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人生|听过许多的道理,却远不如这八句诗词入人心(朱熹、旅游、王安石、苏轼、唐-虞世南、杜甫、李白诗词句)

 qiangk4kzk8us4 2020-05-01

人们常说:听过很多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听了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你可曾反思过为什么会这样?还是依旧糊里糊涂地走下去?其实,有时候我们缺的不是能力,而是一把钥匙,一把给你启迪的钥匙。

如果现在所处的环境,依旧是迷茫、束手无策的人生阶段,建议你读一读下面的八句诗词,或许从中能给你带来些许的启发!

第一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据说,诗人朱熹在山村里读书时,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于是他放开了眼界,从近处向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那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

古语云: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

也就是说,池塘里的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由此可见,只有保持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来自各方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百纳海川,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第二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处于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顿觉豁然开朗。

诗句描写的是诗人置身与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这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读过此句诗后,你会不会感觉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其实与诗句所描写的境遇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觉得更加亲切!

都说人生的道路其实就是不断地打怪升级,希望你在遇到重重难关或是感到困惑之时,都不要止步于前,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要继续前进,就可能得到一些新的启发,遇到另一番多彩的天地!往前一小步,人生一大步,说不定遇到的新世界会对你原来的看法、观点有所改观哦!

第三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你已经爬得很高了,渐入云层中,所以四周一切都看得不太清楚;反之,为什么会看不清楚周围的一切呢?只是因为你已经爬到顶峰了。

也就是说,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等到你的认识、学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不会轻易被眼前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了。

第四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是诗人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

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

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待皈依之后,心灵就进入到一种宁静的境界,再回头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是微不足道。

在此,也借诗规劝人们既不要因为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为阳光而欣喜若狂,因为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暂时的,只要看透之后便可泰然处之。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悟透了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

第五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然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里的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且其中的真实性是在有限的,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而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运用现代哲学上的定义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第六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清代诗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正像曹丕在》曾写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是表明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两首诗在写蝉上风格的不同而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本诗的诗人写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而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才能致远。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所以,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光有着美丽的风景,同样也有着不同个性、不同气质、不同人格魅力的人。在漫漫的人生途中,你会相识相遇很多的人,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品质及魅力,便成了我们最难把握的尺度。

在这种独特的把握中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优势,自能声名远播。

第七句: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诗人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

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都理应要先考虑到最重要的部分,一击中的,方能百战百胜。

第八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的月亮,但是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古时候的人。

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一如往复。

人生短短,不过转眼之间;而明月之长,却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人世间的变化就是这么奇妙,不曾想,我们竟与古人是同站在一片月光之下。回首人生的出处,距今已过多少载,还认为你这一生的时间,是很长远的吗?

读罢,请认真思考一番,并转换为自己的养料,然后继续前进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