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如何选拔任用秘书?

 中土闲鹤堂 2020-05-02

关系到“万人之政”的秘书工作十分重要,历朝历代的国家治理者都非常重视秘书人才的选拔,并都制定了严格的选拔制度和较高的选人标准。

不同的朝代选择秘书人才的标准有所不同。周代至秦汉,史官兼任秘书工作延续不断,尤其是秦汉时期,对从事秘书工作的史官要求很高。

据古籍《说文·叙》记载:“学僮十七岁以上,始试,讽籍书九千字乃得为史。”意思是说,学僮17岁以上才能参加考试,能够背诵籍书(古文字,即篆书)9000字以上的人才能担任史官。

许慎《说文解字》

许多人都了解,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大字典,全书收字不过9300多个,而要当史官须认字9000个,可见当时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也就是说史官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充当的。

汉代末期,曹操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曹丕继位后,改秘书令为中书令,要求秘书人才除了有较强的认字能力外,还要妙选通认文学之士充任。

到了唐代设立翰林院,许多翰林学士都是文学方面才华出众的人才,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担任过皇帝诏书的撰制工作。

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经在金銮殿上代拟王言。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做过秘书工作。

李白奉旨作诗

唐代对于秘书人才的要求更高,选择秘书人才也更严格,不但重视其文学上的才华,还非常重视其政治上的才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