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以古典园林闻名天下,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很多园林都是私家建筑,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还有170多处,如今保留较好的有50多处。1997年,苏州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被列入的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到了2000年,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苏州园林是一处较早被世界所认可的文化瑰宝。 赫赫有名的拙政园,是我们参观的首站,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名气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它始建于明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几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忽为“私人”宅园,忽为“金屋”藏娇,忽为“王府”治所,拙政园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也许是正因如此,在众多的园林中,拙政园格外吸引人。 所以说,无论是建筑文化还是历史古迹,拙政园都是极为深厚的,这也是它能成为苏州园林中杰出代表的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余三个分别为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何苏州留园。 500多年前,官场失意的王献臣开始打造拙政园起, 所以明朝的风格深深地烙在这座园林身上,加之当时江南才子文徵明的鼎力相助,让这座园林不仅端庄典雅,更是多些江南文人的秀气。拙政园在明朝时期,重点突出的是水、建筑以及院内的植物,而到了清朝,才开始在园内设计了山,因此,明朝的拙政园比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面更为宽阔一些。 这座园林的建造颇为费劲,好在苏州自古不缺能工巧匠,加之气候、地形都比较给力,园林的建造也算顺利,但即便这样,这座园林也建造了长达16年之久。园子建好后,取名就成了一大难题,王献臣到处征名,但都不满意,最后自己从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yù,卖)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了“拙政”二字为园名,拙政园的名号由此而来。 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这话用在拙政园身上,也未尝不可,毕竟拙政园也是命运多舛。拙政园后来多次易主,第一次就是王献臣的儿子和当时苏州的徐家三少爷豪赌(徐三少的侄子建造了后来的留园),将园子输了出去。 崇祯年间,徐家后人把拙政园一分为二,东部卖给了刑部侍郎王心一,剩下的拙政园,在顺治年间,被卖给了太子太保、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这个时候的拙政园,虽然多次易主,但基本相貌没有大的变化。 后来拙政园又多次易主,从官方到私人都对其有过主权,比如吴三桂的驸马王永宁,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甚至连李鸿章都染指过这里,他将拙政园一分为三,分别为东中西,东部由于无人管理,最终成为民用,中部则成为江苏巡抚行辕,而西部物归原主。 多次易主,加之战乱,拙政园的损坏在所难免。后来张之洞的哥哥,江苏巡抚张之万入住中部,对这里进行了修复。西部也由富商张履谦买下,基本上保留了原貌,这基本上就是拙政园今天的基础了。民国时期和抗战时期,拙政园也历经磨难,好在并未遭到大肆破坏。 今天的拙政园,经过修复后,依旧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西部和中部依旧保留着老园林的感觉,中部看山水,这里蕴藏着明朝时期园林的那种舒朗,而西部看建筑,呈现出清朝时期的建筑的精美,相对而言,在旧址上新建的东部,则更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公园,为适应人们的游览休息和文化活动需要,这里还设计了草地、茶室、亭榭,略有现代公园的风格,入口也从以前的中部,搬到了现在的东部。整个园林最具看点的,自然是以展现明朝风貌的中部了,这里可以说是整个拙政园最为出彩的地方。 从东门进入,然后由东到中,再到西,因为第一次见到如此规模的园林,里面的山水建筑,无一不让我大看眼界,精美绝伦。但拙政园的精华在中部,单独把中部游一遍,才能感受到拙政园的美,夹杂着东西两部分,反而会让你的体验打折扣。 整个园林错落有致,园林中的山水更是相得益彰,精致的建筑,格式的花草树木,漫步于园路之中,简直就是一步一景,让人目不暇接,看得非常过瘾。 苏州园林的代表,除了拙政园,还有留园、狮子林等等,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拙政园应该是最为值得一去的。 |
|
来自: 明远小筑 > 《生活百科旅游娱乐美食健康文物名胜茶道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