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一小长假 | 跟着科考队一起云游秦岭太白山

 hl1bwcdm 2020-05-02

秦岭太白山探索之旅

徐景先  黄满荣  郑钰  夏晓飞

本次考察,从太白山北坡徒步登顶,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先后见到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穿越高山杜鹃矮林和太白红杉林,偶遇隐居山中的独叶草,饱览高山灌丛草甸和冰川地貌。

秦岭跨越我国甘肃、陕西和河南三省,东西绵延1 600千米,南北宽几百千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均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中国大陆的南北分水岭”“中国中央大花园”“自然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中国的父亲山”等美名。

太白山位于秦岭山脉中段腹地,地处陕西省周至县、太白县和眉县交界,总面积56 325公顷。主峰拔仙台海拔3 771.2米,是我国大陆中部的最高山,也是我们即将登临的“制高点”。太白山是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区生物交汇的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海拔3 000米以上高山区还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2014年8月23日,一支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新疆大学和北京自然博物馆3个单位组成的考察队来到太白山进行科学考察。大家在西安会合后乘汽车向西,傍晚抵达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的蒿坪保护站。本次考察将从这里出发,徒步攀登至最高峰拔仙台,从南坡下山,全程深度探访太白山。

01

入林海赏阅自然

菩萨大殿宿营地

考察队在蒿坪保护站小住一晚,第二天早饭后整装出发。八月底,山里的植物茂密浓绿,只是很多植物花期已过,周围少了一些五颜六色的花朵,多了一些青绿的果子。队员们热情高涨,有的采集树干和岩石上的地衣,有的剪收植物的枝条、挖掘植物的根茎,有的压制标本、拍摄照片,大家分工合作,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蒿坪自然保护站海拔1 100米,考察宿营的第一站是海拔2 271米的菩萨大殿,第二站是海拔2 782米的平安寺,海拔落差相对较大。我们共用了6天对这一段路的植物资源进行了考察,一路见到的是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变化植物的种类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海拔处植被的建群树种主要是壳斗科植物,辽东栋、锐齿栋和栓皮栋等随处可见,也有灯台树、五加科和忍冬科等伴生植物。在阳光充足的高地有华山松,林下多种草本植物密集丛生。

过了菩萨大殿后,随着海拔的升高,壳斗科植物变少,牛皮桦和红桦逐渐成为主要树种,华山松和油松等裸子植物依然可见,一些喜高山环境的杜鹃灌丛和银露梅等植物陆续出现。林下草本植物渐次丰富,偶见开花的梅花草和毛脉柳兰,为浓绿的环境增添了其他色彩,云杉植物则在高海拔处出现。





02

穿越高山杜鹃矮林

我们的宿营地多是山中的寺庙,艰苦的住宿条件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庙宇有的有人居住,有的荒废无人,不过庙里有土炕、被褥、锅碗瓢盆,柴和水可以就地取材,带着食材便可烧火做饭,铺上被褥便可睡觉。晚上休息时,队员们均和衣而卧。夜里,房顶的小土块偶尔掉落下来,落在被子或脸上;不时有老鼠从房顶跳到被子上或跑到墙边,好不热闹。

考察的第七天,我们从海拔2 782米的平安寺出发,目标是海拔3 480米的文公庙。虽然这段路程是本次考察最艰苦的一段,但是,路上遇到的植物却给了我们大大的惊喜。

随着海拔的升高,林中高大的被子植物慢慢变少,高大的裸子植物逐渐增多。翻过了一座山梁,眼前便出现了一片杜鹃矮林。它们密集丛生,枝干弯曲、交错,宛如女孩子蓬松的空气式烫发。树枝顶端挂着青绿色的蒴果,丛生的绿叶形成了厚厚的树冠层。林下清凉舒爽,地面上稀疏地生长着一些蕨类植物和低矮的草本植物。

这里的杜鹃矮林以太白杜鹃Rhododendron purdomii)为主,分布在海拔3 000米左右的山坡或近山巅处。因为生境湿冷且风大,造成植物的枝干弯转扭曲,造型奇特。杜鹃矮林一般成片集中分布,生长整齐,常与糙皮桦和红桦群落、太白冷杉和太白红杉林为邻,构成太白山独特、壮丽的自然景观。

图片引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03

偶遇隐居的独叶草

独叶草居群

穿越了高山杜鹃矮林,继续徒步向上攀行,在森林中我们偶遇了隐居深山的独叶草。独叶草Kingdonia uniflora)是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属于毛茛科独叶草属,有长长的地下根状茎,每年自顶端芽中生出一片叶和一条花葶,所以被形象地称为独叶草。

