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青木森森 2020-05-01

清代碑学的兴起

清代是一个碑学鼎盛的时代,是一个重大的艺术变革时期。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大兴“文字狱”,导致大部分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牵连、迫害,纷纷加入了“考据学”(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的队伍。龚自珍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些知识分子们在收集和整理金石、碑碣的过程中,发掘和出土了一大批古代石刻文字,这一发现直接奠定了清代碑学兴起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帖学的衰落,受元、明两朝对书画方面的复古思想的影响,加上帝王的个人喜爱,使得赵孟頫、董其昌两人的书法全国流行。

我们也知道,赵孟頫和董其昌两人的书体风格都属于中规中矩,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反复学习容易变得油滑。所以,清朝的书风开始走向“馆阁体”,科举制度也是以“馆阁体”作为书写的标准。久而久之,帖学之风逐渐滑向深渊,沦落到奄奄一息的地步。

俗话说:“一物衰则一物盛”,这恰恰给碑学的兴起创造了一个契机,就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说:“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

清朝碑学的兴盛,贯穿着大清300年的发展历程。彼时涌现出一大批碑学运动者,名家辈出,风格多种多样,如碑学大家伊秉绶、钱澧、邓石如等逐渐开宗立派。后来碑学的大家们又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的积极推崇下,使得碑学在书法上的地位一跃而上,自此碑学更加受世人的欢迎和追捧。据典籍的数据统计,光擅长隶书的名家就多达500余人。其中何绍基就是晚清碑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员碑学猛将,对后世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何绍基像


何绍基的碑学造诣

造诣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清代卓越的碑学大家,精通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其中行书、草书最为让人称道。近人吴隐这样称赞何绍基:

“于学无所不窥,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具体平原,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下逮六朝南北碑碣,搜孴至千余种,皆心模手追,卓然自成一子,草书尤为一代之冠”。何绍基自己也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早年从颜真卿入手,这是他书法浑厚朴拙、大气磅礴的原因之一。何绍基个性独立,从不附庸风雅,推崇碑学,看中风骨之气。他崇尚的不仅是颜真卿的书法境界,还有其极高的骨气和人品。

有人这样问何绍基:“字学极于右军,奚为弃晋法而重唐帖?”,何绍基答曰:“鲁公为人,刚劲不阿,观其书,如睹其人,吾爱其书格之高,实仪其立身之峻。右军人品非不高,然不善学之,必遗其神而得其粗,是为妍皮裹痴骨,赵董诸人皆是。观一时人士书法,足见其风尚之柔靡,岂得谓六艺之末,不关挽回风会耶?”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他的书风一直保持使转纵横、雄强质厚,给人一种睥睨天下、雄视一切的大丈夫之气。

何绍基对碑学十分钟爱,不留余力的搜集金石铭文,游遍名山大川,找寻残碑断碣,上溯到周朝、秦朝、两汉时期的篆籀碑刻,下追至魏晋南北石碑墓志,数量多达千余件。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何绍基隶书作品


楷书方面何绍基痴迷于《张黑女墓志》、《瘗鹤铭临》;小楷从颜真卿《小字麻姑仙坛记》入手;后又临习《黄庭经》、《乐毅论》;先后专研金文《石鼓文》、《毛公鼎》、《楚公鼎》等;当时几乎所有面世的碑文都逃不出何绍基的手掌心,一一心摹手追,临古不缀。他对汉碑非常专精,晚年更加痴迷,据说《张迁碑》、《礼器碑》临摹不下百遍,杨守敬评价说:“论者谓子贞书纯以天分为事,不知其勤笔若此。”他用笔十分空灵,看似不经意,实则一丝不苟,点画精到,气势宽博大气,常人只能望其项背。

我们的书法史上,有三种形态的美,一种是“晋”,一种是“唐”,另一种“碑学”,这三种形态的美都是不同的,价值自然也不同。魏晋表现的是姿媚飘逸、遒劲潇洒的美;唐朝表现的是端庄雅致、严谨茂密的美;清代碑学表现的是朴拙雄浑、苍茫质朴的美。相对于帖学充满“书卷气”而言,碑学充满的则是“金石气”,大体来说,帖学是飘逸之风,碑学是厚重之味。

何绍基有相当深厚的书法理学功底,眼光独到,崇尚自然的中和之美,将碑学的厚重和帖学的飘逸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了帖的神韵,又有碑的气息,风格面貌独特,成为碑学兴起以来成功熔铸碑和帖的开创性书法家。鬻艺海上书画家向荣评价何绍基书法:

“其分隶行楷,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堕石,真足以凌轹百代矣。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于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于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何绍基楷书


苏轼曾说“执笔无定法”,何绍基通过探索掌握了一种回腕高悬执笔的方法,似乎要灌注全身的力气一般。他在《张黑女墓志》题跋道:“每一临字,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挟衣襦矣。

何绍基就是运用这种执笔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行笔缓慢,多用藏锋,裹锋前行,且行且止,积点成线,艰难挺进,形成一种生涩老辣的笔法,显示出何绍基深厚扎实的根基以及质朴大方的个性。所以在书法线条的质感上,每一根线都匠心锤炼,迟涩、立体、饱满、磅礴、刚强,在结字和章法上,更显疏密结合,虚实相生,又带有一种雄浑感,相对于帖学来说,这种雄浑感正是碑学在审美意义上的创新和贡献。

