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中国不同地区时空方位(以西安或洛阳为中心) ,才能实事求是地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定位。 比如,在历史时空中,著名的何尊刻写的“宅兹中国”,指的就是以西安/洛阳一带为中心之地区,以此为中心坐标,划分中国不同地区之地支方位。 何尊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营建洛邑(今洛阳),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直至21世纪,中国的时间(北京时间)坐标中心仍然是西安或洛阳附近。 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当地(东经116.4°)的地方时间,是东经120°的地方时间,故东经120度地方时比北京的地方时早约14分半钟。北京处于国际时区划分中的东八区,同格林尼治时间(世界时)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故命名为“北京时间”。东八区包括的范围从东经112.5°到东经127.5°,以东经120°为中心线,东西各延伸7.5°,总宽度为15°的区域。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跨5个时区(即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5个时区)授时台必须建在地理中心地带,从而也就产生了长短波授。 “北京时间”与“北京当地时间”是两个概念,“北京时间”的发播不在北京,而在陕西蒲城(处于东七区)。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台本部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二部)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两地虽处于东七区,但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负责发布北京时间,而非当地的地方时。 因此,现代人研究时空关系即天时地理人和进行预测或构建预测模型时,一定要根据中国大地横跨东五区到东九区五时区的事实,要对具体的人事物进行适当增减调整,才能符合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实事求是原则,其预测结果才能反应真实场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