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归四逆汤经典医案、方论

 魏征故乡人 2020-05-01

[方剂组成]

当归三两(9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9克),甘草炙,二两(6克),通草二两(6克),大枣擘,二十五枚[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

病机:寒凝血脉,血行不畅。

治则:养血散寒,温通血脉。

方义:本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方中当归养血补血,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甘草、大枣补益中气,通草通利血脉,滑利关节。

[辨证要点]

本方常用于治疗不同部位的血虚寒凝之证。如寒滞经络,留着关节,则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或指(趾)尖、鼻尖、耳朵边青紫;若寒凝胞宫,则月经衍期,血少色暗,痛经等;如寒凝腹中,则脘腹冷痛等。症状虽异,但病机则一,辨证只要符合肝血不足,或营血不足,寒邪凝滞,脉道不利,血行不畅的基本病机,便可用本方随证加减施治。

本方养肝血,散寒邪,通阳气,主治手足厥寒之证,虽不用姜、附,仍以四逆命名,所主之厥,为血虚寒凝,所以方名冠以当归,以区别于姜附四逆。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日: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心,当归之苦,以助心血;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收心气;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大枣、甘草、通草之甘,以缓阴血。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当归、芍药,养血而收阴;通草、细辛,行脉而通闭;桂枝辛甘,助阳而固表;甘草、大枣,健脾以补胃。夫心主血,当归补其心,而芍药以收之;肝纳血,甘草缓其肝,而细辛以润之;脾统血,大枣益其脾,而甘草以和之。然血随气行,桂枝卫阳,气固则血和也。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又曰:四逆汤加减者共七方,皆用干姜、附子为主,独当归四逆汤皆不用姜附,何耶?答曰:诸四逆汤中用姜附者,皆治其阳虚阴盛之证,独当归四逆汤治阴血虚甚,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故用当归为主,不用姜附。

4.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当归四逆,不用姜、附者,阴血虚微,恐重劫其阴也。且四逆虽寒,而不至于冷,亦唯有调和厥阴,温经复营而已。故用酸甘以缓中,则营气得至太阴而脉生;辛甘以温表,则卫气得行而四末温,不失辛甘发散之理,仍寓治肝四法。如桂枝之辛以温肝阳,细辛之辛以通肝阴,当归之辛以补肝,甘、枣之甘以缓肝,白芍之酸以泻肝,复以通草利阴阳之气,开厥阴之络。

5.钱潢《伤寒溯源集》:四逆汤者,仲景所以治四肢厥逆者也。阳气衰微,阴邪肆逆,以致阳气不充于四末而为四肢厥冷,故用甘草为君,以缓阴气之逆,又以干姜、附子补助其阳气之衰,此仲景立法命名之本义也。此条之手足厥寒,即四逆也,故当用四逆汤;而脉细欲绝,乃阳衰而血脉伏也,故加当归,是以名之日当归四逆汤也。不谓方名虽曰四逆,而方中并无姜、附,不知何以挽回阳气……是以不能无疑也。恐是历年久远,散失遗亡,讹舛于后人之手,未可知也。

6.吴谦《医宗金鉴》:凡厥阴病,必脉细而厥。以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细而厥也。然相火寄居于厥阴之藏,经虽寒而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也。故伤寒初起,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皆不得遂认为虚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藏;通草性极通,能利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举,则志遂而神悦,未有厥阴神志遂悦,而脉细不出,手足不温者也。不须参、苓之补,不用姜、附之峻者,厥阴厥逆与太阴、少阴不同治也。

7.唐宗海《伤寒论浅注补正》:此因脉细,知其寒在血分,不在气分,故不用姜、附,而但用桂、辛以温血也。

8.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辛以温之,而尤借通草之人经通经,以续其绝而止其厥。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借清酒之濡经泱脉,以散其久伏之寒也。

9.梅国强《伤寒论讲义》:本方即桂枝汤去生姜,倍用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方中桂枝、细辛温经散寒;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甘草、大枣补益中气;通草通行血脉,合为养血通络,温经散寒之剂。

[名医验案]

1.李克绍医案

李某某,男性,中年,1966年夏,到省中医院求诊。主诉:头目不适,似痛非痛,有如物蒙,毫不清爽,已近1年。自带病历一厚本,若菊花、天麻、钩藤、黄芩、决明、荆、防、羌、独等清热散风的药物,同乎用遍,俱无效果。我见他舌红苔少,考虑是血虚头痛,为拟四物汤加蔓荆子一方,三剂。

患者第二次复诊时,自述服本方第一剂后,曾经一阵头目清爽,但瞬间即逝,接服二三剂,竟连一瞬的效果也没有了。我又仔细诊察,无意中发现,时近仲夏,患者两脚较一般人为凉。再细察脉搏,也有细象。因想《伤寒论》中论厥证,肢冷脉细,为阳虚血少,属于当归四逆汤证。此患者舌红苔少,也是血少之征,论中虽未言及本方能治头痛,也不妨根据脉症试服一下。即给予本方原方3剂。下次复诊,果然,症状基本消失,为了巩固疗效,又给予3剂,患者说,已能恢复工作。

2.陈瑞春医案

漆某,女,教师。自谓易患冻疮,每年发作,此次因新感风寒,通身不适,肢体寒凉,手足麻痹,适值月经临期,并伴有腰痛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润,脉象微细,两手背冻疮红肿,病属血虚经寒,寒凝血滞所致,故从温经散寒兼佐疏肝为治,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桂枝各10克,通草5克,细辛3克,炙甘草5克,白芍、柴胡、郁金各10克,大枣5枚。连服两剂见效,寒厥已罢,冻疮好转尤甚,经痛等症亦随之而平,脉缓有力,仍宗前法,继进3剂而痊。笔者经验,治冻疮须在开始瘙痒时即用此方,如已成疮服之不效。

3.朱春庐医案

闵某,男性,32岁,农民。3个月来头顶每日阵发性掣痛,昼夜不休,无呕吐,自觉时冷时热,胸闷不舒,某医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选用抗菌素、索密痛等药而头痛不减,形瘦食减,面容苍白,常终夜失眠,恶闻声响,惧怕亮光,故喜塞牖闭户,垂帐孤眠,稍闻吵闹,则痛势更剧,四肢厥冷,脉细如丝,舌质淡白不泽,拟方:当归9克,桂枝4.5克,生白芍6克,北细辛2.4克,炙甘草4.5克,木通2.4克,熟枣仁12克,大红枣20枚。连服10剂,头痛逐日减轻,复诊时述大便干燥,常间日而行。原方加细生地、火麻仁各9克,再服3剂,头痛告愈。大便、食欲亦转正常,唯形瘦未复,且时有失眠,稍劳则心悸乏力,乃以六味地黄加当归以善其后。

4.《仲景方临床用药指导》医案

刘某某,女,18岁,学生,1995年12月8日诊。主诉,自13岁初潮于今,每次月经来临时均小腹疼痛,历2~4天。刻诊:小腹疼痛,喜温怕冷,手足不温,时有头晕目眩、面色不荣,舌淡,苔白,脉沉。又问其月经状况:经量少而色深红,经期延后。辨证:寒凝血虚。治当温经散寒,养血活血。处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25枚,乌药10克,小茴香10克,甘草6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服。药用1剂,疼痛缓解,继服2剂,手足转温,5剂服完,一切正常,追访一年,末再痛经。

[长沙方歌]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

甘通二两能回厥,寒人吴萸姜酒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