何绍基的书法有一种苍茫和高古的美,金石铭文经过悠久历史的风化和腐蚀,文字的面目增加了一番原本不具备的美感,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古意。何绍基就是抓住这一特征表达出了碑学上与帖学迥然不同的美感。他将这类模糊、含蓄、苍茫的碑文,通过自然的艺术创作,在真、行、草等书体的表现上极为强烈、自然、生动。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何绍基执笔图


何绍基碑学艺术影响力的广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数量之多

何绍基喜欢到处游历,广泛结交天下的书友。他曾授翰林院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在京城结识书法界许多名流,曾先后到四川、湖南、广东、山东、福建、贵州等地游历或者为官,晚年定居在苏州,于苏州、扬州、浙江等地讲学。他所到之处都是人文荟萃的地方,与他的书艺相得益彰。

何绍基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留下墨宝,在当时,“先后为人书楹帖以数千计”,“虽农野妇孺,亦踵门求书”,“悉书之不拒”,“后沿途州县官吏及缙绅之求书者,随到随遣,酒酣兴至,一日可尽百余联。无懈笔,无倦容,行馆侍者或不愿得赏金而愿得书者,公亦笑而予之”。因此,何绍基的传世作品非常之多,据估算,大概有3000——4000件左右。海内外博物馆所藏的有1000多件,流落到民间私藏的约3000多件,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说,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何绍基篆书作品


二、弟子众多

何绍基学于名师门下,又收徒教授,在浙江和长沙一带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他曾向阮元(1764-1849)、程恩泽(1785-1837)学习书法,阮元和程恩泽都是影响颇深的书法家、学者。何绍基得到二位老师的真才实学,书艺也借此得以散播。与此同时,何绍基晚年在吴越、苏扬等地广招学生,开门授课,大家纷纷闻名来求学,其弟子不计其数。可见,何绍基的影响力非常之大。

三、艺术成就得到名家认可

何绍基的碑学造诣非常之高,这是他名声远扬最重要的原因。他的书艺得到名家的极为认可,称其是晚清书法第一人。这也使他在近百年的书法史上经久不衰,被人津津乐道和效仿。

在当时,身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的曾国藩对何绍基非常推崇,他曾这样评价何绍基:

“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认为何绍基“字则必传千古无疑”。以曾国藩的地位和影响力,这等评价,从侧面反映了何绍基的艺术才学和实力。

到了民国,虽然何绍基逝世已经将近半个多世纪,但是他在书法上的影响力只增不减。近代诗人、“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陈三立有一首《题何蝯叟残画二纸》这样称赞何绍基的书法:“蝯叟书名冠禹城,短长句亦欲无敌”。

书画家曾熙评价何绍基书法说:

“蝯叟从三代两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锋之险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本朝言分书,伊、邓并称。伊守一家,尚涵书卷之气;邓用偃笔,肉丰骨啬。转相橅效,习气滋甚。道州以不世出之才,出入周秦,但取神骨,驰骋两汉,和以天倪。”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何绍基行书作品


曾熙称赞何绍基的书法吸收周秦、两汉的金石神韵,在隶书方面可以和伊秉绶、邓石如等书法名家相抗衡,或谓过之。

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程颂万于1919年题《楷书格言卷》时赞道:

“何贞老楷书大字格言卷,真力弥漫,深得《黑女志》书髓,足为学者导师。公书无所不包,此尤圆劲,尽其笔妙,为仙洲道兄所藏,愿双钩寿石,毋秘此枕中鸿宝也,己未嘉平月,长沙程颂万题记。”

可见,程颂对何绍基的书法金石学极为钦佩和肯定。

受何绍基书法影响颇深的谭泽闿1929年在何绍基书法作品《晚岁诗稿册》题跋说:

“……此书烂漫挥霍,变化神奇,乍观如藤蔓科斗,若不可辨,一一切之,固自可识,乃叹其书律之精。虽髦岁行狎直如篆籀,令人敬爱,非它书比也。同时更有一册,则使蜀时诗稿,具见于集中者,为农髯乞让去。余之宝此,不独以书年较晚,且重其稿为佚诗,异日有征集乡贤文献者于此有可采也。丁卯立冬后,泽闿记。”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何绍基行书作品


何绍基在书法上的造诣让后人顶礼膜拜,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他本人不仅是一个书法大家,也是一个诗人、学者和画家,“偶写兰竹,得卷轴气”,“诗天才俊逸,奇趣横生”,在诗文和绘画方面也有很高的才艺。同时,他也是一个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他收藏的金石、书画数不胜数,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一书,“藏书十余万卷,然藏书之名为书名所掩,世人鲜知”。何绍基拥有这么多的金石、书画,免不了在这些金石、书画上题跋,所以当时就流传说:“凡收藏家碑版字画,视有绍基题跋为重”。甚而且“凡书经子贞手题,值增三倍以上”。何绍基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结语

何绍基对书法碑学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碑学影响力一直到今天,他的艺术观念对我们在碑学上的探索是非常深远的。他一生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笔耕不缀,广征博收,求新求变,从不固守一家,这种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学习书法极具启发性。

何绍基一生为学,一世为书,他热爱书法艺术,并勇敢探索,以心、以诚进行着。他对后世书家的影响是深远的、长久的。他的人品格局、思想精神以及碑学意义,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富而宝贵的财富。

所以,研究何绍基的的碑学价值是很有意义的。碑学的兴起和发展,无疑何绍基功不可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