

烘托

        人的内心世界常常是难以直接地描述出来的,诗人们就精巧地以烘托手法来凸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就是代表。四句名诗将美人(佼人)置于月下来描摹,就好像给她披了一层美丽的洁白的纱,给读者以朦胧感,给人们以想象力。皎月与美人相互映衬,人洁月美;美人被皓月清爽朗照,月朗人美。这描写,让主人公里里外外都透露出纯洁的品质,更能引起读者的无穷联想和更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回味。

        唐代诗人王昌龄写人,也巧用烘托。其《采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人妙用“莲花泛水,艳如越女之腮”的比喻,运笔于莲荷与采莲姑娘的描绘,写荷就是为了衬托采莲美人。作者先写姑娘的衣裙像荷叶一样色彩相同,艳丽骄人,再写芙蓉花与顾念脸庞相映生辉。然后笔锋一转,夸张地说人面入花,让人难以分辨,最后竟然人与荷花融为一体,分不清哪是人,哪是花。古人中对“美人”的极力刻画可谓字字珠玑,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带着学生嬉戏品味古典诗歌中写美人的名诗句,亦能受益匪浅,深思无限。

描写

       以细节描写女子貌美的,除“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名诗句外,还要数唐代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广陵遇孟九云卿》)了。韦应物笔下的西施可谓广为人知,要想具体描写出她美丽的形貌,显然是困难的,势必受到语言的限制。诗人韦应物深知此理,便只拟写西施“一笑”的细节,这“一笑”就使所有美女为之逊色,进而显示西施绝世超俗的美艳。这种只取“笑”态与“众女”相比、借众女反衬其美得方法,能避免有局限的具体刻画,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加工,去理解西施的美。

       粤教版教材中白居易《琵琶行》对琵琶女的描写是千古一绝,从琵琶女的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描写表现的琵琶女腼腆、有礼的特点,琵琶女从朦胧中渐次出现在欣赏者的眼前;“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弹奏动作暗示了其技艺的高超。用心品读这些细节描写,眼前俨然就出现了一位仪态端庄,亭亭玉立的女子。白居易诗文中描写女子的美,是非常善于用细节来展示。光是他那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就足够我们去揣摩那细节描写的妙处了。白居易描写杨贵妃,博取前人所长,将笑靥、回身、反衬融在一起来写,抓住回眸瞬间的媚笑来刻画,生动地传达出贵妃多方面的美:身段的婀娜、顾盼的多情和斜睇的娇媚,都仿佛在眼前。有了这“回眸一笑”的描绘,“百媚生”显得形象可观,具体可感。“六宫粉黛”借代宫女,比韦应物的“众女”句具体形象,明晓身份,说贵妃“一笑”能使整个六宫美女失去美色,其美的程度自然是难抑言尽的。作者就是以“笑”细节来表现人,就不必更精细地刻画其他细节,因为其美艳形神在六宫女色的凡尘下豁然托出。

       古诗词是唯美的世界,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是“老大难”,绞尽脑汁地读懂后,也是碍于应试的要求死记硬背,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都停留在浅层次。学生若能品读这些诗句时,享受情感丰富、样式精巧的文字时,结合平时的习作经历,写人的时候避免泛泛而谈,只用空洞的形容词,从古人的诗词中学到写作技巧,如此一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作用就得以充分发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