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吵架也能学习心理学!?

 杨长懿 2020-05-02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过往曾习得的经验过日子(在心理学中这个常称为模式或框架)。

相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曾遭遇过吵架,也曾遇见过吵架。

甲说:你OO个XX

乙说:你XX个OO

双方都各执已见,互不相让!“已见”,就是我们脑袋中过往的经验框架(通俗点说叫观点) 。

例: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说,洗手才能吃饭(因果),这样才是妈妈喜欢的乖宝宝(复合等同),于是我们习得了吃饭前要先洗手。关于什么是“因果与复合等同”在这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从买鞋到了解心理学》,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而在有些家庭中的孩子,妈妈只喊一句,宝宝过来吃饭饭啰~,于是孩子喜悦的就跑到饭桌上开始吃饭了,还吃的特别的香甜,而孩子的妈妈从来没有告诉过孩子吃饭前要洗手。

试想假如这两个孩子在一起吃饭呢?

饭前要洗手(观点1)的孩子在吃饭时发现了另一个孩子吃饭居然不洗手,天啊,他居然不洗手就吃饭。妈妈说过,洗手吃饭才是乖宝宝的,他怎么能不洗手,他不想做乖宝宝了吗?(正面动机:要做乖宝宝)

于是他对他说:吃饭前要洗手!你怎么可以不洗手,你不是乖宝宝。

而另一个从小到大,妈妈从未教过他饭前要洗手(观点2)的孩子会怎么想呢?他又会说什么呢?

你胡说!我是妈妈最爱的乖宝宝!于是就这样两个孩子争吵了起来。

他们都是妈妈眼中的乖宝宝,可是却因为不同妈妈喊他们吃饭的方式不一样而发生了争吵。谁对谁错呢?!还是都对或都错呢?!还是一个对一个错呢!?这个标准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说到这里,你曾经是否或在家庭中、或在职场中、或在朋友圈子中,与人吵完架后,最后发现,哦~原来只是一场误会……

相信通过上面的文字聪明的你一定会发觉到,哦~原来是这样啊。

是的,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能从对方的角度,去了解对方话语背后想表达的意思(正面动机)那我们就开始明白了许多。

每份争吵的背后都有一份未满足的期待!

最简单有效的一句话技巧:当出现状况时,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你,我想表达什么呢?”

技巧二:如何愉悦的听对方骂你?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曾看过的卡通电影吗?当有人正在骂你,不堪入耳,身体内有一份很大的情绪又不能离开时(特别是领导、或某某人,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