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也担心,一本“坏孩子的书”会教坏你的孩子吗?

 咩咩羔 2020-05-01

常常收到读者妈妈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之前一位读者妈妈问过,在凯迪·克劳泽的《爸爸和我》里,其中一个人物角色应该怎么去理解的问题。

然后我就写了一篇下面这篇文章,也是精进共读系列里我自己很喜欢的一篇:

绘本最后一定要善恶分明吗?说说带娃阅读的“宽容度”

今天收到的一个读者妈妈的问题,也很适合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读者妈妈的提问中,有一点很宝贵,就是她的矛盾心理。

她并没有直接指责说,这些书怎么回事儿,还有这样教小孩子不学好的情节。她在犹豫说:

1、我该怎么处理这样的情节?

2、该不该让孩子在书里接触到真实的世界?


这样的犹豫非常重要,意味着,在看到自己觉得不太好驾驭的童书时,这位妈妈在努力保持一种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态度。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我是这样的说的:

果然这位读者妈妈get到了我想表达的点,我也愉快地收下了“彩虹屁”。

但是这个话题,我还想再再延展谈一下下面这些点。希望这些话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同学,在遇到令自己挠头的图画书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信:

1、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图画书呈现给他们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远远超过教导日常行为规范这个范畴。

图画书,不是用来教导儿童的。

2、那种只有完美孩子的图画书,恰恰是现代儿童图画书一百年历史以来,不断在反抗的虚伪世界。

3、坏孩子的书,不一定是坏书。最好的图画书以及儿童文学作品,都在努力描绘真实的孩子。

他们无暇的快乐甜美的确是真实而安慰人心的,但他们也有真实的活力(同样也可能表现出破坏力,想想桑达克的书),他们也有真实的痛苦和真实的困惑(想想约翰·伯宁罕的书)

4、道德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趣味也是。

这一点我在《读库·绘本大师》里写乔恩·克拉森那篇文章时 ,是这样写的:

“在陪伴孩子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他们一起沉浸在图画之中,让他们完全置身于和平日生活迥异的戏剧氛围里,引导他们感受悬念的扣人心弦,懂得为图文互讽的趣味哈哈大笑,让他们敢于重述或颠覆一个故事……

这一切努力,都将通向更有感受力的心灵和更有判断力的头脑,其意义将远远超过一次道德上的说教或者灌输给孩子一个定论。”

5、图画书提供的是一个家庭的讨论场,而这个场的能量核心,是爸爸妈妈

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父母的自信。

图画书展现给孩子们的,的确包含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而爸爸妈妈在讲解和评价一本书时,传递出来的价值观、理解力和宽容度,比一本书本身,更能够对儿童产生正向的影响。

6、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孩子不会因为一本书变坏,也不会因为一本书变好。

一个儿童最终将形塑成怎样的品性人格,是持续的缓慢的多维的影响,点点滴滴积累而成。

所以就阅读来说,第一不用过度担心任何一本书,第二给他足够多的好书。

写到这里想到了大导演昆汀·塔伦蒂洛的一段话,他在一次上电视时,被主持人问到小的时候是不是经常看许多可能不那么适合孩子看的电影,昆汀是这么回答的:

“我长大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电影最兴盛的时期。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9岁,10岁,11岁,就把他们全都看了。

《教父》出的时候,我看了。《法国贩毒网》出的时候,我看了。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真的把《日落黄沙》和《生死狂澜》两部电影连在一起看。

有一次我问我妈,因为我意识到,我能看我的同学不准看的电影。

我妈就说:

“昆汀,就是一部电影。你不可能因为在电影上看了什么,就把你给毁了。

就是一部该死的电影而已!”


(图片来自微博@痞影人科里昂)

同理,那不过就是一本书而已。

最后下面这一点,是实际操作层面的。

7、在考虑任何书,任何话题适不适合儿童时,要考虑每一个个体孩子的年龄、理解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的差异,可能天差地别。

总的来说,对年龄很小的幼儿,要给予他们足够温柔温暖甜蜜的保护;而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加,父母如何判断什么时候该让孩子接收到什么层面什么程度的真实信息,首先要做的是,看看自己小朋友的情况:

他几岁了?
他是一个感性还是理性的孩子?
他是一个钝感还是敏锐的孩子?
他是一个早慧还是晚熟的孩子?
他是一个倾向于乐观开朗还是倾向于内向深思的孩子?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把握某一种真实问题,适不适合现在就让孩子接触和讨论,

真实世界是无可回避的,但是如何更好地传递给孩子们,爸爸妈妈要先看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再把握合适的时机,慢慢来,缓缓来。


最后送上我在读库出版的《绘本大师》这本书里,写到的观点:

“不论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终将从心灵一片洁白,坠落到真实的世界。

父母应该更有自信的是,任何一本书的能量,都无法颠覆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真实认知。
相反,当他在阅读中经历过足够复杂的人性,获得过足够丰富的逻辑思维的历练,在现实中将变得更加成熟而不是更脆弱。“

——胡杨(满满妈),《读库·绘本大师》之乔恩·克拉森篇

我们才是孩子身边最真实,最有力的那个世界。

(本文图画书内页插图都来自日本作者谷内钢太的作品,分别是《那是什么声音》、《飞机和我》和《我一个人的玩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