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遗嘱执行人,捐给国家很可能是一句空话 最完美的爱情,最悲伤的结局 在《安家》中,在各种诱惑面前,爱情似乎毫无价值,婚姻中的不忠和相互撕扯已经成为常态,这使得许多观众抱怨编剧写的人性太丑陋。 然而就在这一集给了每个人一个惊喜:宋老师和姜太太之间的完美爱情,无数的观众看了这两集都泪流满面。 01 卖房背后的爱情故事 年迈六十姜太太和老伴儿宋老师去房产中介卖掉一共三层的“老洋房”。然而这套老洋房却有三个人名字,分别是姜太太,和两个侄子。 要想卖房必须三个人同意,姜太太和两个侄子在家已经商量好并且同意卖房,让姜太太可以先找买家。 只要价格合适等签署买卖合同的时候两个侄子再出面签署。原来这套老洋房是姜太太父母留下的,姜太太还有两个姐姐,现在都已经去世了,所以属于两个姐姐份额就由两个姐姐的孩子继承了。所以现在房产证上面是三个人名字。
现在退休了,身体状况也下降了不如年轻时候了,姜太太就想着把这房子卖了拿到钱后,去国外给老伴儿宋老师治病,去房产中介时,宋老师给姜太太准备了一根拐杖,对姜太太说到:“这拐杖你拿着,以后万一没人来搀你,就靠你自己走了。” 歌的是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纯洁,泣的是我不知道宋老师还能在世上留多久,更不知道如果宋老师走了,姜太太一个人咋办? 02 一边为爱急卖房,一边为钱不卖房 姜太太找房产中介的时候,姜太太说:老伴儿病情严重,需要把房子卖了,拿着钱去给老伴儿治病”,老伴儿也对房产中介说:“我这病我自己知道,活不久了,别浪费钱了,等卖了房子的钱留给老太太,我俩无儿无女的,我担心我走了她一个人过的不好”。
当第一次中介房姑娘给姜太太找好买家,姜太太满心欢喜召集两个侄子组织起来开视频会议,因为一个侄子在外地不在本地,可是一说到有人愿意花费4800万全款一次性付费时,两个侄子不愿意了,说少了200万,不想卖。 第二次买房人终于愿意出5000万,但是需要分期,此时两个侄儿还是不愿意,分期不划算。 当第三次好联系好买家时,买家愿意出5000万全款时,老天爷好像给姜太太开了个玩笑,此时姜太太老伴儿病情已经很危急了,两位侄子却临时变卦,出各种问题刁难,两个侄子还是不肯签房屋买卖合同,甚至装病住院也不卖房。 原来两个侄子根本不想卖房,就想着熬着小姨夫妇去世呢!去世后他们小辈两家好分钱。 03 留下遗嘱,不给白眼狼 就是因为两个侄子因为施行“拖”字诀,最终导致老洋房没有卖掉,姜太太也没得到钱,宋老师在一次发病中不幸去世。 然而就在姜太太在宋老师的去世后,已然看透了两个侄子,心也凉了,立下下遗嘱表明属于自己的一份捐给国家。 可能因为爱情,他们也许是“梁祝的化身”,没过多久,姜老太也许因思念老伴,放不下宋老师,在梦中也随他而去。 两个侄子听说姜太太夫妇去世后,那可把他们高兴坏了,赶紧想着去卖房,一点没有愧疚之心,结果一份遗嘱面世,他们现在不能得到房产的全部份额,也得不到那么多钱。 好像上天在惩罚这两个白眼狼,有了这份遗嘱,我想姜太太夫妇在天之灵会欣慰好多,如果没有遗嘱,咋办?那就真的是两个白眼狼平分了。 04 良方:意定监护+遗嘱 虽然剧中姜太太留有一份遗嘱要捐赠给国家,在现实生活中,一份遗嘱还远远不够,因为有诸多类似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遗嘱在哪里?遗产有多少?如何让遗嘱顺利的执行捐赠给国家?有人质疑遗嘱的真实性怎么办?等等。 因此还需要设立遗嘱执行人,将来能够可以按照立遗嘱人意愿执行遗嘱。 于此同时一定要找专业的遗嘱服务机构订立遗嘱,因为即使留有遗嘱,如果没有公正权威的执行机构,就可能会有两个侄子很容易把遗嘱撕掉,然后夺走财产风险。 在中华遗嘱库订立与登记遗嘱,保管遗嘱、宣读遗嘱、监督执行,可以避免上述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华遗嘱库法务部冯杰兵时,冯杰兵引申一点:剧中宋老师说:“我这病我自己知道,活不久了,别浪费钱了,等卖了房子的钱留给老太太,我俩无儿无女的,我担心我走了她一个人过的不好”,这才是宋老师的担忧,希望姜太太一个人好好活着,担心姜太太以后的生活,这是宋老师最放心不下的。 假如姜太太没有去世,如果姜太太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谁来照顾她的生活,她生病了谁来送她上医院治病?谁又能承担这些?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起了去年那位杭州姑娘因为得了渐冻症,卖房治病老公却予以反对,一个为爱卖房想让对方过的更好,爱情可歌可泣;一个嫌治病浪费钱不让卖房,遇到渣男。 在2017年3月15日颁布的《民法总则》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老成年人可以与他人事先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 其实早在2012年12月28日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就已经规定了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与他人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 《民法总则》则将意定监护的适用人群范围扩大至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 所以姜太太如果还活着,可以意定监护+遗嘱的方式为她的财产人身安全加上保险锁,不用担心两个侄子争财产和无儿无女谁来照顾,也解决了宋老师的担忧,我想这也是宋老师最愿意最希望看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