独叶草在林下成片分布,片片挺立的心状圆形叶平铺在长满苔藓的地面上,沿着大树基部的空地延伸开去。俯身仔细观瞧——每片叶都有几厘米宽,从基部深裂成五个裂片,好似绽放的五瓣花。每个裂片像极了银杏树叶,其实它的脉序与银杏同属于典型的二叉分支脉序,这是一种原始的脉序特征,在被子植物中非常少见,所以独叶草对研究被子植物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独叶草形态特征独特,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环境变化等原因,独叶草的数量也在减少,仅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的德钦、四川西部、甘肃南部的舟曲和陕南秦岭的太白山,隐居在海拔2 750~3 900米的山地冷杉林或杜鹃灌丛之下。

04

成片的太白红杉林

接近文公庙,海拔已在3 000米之上,高大的被子植物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山谷间成片高大的裸子植物,主要是秦岭红杉和巴山冷杉,它们如同哨兵一样,成排成行地坚守在高海拔寒冷的环境中。

考察队员第一次见到太白红杉林。在秦岭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chinensis)是山地森林最上线唯一的落叶乔木针叶林树种,也就是说,它是陪伴我们科考之旅最后的乔木植物代表。

太白红杉是松科落叶松属红杉组的高大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陕西秦岭太白山、玉皇山和佛坪河户县等地海拔2 600~3 500米的山地,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站在山脊的岩石上远远望去,棵棵太白红杉树干笔直、枝繁叶茂,高可达20米,倔强地生长在乱石堆砌的山坡谷地,与林下厚厚的草甸植物构成了特有的小生境。时值八月底,太白红杉淡红色长圆形的球果已经长成,3~5厘米长的球果长在下垂的短枝上,与一簇一簇的披针状线形小叶交替出现,形成了独特的景致。


05

亲临高山灌丛草甸

盛开的肋柱花

告别太白红杉林继续前行,下午5点多我们到达海拔3 480米的文公庙,迎接我们的是独具特色的高山灌丛草甸。这里的植物个头低矮、分枝多,多呈垫状或密丛状,叶角质层厚,覆有鳞片或毛状物。

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是这里的主要灌木种类。它们枝干扭曲,高1米左右,成片地分布在低洼地段;椭圆形的革质叶片上布满了灰白色或淡黄色鳞片;花期已过,微微泛红的卵圆形蒴果已近成熟。

头花杜鹃(引自百度百科)

高山柳也是灌木,个头低矮,枝干曲折弯转,成丛生长在石缝间,多个红色的果实聚集成穗状果序。石缝间灌木下的山地虎耳草和野罂粟盛开着黄色的小花,小路边低洼处成丛生长的太白乌头、六叶龙胆美丽肋柱花,开着蓝紫色花朵。

皱叶绢毛苣和紫苞风毛菊悄然长在背风之处,有着低矮粗壮的茎,顶端长着多个头状花序组成的复合花序。刚毛橐吾(tuó wú)则高调很多,直接生长在灰白色的砾石缝中,宽大的心形叶片覆地而生,高挑的花枝足有几十厘米高,着生多个头状花序组成的总状花序。这些菊科植物庞大的花序会结出大量的种子,以保证其种群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延续下去。





06

冰川地貌尽收眼底

岩石上的壳状地衣

我们在文公庙住了一晚,第二天登顶最高峰——拔仙台。这里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岩石,岩石表面布满各种壳状地衣,像一幅幅精心雕刻的岩画,石缝间的低洼处偶见一些低矮的植物。环绕的雾气薄时如轻纱,浓时如棉絮,团团块块、丝丝缕缕,游荡在山巅谷地,恍若天上宫阙。

清风吹来,雾气瞬间散去,露出星罗棋布的青灰色岩石,这便是太白山著名的冰川地貌,它是冰川在形成、运动和消融过程中,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而成。放眼望去,山坡上巨石角砾堆积的石海和石河冰缘地貌,是山体的基岩经过剧烈的冻融风化崩解产生的。大片巨砾岩屑堆积在稍微平缓的坡地,便是石海;由寒冻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汇集到斜坡下的沟谷陡峭地带,沿沟槽缓缓向下移动,好似用石头填满的河,便是石河。

环绕拔仙台而行,便可看到著名的大爷海二爷海。这是两处称之为冰斗的冰蚀地貌,呈半圆形的剧场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内布满砾石,冰川融化积水成湖,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周围的山地还有很多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槽谷、冰坎、刃脊、羊背石和冰溜面等。行程至此,秦岭太白山科考的北坡登顶之旅接近尾声。

太白山是大自然用了亿万年的时间为我们精心打造的自然教室,走进这间教室,我们应满怀敬畏之心,在欣赏动植物资源之丰富和地质地貌之绝美的同时,也希望揭开蕴藏其中的更多秘密,进而为保护其生态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作者单位:北京自然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