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方819

 随缘522 2020-05-02
生姜加三物, 神仙都让路!
 生姜+葛根:可排除体内湿气和寒气。
 生姜+枸杞:可加速生成代谢,降低血脂,让我们的皮肤白白嫩嫩。
 生姜+薏米:可帮助我们减掉大肚腩和水桶腰。
 
 
 
 
 
 
 
打摆子
不二散
【处方】 白面2两,砒1钱。
【制法】 上药和匀,以香油1斤,煎至色黄,用草纸压之,去油为末,入江茶3两。
【功能主治】 疟疾。
【用法用量】 每服1字。
【摘录】 《脉因症治》卷一
 
 
 
 
 
疟疾(打摆子)
不二散
【处方】 紫河车2钱,绿豆粉半两,甘草1钱,薄荷2钱,信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疟疾。
【用法用量】 星月上时,用无根井水调,大人1钱,小儿半钱。
【注意】 忌毒物。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七
 
 
 
 
 
 
 
诸般泻痢
不二散
【处方】 婴粟壳2两,甘草2两(炙),青皮(去瓤,焙干)2两,陈皮(去瓤,焙干)2两,当归1两,甜藤1两(如无,干葛代)。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诸般泻痢。
【用法用量】 方中当归用量原缺。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
 
 
 
 
 
当归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加减:若大虚,加饴糖六两(30克)作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糖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当归建中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隐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声音嘶哑不能言
【配方】:苏子,前胡,半夏,川朴,云皮,当归,苏叶,肉桂,灸草(艾草)各1钱。
【加减】:喉痛者加金银花3钱,枝子(别名:栀子)3钱,桔梗3钱,牛子3钱,寸冬2钱。
【用法】:水煎服
 
 
 
 
 
 
 
回阳救急汤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与生姜,三阴寒厥建奇勋。
 方义:本证多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治疗以回阳救逆,益气生脉为主。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受寒,故腹痛、吐泻、肢厥、神衰、脉微俱见;身寒战栗、唇指青紫、无脉乃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兆。
 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方中以附子配干姜、肉桂,则温里回阳,祛寒通脉之功尤著。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的痰饮。人参合附子,益气回阳以固脱;配五味子益气补心以生脉。麝香三厘,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与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则散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而无虚阳散越之弊。诸药相合,共收回阳生脉之效,使厥回脉复而诸症自除。
 回阳救急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炙甘草6g,炒白术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茯苓9g,制半夏9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厘(0.1克)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麝香冲服。
 加减: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者,可加盐炒吴茱萸,温胃暖肝,下气止呕;泄泻不止者,可加升麻、黄芪等益气升阳止泻;呕吐不止者,可加姜汁温胃止呕;若无脉者,可加少许猪胆汁,用为反佐,以防阳微阴盛而成阳脱之变。
 回阳救急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运用:本方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临床应用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为辨证要点。
 回阳救急汤的禁忌
 方中麝香用量不宜过大。服药后手足温和即可。
 回阳救急汤的文献摘要
 《伤寒六书》:“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痛,只恶寒,四肢冷厥,战栗腰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蜷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而无力者,宜用。”
 
 
 
 
 
 
治阳萎不举方
 【配方】:海马一对,肉苁蓉10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兔丝子16g,淫羊藿16g,桑螵蛸12g,蛇床子12g,鹿角胶14g,构杞子20g,吉林参10g,熟地20g,山萸肉16g,山药20g,上肉桂3g,小茴香10g。
【用法】: 以上各药共为细末,蜜制为丸,每丸8g,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主治】阳萎不举症。
 
 
 
 
 
 
疔疮
不二散
【别名】 护心散
【处方】 甘草半两,豆粉1两。
【功能主治】 疔疮。
【用法用量】 护心散(《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三
 
 
 
 
 
痘,当起胀灌浆时,泄泻不止;亦治烦痒
不二散
【处方】 莲肉(炒,去心)1两,真鸦片2钱(另研)。
【制法】 上各为净末,和匀。
【功能主治】 痘,当起胀灌浆时,泄泻不止;亦治烦痒。
【用法用量】 每服3-4分,米饮调下。
【摘录】 《准绳·幼科》卷五
 
 
 
 
 
 
 
汗斑
不二散
【处方】 密陀僧3钱,硫黄1两,草乌3钱,红砒1钱。
【制法】 上为细末,米醋调搽
【功能主治】 汗斑。
【用法用量】 外搽。
【摘录】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疟疾
不二散
【处方】 人言1两(为末),飞面4两(与人言用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白扁豆末2两,细茶末2两。
【制法】 上同和匀。
【功能主治】 疟疾。
【用法用量】 每服小半钱,已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水荡下。
【注意】 忌酒、面、鱼等。
【摘录】 《袖珍》卷一
 
