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搭建个人知识库/工作库这一块探索了一年多,用过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Notion、为知笔记、石墨文档、幕布、Xmind等工具。 最近觉得终于慢慢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一套可以帮助自己高效工作和高效生活的体系。 接下来我将我的思考和方法全部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一起探讨更高效的方法。 首先,为什么要搭建个人知识库呢?说说我的思考: 1.信息爆炸时代,网上的信息太多了,好的,不好的,有用的没用的全部呈现到你的面前,而且这些信息是分散的,所以需要一套帮助自己收集有用信息的体系,类似于搭建一个Google内容库,当我们需要用到某一知识时可以直接检索使用。 2.过多分散的信息不仅会导致我们有一种信息过载的感觉,还会让大脑陷入混乱状态,所以“清单化”的工作方式极其重要,可以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有条理性。 3.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所以很多人都在不断学习,而很多人的现状是不管对自己有用没用的知识都秉着先学了再算的心态。其实,知识只有用起来才有价值,当需要的时候再去学习才是正确且高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所学过的东西,当你不经常使用时,就会很容易遗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外接的工具搭建我们的“第二大脑”,即我们常说的个人知识库。 其次,为了达到上面的目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具呢?1.我们需要一个实时同步,并且多设备端使用的工具。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出门都会带电脑,所以我们需要的设备应该可以电脑端、手机端等设备都能使用并且实时同步的。 2.强大的收集功能: 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信息都是分散且零碎的,有纸质版的信息、网上的信息(如短信、邮件、头条文章、微信文章、等等。) 虽然以上所提到的这些都有相应的收藏功能,但无疑他们是分散存储的。而我们需要的是将所有有用的信息都集合在一起,搭建一个专属个人的知识库。 所以,搭建个人知识库的工具一定要有强大的收集功能。 3.强大的检索功能: 搭建个人知识库的原因无非有两点,一点是避免过多过于分散的信息导致大脑混乱;另一点是将所有有用的知识集中存储,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即时调用。而后者,要求的是用于搭建个人知识库的工具一定要有强大的检索功能,这样我们才能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 4.知识结构有条理性,可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分散的信息存储在硬盘里,虽然集中,但也仅仅只是信息,对我们的用处不大。我们需要的是有条理性、系统的知识库,正如家中的物品,只有整整齐齐摆放,各归其位,才能让人舒心,也能让我们在需要时能快速找到。 知识库的搭建同样如此,与物品摆放类似。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条理的分类整理。(注:知识分类不宜过细,否则,还是会很容易陷入混乱状态的,这是我亲力过后得到的结论。) 再次,结合上面两点说说我对所用过的工具进行分析个人知识库的搭建可分为3步:信息收集、整理归类、调用 。 以搭建知识库的细分过程,我将可用于知识库搭建的工具分为2类: (注:以下所分析的工具其实很多都是具有丰富的功能的,只不过不同工具侧重点不同) 1、收集、存储、调用: 可以达到这些目的的工具有: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石墨文档、Notion、OneNote。
(OneNote对知识的分类是:分区、页面、最后才是最小的知识单元“单个文档”)
2、知识梳理: 幕布和Xmind:主要是辅助搭建知识库。幕布可以将笔记生成思维导图式笔记,而Xmind则主要是做思维导图,这两者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 最后,分享我的高效方法:目前主要使用印象笔记,我将印象笔记中的笔记分类分成5类,分别是“收集箱”“书库”“学习”“工作”和“生活”。 1.收集阶段:“收集箱”与其它4类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存放未经处理的信息。比如关注了很多公众号,每天都会刷新很多文章,而这些文章有些是毫无价值的,有些则是很有用的。为了避免将时间花费在毫无价值的信息上,我会不细看微信文章,直接看标题,如果可能有用的话,就先收藏进印象笔记的“收集箱”中。 2.整理归类阶段:“书库”主要用于存放读书笔记;“学习”用于存放网上收集的好文章;“工作”用于记录工作的想法等;而“生活”用于人脉管理(比如记录与他人交流的心得或收获,他人的联系方式等)和记录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美食菜谱”) 在这个阶段,通常我会把“收集箱”中的信息都看一遍,并且进行分类和打上标签,最后移动归类至下面4个知识库中。 以上是我的思考与我目前搭建知识库/工作库的方法和经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由于篇幅有限,也有很多写得不够详细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喜欢的话,不要忘记点赞并关注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