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凶兽-羚牛 羚牛,别名:白羊、牛羚、野牛、金毛扭角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羚牛体态及骨骼、头骨结构与青羊、鬣羚特别相似,只是角形不同,因此,在分类特征上应更趋近于“羊”亚科,因此叫“白羊”。而头小尾短,鼻部穹隆,且角形扭曲,叫声也似羊,所以说羚牛是“似羊的牛”。但性情粗暴又如牛,故名“羚牛”。它生有一对似牛的角,角从头部长出后,突然翻转向外侧伸出,然后折向后方,角尖向内,呈扭曲状,故又称“扭角羚”。羚牛体形粗壮,肩高110-120厘米,雄性体重可达200---250千克,最大者肩高可达2米,重达1吨。但尾短,鼻部穹隆,且角形扭曲。角形结构特殊,由头骨之顶部隆起处长出,先向升极短,然后向前呈900弯转,复向外后方水平弯曲,两尖相对,角上除基部具横纹沟外,尖部光滑。 羚牛身体的毛色,依老年与幼体而不同。通体白色或黄白色,老年个体为金黄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幼体通体为灰棕色。 羚牛是一种高山动物,在秦岭地区,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山悬崖地带。由低海拔至高海拔,依次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灌丛,海拔愈高,愈适合羚牛活动。林下生长的灌木、幼树、嫩草及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皮,都是它们的美味佳肴。它们白天隐匿于竹林、灌丛中休息,黄昏和夜间出来觅食。上下往来于群山之中,纵横于悬崖峭壁之间,如履平地。它们身上长有一身厚密的被毛,能抵御严寒,不怕寒冷,可是怕热,夏季气温接近30℃时,每分钟气喘即达100次以上。羚牛集群性强,常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冬季还会出现数量更多的集群。羚牛行进时的队伍非常有纪律,健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队伍的中间是母牛和幼牛。 如果你在野外碰到羚牛,可别被它那憨厚的外表给欺骗了。这里主要指的是那些离群的“单身牛”。羚牛是群居动物,平时脾气还挺温和的,也丝毫看不出它有什么杀气。但一到繁殖季节,在争夺交配权中失败的雄性羚牛愤而离群想要静一静(其实是被胜利者赶跑)。离群后的羚牛脾气相当暴躁,发情期的一身怒气无处发泄、攻击性很强,到处瞎转,转着转着就转到山下,转进了人类的居民区。自1999年至2008年,秦岭山区共发生羚牛伤人事件155起,造成22人死亡、184人受伤,财产损失不详距离最近的一次伤人事件是在去年的5月。如果碰到单只羚牛,建议站直、注视它,然后慢慢后退。 别以为它是吃素的,它们“杀人可不眨眼” 羚牛主要以集群的方式采食,但也见到单独的独牛。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所见羚牛的最大群体有59只,有50%以上的羚牛,是在大于15只的羚牛群体中见到的,群体大小平均为10 8只左右。羚牛常通过低沉的吼叫,来传递位置信息,从而达到聚群和共同采食、迁移的目的。羚牛和山羊一样,凡是能够到达它们宽阔嘴边的植物,几乎都吃,它的食物至少包括100多种植物,甚至可达300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羚牛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灌丛的一些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集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实,冬季进入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 凭借强壮的体躯和力气,羚牛可以随时赶走到来争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动物。因此,羚牛没有什么自然天敌。别看扭角羚体驱臃肿,在行进时弓腰驼背,步态蹒跚,可是在需要时,却能跃过2.4米高的枝头,或者用前腿、胸膛去对付一根挡在前进道路上的树干,使之弯曲直至折断。据测定,扭角羚能用这种方法,轻而易举地推弯或折断直径为12.7厘米的树干。夏天一般是羚牛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羚牛群中的公牛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地位,失败者往往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牛”。一些羚牛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看似忧郁的“独行客”,往往性情暴躁、极易伤人。所以,在遇到独来独往的羚牛时,要特别小心,及时避让,以防遇到危险。碰到羚牛时,不能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可以立刻爬上高处,或者就地卧倒一动不动,羚牛就不会伤害到人。 “别惹我,我脾气可不好” 羚牛每年7-8月进入交配季节,这时雄牛的性情变得格外凶猛,为了争夺雌牛,强壮雄牛间互相展开殊死的角斗,失败者退居群后,胜利者才得以与雌性交配。羚牛的孕期约9个月,一般在翌年3-5月产仔,每胎一头。平均寿命为12-15年。 据调查,在秦岭5县,周至羚牛种群数量最多,洋县次之,太白较少,宁陕、佛坪最少。据2001年调查,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羚牛463只,与1998年相比种群数量和分布区都增加较快。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调查,分布有羚牛435---527只,密度达到1.29---1.56只/km2,与1991相比年增长率为18.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