 
 
 
 
 
杖疮
不二膏
【处方】 大黄1两,黄柏1两,黄连1两,乳香1钱,没药1钱,轻粉1钱,血竭2钱,孩儿茶2钱,片脑2分,水银3钱(用官粉3分,吐涎以银磨)。
【制法】 上为末,合和,以猪脂4两炼,去渣;入黄蜡1两再煎滤过;入药,柳条搅匀。
【功能主治】 杖疮。
【用法用量】 随疮大小摊纸贴之。
【摘录】 《古今医鉴》卷十六
 
 
 
 
 
 
痰症,疬串,乳疖,一切无名肿毒
不二膏
【处方】 金石斛16两(去根,洗,切片),乳香4两8钱(去油),真川贝16两(去心,研),没药4两8钱(去油),明天麻6两8钱(洗,切片),甘草6两4钱(洗,切片),巴豆肉5两4钱(去油,研)。
【制法】 上用大麻油12斤,浸药数日,煎时下活大雄鲫鱼(不去鳞甲)两条,每条重1斤半左右,煎枯去滓存油,另用铅粉2斤(研,炒黄色),筛下收膏。
【功能主治】 痰症,疬串,乳疖,一切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倘疬串乳疗末溃者,少加樟脑于膏上,如已溃者不用。
【摘录】 《经验秘方》卷下
 
 
 
 
 
 
 
益阴固本丸
处方:熟地25克,丹皮10克,山萸肉12克,淮山药12克,云苓15克,泽泻10克,金樱子15克,菟丝子15克。
共研细面,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钱,米汤送下。
方中的六味地黄丸药味系滋阴补肾之主方,主治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王太仆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菟丝子为补肝肾药,有益阴固阳作用,可治阳痿、遗精、目眩等症。金樱子功专收涩,多用于甚虚滑精者。此方之含义总在于固精耳
 
 
 
 
 
 
 
益阴治痨方
处方:西洋参200克,潼蒺藜200克(酒洗),泽泻65克,大熟地600克(丸制),淮山药300克,麦冬150克(去心),酒白芍15克,煅龙骨100克,宣木瓜100克(酒炒),云茯神250克(抱木),煅牡蛎100克,伸筋草65克(酒炒),远志肉25克(去骨),丹皮65克,炙甘草25克,当归身150克(酒洗),菟丝子150克,莲须150克。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此方专治痨症,及一切阴虚、心肾不交之症,大可补阴、伸筋、壮阳气等,神效异常。
 
 
 
 
 
 
 
 
三副药治愈咳嗽
【配方】: 陈皮 12g 姜半夏 9g 紫菀6g 桔梗12g 川贝 6g 麻黄 3g 柴胡9g 甘草6g 紫苏叶6g 桑叶 6g 薤白 6g。
【用法】:水煎服。
【疗效】:这副中药已经成功治愈了数十例经久不衰的咳嗽,大多数人三副即停止咳嗽。
 
 
 
 
 
 
不夺散
【处方】 防风、荆芥、生地、勾藤、角茴、木瓜、芎、紫金皮、五加皮、白芷、槟榔、木香、羌活、独活、归尾、天台乌、威灵仙、杜仲、芍药、牛膝、乳香、没药、故纸、五灵脂、石南藤、自然铜各等分。
【制法】 每月头酒,一块用绢袋兜,宜浸35日。
【功能主治】 诸虚百损,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 取出随量,不拘时候常热服。
如孕妇服,除牛膝、赤芍,加归身,北艾;人热者,加黄连、赤芍为散各等分。
【注意】 忌红酒、盐、碱、油腻等物。
【摘录】 《外科百效》卷五
 
 
 
 
 
 
 
 
不传妙方
【处方】 绿柳树根皮、川椒等分(炒燥,取净末4两),枯矾1两,全蝎5只(焙)。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血风癣虫,坐板疥癞诸疮。
【用法用量】 猪板油调搽。
【摘录】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捕更丸
【处方】 麻绳。
【制法】 寻多年悬挂麻绳,上有灰尘堆积者,连绳解来,用新瓦盛之,炭火煅枯存性,研末,洋糖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 诸骨梗喉。
【用法用量】 每用1丸,含在口中化下。不10丸,其梗物不出即消,虽梗死之人,但有微气,服之必治。
【摘录】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乾隆皇帝长寿秘方
处方:补骨脂、白茯苓、龟板、鹿茸、枸杞子、人参、沉香、首乌、杜仲、肉苁蓉、五加皮、沙苑蒺藜、远志肉、金钗石斛、怀牛膝、淫羊藿、葱子、生地、韭子、山萸肉、覆盆子、桑螵蛸、楮实子、青盐、巴戟天、当归身、锁阳、益智仁各5克。
共研为细末,混匀。另取去刺及毛的金樱子500克,加水久煎,去渣滤汁,慢火熬膏,化入鹿角胶240克,将药粉放入膏中调匀,再加炼蜜适量,在石臼内捣千余次,制成梧桐子大药丸,每日早晚各服9克,温酒送下。
本方为清代乾隆皇帝常服之滋补方,具有温肾助阳,益气固本、健脾养胃之功,适于年老体弱、腰腿酸软、筋骨无力、精神萎靡、阳痿遗精。
 
 
 
 
 
 
 
康熙益寿秘方
处方:白莲蕊120克,川断90克(酒炒),炒韭子60克,枸杞子60克,芡实120克,沙苑子120克,首乌120克,菟丝子60克,胡桃肉60克,补骨脂90克,覆盆子60克,龙骨90克,山药60克,金樱子90克,人参30克,莲肉90克,鱼鳔90克。
上药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空腹服一丸,早晨宜用盐汤送服,睡前用白开水送服。
亦可煎服和浸酒服。煎服药的剂量是丸药的十分之一,隔日服。鱼鳔另外单炖,人参粉隔水蒸,将其他煎好的中药汁冲入二味药中即可。浸酒时不用鱼鳔,用质量好的高粱酒浸一星期,即可饮用,每日2次,午饭和晚饭时各饮20克。
 
 
 
 
 
 
 
慈禧太后常服益寿药丸
处方:茯神18克,枣仁15克(焦),远志肉20克,玉竹15克,当归18克,大生地33克,杭芍15克(炒),香附18克(炙),桔梗12克,桑枝12克,厚朴花12克,郁金12克,川贝12克,鸡血藤膏15克,葱末15克(炒)。
共研极细面,练蜜为丸,如绿豆粒大,朱砂为衣,每服10克,白开水送服。
 
 
 
 
 
 
 
 
 
 
黄疸简易疗法
黄疸,是一种遍身发黄,眼白、指(趾)甲都带黄色的疾病。祖国医学称为湿热发黄,是因为消化道里有病,胆汁流到血分里去了,所以全身到处发黄。有黄疸病的人,阳气旺湿从热化的就表现为阳黄证,阳气虚湿从寒化的人就表现为阴黄证。
阳黄证
发热, 口里发苦,经常要喝水,全身黄色很鲜明,和橘子色一样,心里嘈杂不安,小便色红,短少。舌上有很厚的黄苔,脉象数而有力。治宜清利湿热。
处方
(1)茵陈30克 栀子10克 大黄10克 水煎服。若消化不 好,可加炒麦芽、神曲、山楂。
(2)茵陈30克 金钱草30克 海金沙15克 水煎服。
(3)满天星 凤尾草 海金沙 木贼草 鸡骨草 车前 草各10克 水煎服。
(4)茵陈30克 郁金6克 赤小豆15克 水煎服。连服5~7 天(此方适用于急性肝炎发生黄疸)。
(5)麦芽25克 栀子6克 淡豆豉4.5克 水煎服(此方适 用于黄疸病有打饱呃,肚子胀等症状)。
阴黄证
全身皮肤,眼白发黄,色黑暗,不鲜明,不发 热,不口干,肚子胀,大便泄, 舌上有很厚腻的黄苔,舌淡 红,脉迟。治宜健脾化湿。
处方
(1)苍术12克 陈皮6克 茵陈15克 水煎服。
(2)白术10克 干姜3克 茵陈18克 水煎服。
(3)柴胡6克 厚朴6克 白芍10克 枞壳4.5克 党参10克 延胡索4.5克 甘草3克 水煎服(此方适用于慢性肝炎发生 黄疸兼有右肋下疼痛等症状)。
 
 
 
 
 
 
 
补煮散
【处方】 黄耆6两,人参6两,独活6两,芎6两,防风6两,当归6两,桂心6两,萆薢6两,防己6两,茯苓8两,白术8两,丹参8两,附子(生用)4两,甘草(炙)4两,杏仁(去皮尖)、生地黄、生姜、磁石20分(碎如小豆)。
【制法】 上切,分为30服。
【功能主治】 脚气。
【用法用量】 每服别以生姜2两,生地黄1两,杏仁14枚,碎,以水2升,煮取7合,布绞去滓,日晚或夜中服。
呕逆者,加半夏1两。
【注意】 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雀肉、醋物、羊肉、芜荑及饧。三日以后,并无禁忌。
【摘录】 《外台》卷十八引苏恭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 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广皮3克,升麻3克,桔梗3克,苍术5克,晚蚕砂10克。
【功能主治】 益气补中,健脾助化。主肾脾气弱,筋脉弛缓,眼胞下垂。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刘炳凡方
 
 
 
 
 
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补中益气汤
【处方】 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主治】 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 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 《丹溪心法》卷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